杭州湾经济区的建设路径

2017-01-26 16:51廉军伟
浙江经济 2017年17期

□廉军伟

杭州湾经济区的建设路径

□廉军伟

全省的大湾区战略建设成败与否,关键看杭州湾建设的成效。未来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应聚焦于定位、发展路径、着力点、本质核心等问题,走自己的独特路径

自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来,政府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开展了针对湾区经济建设的大讨论。浙江省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着眼于长远,提出建设“大湾区”发展战略。而全省的大湾区战略建设成败与否,关键看杭州湾建设的成效。

杭州湾经济区的范围

研究题目中带有偏地理的“湾”字,在研究探讨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研究确定杭州湾经济区的范围。既然是“湾”,我们就先来认识下“湾”。《新华字典》对“湾”的解释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河湾。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海湾。港湾。使船停住:把船湾住”。以此来看,要成为“湾”必须首要有水,不管是河还是海,其次要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弯曲状。再看“湾区”,《新华字典》里没有对湾区的定义,但学术界对湾区的定义大致认为是由一个海湾或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即学者们认为的湾区是抛弃了以河为推力所形成的湾区。至于湾区到底是多少规模,目前也无定论,有学者也将湾区分小、中、大、超大四个尺度的面积。这样看来,对湾区的面积范围理解也有较强的灵活性。湾区理解以后,“湾区经济”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即在这些湾区上产生的经济就成为湾区经济,其关键词在于“有海、有湾、有区、有经济活动”。

再来看杭州湾经济区。研究杭州湾经济区,先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谈杭州湾。由于杭州湾与钱塘江有密切关联,对于杭州湾与钱塘江的界线,在一些权威文献中有初步明确,即杭州湾西界以澉浦和西三连线为界,只有少数刊物将其界线定在更上游的闸口。如果以此来看,所谓的杭州湾包括嘉兴、绍兴、宁波、舟山、上海地区。而杭州湾不包括杭州,只是历史沿革的叫法,此解释不由得令人“唏嘘”。再从政策解读角度看,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浙政发[2003]48号),浙江省杭州湾区范围为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即自然地理角度的杭州、湖州也包括进入。

基于以上分析,既然是杭州湾经济区,更多的意义在于经济区的概念,应将杭州湾自然地理范围界定相对淡化,着眼于经济联系角度,在不考虑上海前提下,将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列入杭州湾区经济区范围。原因在于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毫无疑问是杭州,没有杭州,湾区经济无法发挥最大效力,杭州湾经济区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而湖州虽然不临海,但长期来是杭嘉湖绍重要的组成板块,也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随着高铁、高速等的贯通,与其他城市在经济、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也应成为杭州湾经济区大板块中的成员。

杭州湾经济区特点

在杭州湾经济区范围确定的前提下,研究杭州湾经济区如何推进实施,需要深入思考推动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到底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考虑到宏观与微观层面,笔者认为杭州湾经济区还需要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要立足于杭州湾经济区的独特特点。杭州湾经济区有以下独特地方:

海水比较混浊呈现黄色。这可能是杭州湾经济区相较于国内外已具有名气湾区的最大区别。国外著名的湾区海水都呈现天然蓝色,具有成为著名湾区的先天自然优势属性。而杭州湾海水的颜色对其今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区划的界定、生态环境保护等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产业功能“濒海”,城市功能“内陆”。杭州湾经济的濒海地区主要布局工业,而与海洋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则布局城市功能。这与国外其他湾区城市功能“濒海”,产业功能“内陆”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上述布局,自然与第一个特点密切相关,因为海水不是“天然蓝”,相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更多的将城市功能布局于内陆。这个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制约杭州湾经济区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

两大都市圈的叠加复合。杭州湾经济区是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两大都市圈的叠加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杭州湾经济区是由两大中心城市杭州、宁波影响辐射而形成的经济区。这一特点与国外东京湾、旧金山湾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有区别。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推动湾区经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能级和错位发展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让处于两大中心城市节点区域的城市在对接两个中心城市时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对接哪一城市为好。

金融功能的绝对薄弱。对标于国内外的著名湾区,杭州湾经济区的金融功能非常薄弱,缺少具有国际化的金融功能中心。不论是国内的粤港澳湾区还是国外纽约湾区、东京湾湾区,都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中心支撑。有学者也会说除了金融功能外,杭州湾经济区创新功能、科教功能也比较弱。但笔者认为,金融功能是贯穿于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托,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诸如科教、创新等功能通过集聚政策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积累,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

当然,杭州湾经济区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属于以上海为龙头的辐射影响板块,这也是最为独特的一个特点。为什么要分析特点,因为每个湾区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总有自己的路径,这种路径有的是可以复制的,有的是难以复制的。

未来发展焦点

定位问题。定位上突出以产业创新带动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方向。可能有专家会有不同观点,认为这一定位过低,目标是对标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这类以现代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湾区。但是相较于国外知名湾区,杭州湾经济区的主要功能目前更多是制造业,如果能通过产业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进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成果已经卓有成效。至于所谓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相距较远。

发展路径问题。杭州湾经济区是存量提升而非增量发展。亮出这一观点可能会引来“非议”,为什么非得存量提升呢?我们也有围垦的增量,也可以增量扩容。不可否认“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也有量和质的关系问题。从杭州湾经济区的经济构成板块看,传统存量的板块已到了提升发展的关键时间,沿湾的石化、纺织等产业占据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存量的提升上下功夫。区域大量的低效用地,也需要提升发展。而如果仍通过“围垦填海”,扩大增量空间,既不符合湾区内涵提升要求,也不符合今后发展的方向。

着力点问题。杭州湾经济区发展的着力点是体制机制创新。为什么是体制机制创新而非产业发展或更大层面的区域发展问题呢?笔者认为,对杭州湾区经济而言,不同行政区划在湾区经形成了体制机制障碍,并已在目前产业布局、环境治理等方面显现。这些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湾区经济本身发展的重要障碍。如果能很好地理顺体制机制,从“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去谋划实施,会提升发展效率,湾区的高水平发展也就顺理成章。

本质核心问题。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本质核心不在于“发展什么”而在于通过建设,集聚、留住科技、人才高端要素,这是核心所在。杭州湾经济区建设表面看是为了发展更好的产业、建设更好的城市、提供更宜居环境,但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本质是为今后的高水平发展创造动力源,而动力的来源在于科技、人才要素。留住了人才、科技,就抢占了未来的发展先机。因此,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本质不应局限于“发展什么”,而在于“留下什么”。

杭州湾经济区与上海

既然杭州湾涉及上海,就不得不说与上海的关系问题。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龙头地位依然无法撼动,上海的许多功能,如金融、科技、人才等功能都是杭州湾经济区最为稀缺的。在推动杭州湾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不要把上海放进来,也一直存在较大争论。有人认为,把上海放进来,浙江的声音就变弱了,主导性就不强了;有人认为,没有上海,杭州湾经济区很难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笔者认为,建设杭州湾经济区,还是要将上海放进去。原因在于,首先,上海与杭州湾经济区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上面已经提到,这种互补性对构建起更有竞争力的区域板块具有重要支撑。其次,在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行政区划的界限终究不符合发展的潮流,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将成为区域发展的大趋势。最后,国家战略目前已经很多,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根本上不在于争什么“帽子”,关键在于“强身健体”,“体魄”好了,自然“跑得动,跑得快”。

当前,国家战略很多,地方争国家战略也很激烈。但不管这战略还是那战略,归根到底都还是需要自身“脚踏实地”,说得再好,不如干得好。战略需求与发展关系问题,是“任战略惊涛拍岸,我定力巍然不动,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最为核心的,与其拘泥于“要”,不如着眼于顺其自然的“给”。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