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丽
英烈故里展新姿
——福安市下白石镇英平老区基点村走访记
何小丽
英平村地处福安南部沿海,隶属下白石镇,是闽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多年来,烈士阮英平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英平人拼搏进取,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阮英平出身贫苦,幼年丧父。为了改变父老乡亲饱受欺压、贫苦不堪的命运,他与18位志同道合的少年组织了秘密农会,每遇仗势欺人、压迫穷人的恶徒,就挺身而出,被乡亲们赞为替天行道的“少年雷公”。
1931年,阮英平在赛岐结识了当木匠的共产党员陈洪妹,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甘棠暴动”后,阮英平成为南区苏维埃政府的军事委员、安德县委书记。1934年6月,闽东临时特委成立,阮英平被选为特委委员(后为常委、组织部长)。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后,阮英平所在的闽东特委,领导我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证了闽东革命的红旗不倒。此后,阮英平随军转战苏、浙、鲁、皖、豫等省,成为解放军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1947年,阮英平奉命回闽,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常委、军事部长兼任闽东地委书记。1948年2月3日凌晨,阮英平在前往福州向省委汇报工作途中,与国民党军队发生遭遇战,后不幸牺牲,年仅35岁。
解放后,为纪念阮英平烈士,将阮英平生长的村庄命为英平村,并列为老区基点村,1983年在该村建立了阮英平烈士纪念楼——英平楼。该楼被列为福建老区革命遗址、宁德党史教育基地、福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英平村是一个资源匮乏的袖珍型村庄,仅有109户、518人,耕地14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三分,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是典型的“空壳村”。
本世纪初,村两委利用靠山面海的地理优势,引导和扶持村民种植巨峰葡萄,发展弹涂鱼、牡蛎、蛏苗等海产品养殖业。英平村地处的赛江之畔,是著名的全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村民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跻身船舶修造产业工人队伍中,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务工收入。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推动引项目求发展的策略,先后有远东电机、岳秀茶籽油、艾绿茶叶、泰华石化有限公司在英平村落户,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人均收入15600元。
2007年初,村两委规划将村口左侧的一座荒山推平,以解决项目用地和村民建房用地。但这座山是村民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山上有26座祖坟,涉及全村70%的人口。村两委前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全村群众大会十多场,向村民广为动员宣传。原村支部书记阮兆清更是带头迁走自家的三座祖坟,以身示范,以公心赢得了民心,26座祖坟在一个月内全部迁移。整出荒山建新村,90多幢新房平地起,85户村民已入住新居,道路、下水道、水电、绿化等配套设施工程也一一跟进。
近年来,在历届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建成岐头山蓄水池及配套设施,水泥硬化村主干道,村内溪岸路拓宽改造;加固了中塘长楼海堤决口,全面建设防洪岸;修建了阮英平纪念楼、红军亭、廊桥;建设了集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房、议事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委大楼。
英平村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整治,以英平楼、阮英平烈士纪念室、红军亭等红色文化为主,辅以阮氏宗祠等传统文化资源,与周边顶头村的宗教文化、六屿岛上的岛屿风光、顶头水库的库区景色等相结合,将英平村打造成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作者单位:福安市委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