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焕红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应焕红
稳步有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路径。要通过优化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的供给效率,盘活要素存量,做优要素增量,矫正要素扭曲,从而扩大有效产品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根据十九大报告,打破行政性垄断、推动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等方面是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供给的形成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和使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必须从供给源头即形成供给的生产要素层面深化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表面上看是提供有创新、有竞争力的产品,但背后是要素生产率的问题。
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是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决定了供给的市场化程度,也决定了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只有生产要素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得以真正深入,逐步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程度,才能发挥市场决定配置资源的有效功能,才能增加市场决定的有效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供给质量。从供给源头深化改革,遵循市场逻辑并增强市场供给功能,稳步有序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形成供给的决定性作用,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路径。
浙江率先开始探索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以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推行要素差别化定价和企业分类指导制度,促进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通过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是目前生产要素市场还存在以下诸多约束:
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低下问题。目前,浙江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等要素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要素供给效率低下、要素价格扭曲、要素成本偏低,导致盲目扩张和生产过剩,资源出现浪费性配置,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产品供给无法匹配社会需求,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整体不高,引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比如现行的行政手段征地,存在过度鼓励房地产开发,造成房地产大量空置、资产泡沫、资源浪费等问题,地方政府在高价卖地的同时还有大量低价或免费供地,造成土地资源低效使用和浪费,助长了不公平竞争。
基础行业行政性垄断问题。目前,基础行业像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以及服务业中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问题,对生产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影响很大。
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问题。创新要素由于扭曲的要素价格约束,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受限。大量的科技资源配置不佳,人员不能流动、不能兼职,整个创新资源中最活跃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看得见之手”主导资源配置惯性问题。目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在供给侧的投资环节,表现为政府投资并主导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的惯性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降低能源资源价格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人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高估盈利能力,导致企业过度投资产能,不断扩大行业产能,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和供给低效。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还需要真正的市场化深度突破与改革。要通过优化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的供给效率,盘活要素存量,做优要素增量,矫正要素扭曲,从而扩大有效产品供给。
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要素价格体系的市场化,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只有全面放开要素生产准入,优化组合,降低创新成本,同时消除生产要素的扭曲,才能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对于资源要素来说,要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达到最优配置,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与包容力的自由交易平台是前提条件,因而要建立充分开放性与包容力的生产要素自由交易平台。当前各地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竞相上马,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市场被行政区划等因素重新割裂成零散碎片,各个平台实现的市场化只是在辐射范围内的资源要素内循环。要防止产生各个平台之间分疆而治、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局面,让资源要素在充分流动中发挥潜力。
完善要素配置的制度环境。要素配置扭曲的根源是体制机制障碍,核心的政策手段应该是通过改革完善制度环境。要放宽投资准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投资门槛、拆除投资壁垒、便利投资活动,充分激活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力,增强市场主体以市场方式进行投资的力量与作用,通过投资活动的竞争性激励与约束提升投资效率,扩展市场投资活动及市场决定供给的范围、领域与空间。在市场制度层面,要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破产清算、要素流动等制度;在企业发展层面,激励创新、保护产权、减轻税费负担、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等;在政府管理层面,简政放权、减少不当干预以及完善财税金融体制等。
强化企业在要素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竞争活力,释放企业创新动力。引导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获取技术、资源、品牌、市场,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主体。要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财税金融体制,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切实进行结构性减税,解决部分税项重复计征问题;大力清理不合理行政性收费,缩减涉企的政府收费项目。
加速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一要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要使土地价格体系真实反映土地资源短缺现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让市场价格引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避免资金这一关键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要素组合扭曲和资源错配;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为企业融资打通便捷的渠道。三要有序推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使劳动报酬体现劳动价值、反映劳动力供求力量。四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家市场及相应的企业家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企业家以市场方式组合、配置生产要素的供给功能。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把科技创新链接到整个产业链中,融入到整个经济发展中;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制度改革。处理好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一是通过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投资的制度性成本。深化政府主体的投资制度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公共职责,强化政府投资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引领,提升国有资本投资功能和公共投资的整体效率,尤其要提高政府投资国计民生领域、新兴战略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整体供给质量。二是必须深化微观规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规制职责。政府要强化取消行政审批之后的监管职责和社会规制功能,尤其要加大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规制,提高环境、安全和卫生标准及法律法规执法力度,避免“政府失灵”加剧社会问题、恶化环境与生态、危害公共安全。政府在强化社会性规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技术变革倒逼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制度改革,全面、真实反映供给的综合成本,全面提升社会供给质量,整体提高公共供给效能。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