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7-01-26 07:15蓝蔚青
浙江经济 2017年23期
关键词:矛盾现代化变化

□蓝蔚青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蓝蔚青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准确反映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的新特征,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引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的放矢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大理论贡献,就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它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里程碑。

这一划时代成果的理论基点,就是抓住并正确揭示了关系全局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能否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不久就把党内外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在途径方法上的不同主张当成主要矛盾,而且把这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错误认定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惨烈的内斗使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拨乱反正,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回到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把它进一步概况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据此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坚持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4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花费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过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将实现。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充分说明了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全面完成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始终不变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抓住社会供需矛盾这条主线的正确思路,同时又要准确把握供需矛盾具体内容的变化,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

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人民的需要已经不限于物质文化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凸显;不只是要求量的增长,而且更关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愈来愈多样化、个性化。总之,社会的需求侧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不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使社会需求通过市场直接地、迅速地反映出来,从而有效消除了行政命令经济无法克服的短缺现象,加上全面对外开放使我们进入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我国在许多领域的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中低端产品普遍产能过剩,“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准确概括供给侧的现状。如果对这些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认识不足甚至熟视无睹,仍然把社会发展的关注点集中在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上,搞GDP挂帅,孤立地片面地抓经济增长速度,对解决其他社会问题认识不足、决心不大,就会导致资源的错配、浪费和低效利用,供需矛盾扩大,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发经济社会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反危机政策在迅速见效后效益递减,随后进入经济增速下滑阶段,着眼于刺激需求的经济扩张政策失灵,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一个突出信号。十九大报告科学分析近年来的社会变化,第一次明确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要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概括需求侧的内涵,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了人民的新期盼;“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抓住了当前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揭示了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性战略意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准确反映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的新特征,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引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的放矢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的目标任务。十九大报告牢牢把握一个“变化”、两个“没有变”三个基本定位,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报告立足中国的最大实际,根据近40年的成就和经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把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作了适度调整。报告阐明了三大目标:

一是充实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任期内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目标,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七大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大工作着力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具有鲜明的操作性,还规定了“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过硬的验收标准。

二是增设了中期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定的实现时间提前了十多年,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提量化指标,紧扣主要矛盾,全面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提出目前看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适度的定性要求,既鼓舞人心,又有很强的分寸感,切实可行,具有科学的规划性。

三是提高了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原来的“四位一体”拓展为“五加一”,即全面提升五大文明加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对生态文明和现代治理的高度重视;把原定的“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并且提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动态横向比较指标,体现了我国不仅要追赶现代化潮流,而且要有所超越的雄心壮志,也显示了我们的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报告系统阐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九大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系统配套的有力举措。准确把握并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自觉遵循党在新时代的行动纲领,顺利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

作者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猜你喜欢
矛盾现代化变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从9到3的变化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这五年的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