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行动

2017-01-25 23:52文雁兵胡亦琴
浙江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场浙江改革

□文雁兵 胡亦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行动

□文雁兵 胡亦琴

从浙江实践和经验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多元探索;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兼顾生产和生活,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活市场、要素、主体

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全国和各省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可从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等方面出发,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本文重点介绍浙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实践与经验。

食品安全追求“质量美”。如衢州市围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通过构建产地环境保护体系、农资市场监管体系、农业标准生产体系、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生产经营诚信体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多元营销市场体系组成的八大质量和安全体系,率先发展“放心农业”。在标准化方面,以该市莲花镇五坦村为例,100多户村民加入红艳草莓产销班,300多亩土地统一标准、统一经营,制定《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从水源使用、控肥控药到田间管理都实行标准化作业,此外,当地的茭白、葡萄、柑橘、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涵盖产地环境、质量控制等方方面面,让生产主体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在安全追溯方面,该市家庭农场建立了安全追溯体系,技术人员定期将农事操作录入电脑,形成电子生产档案,待蔬菜瓜果收获后,农场对上市农产品进行自检,检测合格后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内包含已检产品的播种、施肥、杀虫、采摘时间,以及种子来源、所施肥料生产厂家等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产品的产地、生产者、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和检测情况进行溯源。

产业融合催生“绿富美”。如奉化市在稳定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把农业打造成为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的缤纷产业。这是因为近些年,居民对农业需求发生了转变,要求农业在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能提供更丰富的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美丽产业近年来红遍浙江。奉化市农旅融合虽然起步较早,但产品结构单一,主要停留在采摘、吃农家乐等层面,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还不够深入,尤其缺乏个性化、定制化、有创意的产品,近年来,奉化市做好散客和亲子游接待的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出面向小学生春游、中学生主题活动、冬夏令营、会议和老年人度假市场的产品。奉化市在部分农场把农耕体验区、农业课堂、乡村咖啡吧串成线,按季节推出不同的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休闲农业的魅力,把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以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美丽田园、现代农业庄园和精品农业风景线为主要载体,推动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使新业态层出不穷,催生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催生了农村新业态,激发村庄活力,吸引了不少人“回流”返乡创业。

制度改革实现“发展美”。2016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286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066∶1,浙江农民收入实现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均衡性全国领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浙江农民目前的收入结构中,超过六成来自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少,是浙江农民增收的一大短板。为补该短板,浙江省深挖其中的巨大潜力,加大机制改革、体制创新。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浙江省首先破题——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全省29400多个村社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了股东,一张小小的股权证,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和都市白领一样能领到年终奖。如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浙江省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三位一体”农合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农民因此分享到更多改革红利。此外,浙江嘉兴市实施的“两分两换”、浙江湖州市的“四张票子”(农房拆迁安置中的“房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的“米票”、集体资产经营分配中的“股票”和行政村留用地的“地票”)等都是浙江深化农村改革的“缩影”。根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有关负责人分析,2016年浙江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增速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村居民集体经济分配的红利、房屋出租等收入的提高。

环境改善实现“生活美”。农村美化、农业绿化,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是浙江省近十年来在农村改革发展坚持的基本方向,浙江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大变脸”。如农村垃圾分类,早在2000年,杭州市便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如今,始于城市的浙江垃圾分类标杆立在了农村,目前,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在全国有三个领先:一是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国家标准是到2020年达到76%;二是成为全国唯一利用机器成肥的省份,500多个村庄试点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三是全国唯一在农村展开垃圾分类的省份,4500个村庄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与三化处理工作。如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重大成绩,在衢州市,农村的小河、小溪、沟、渠、塘等小微水体都实现了全域剿灭劣V类水,污水变清流,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在临安市,当地城、镇、村三级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临安287个行政村,共建有污水处理终端近2000个,并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私人定制”模式;在富阳区,“互联网+”理念被运用至“五水共治”领域,全区农村污水处理排水口的画面可以在实时监管平台上呈现,一旦周边河道水质指标出现问题,平台上的预警标志会实时提醒,并交办给河长处置。

土地集聚打造“生产美”。土地集聚是打造高效农业的基础,传统农业因土地分散、品种单一,会落入“边际收益递减”陷阱,家庭农场则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家庭农场早已遍地开花,成为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随着浙江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农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1月,浙江省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28535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771家。这些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发展种养业,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家庭经营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与此同时,浙江各地着眼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不断加大扶持与服务力度,为家庭农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安吉县鲁家村是个浙北平原小村庄,2011年,鲁家村还是一个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只有1.8万元,而负债达到了150万元的薄弱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该村立即用一万余亩低丘缓坡来进行家庭农场开发的大工程,采用“村+农场+公司”的模式,先后建立了18个家庭农场,村里原本荒废的土地每年产生了360万元租金,5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2016年村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已经达20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8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网络应用打造“品牌美”。浙江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规模设施基地、养殖场应用光温水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病虫害(疫病)预警系统、森林安全预警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构建地域性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大型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加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引导优质农产品抱团开拓网上市场。三是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建立全省农业耕地、林地、水利设施、农业设施设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体系,支持供销社系统打造“智慧农资”的服务平台。台州市充分发挥电商作用,打造“乡村淘”农村电子商务,实行“网络订单+农场销售+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实现“一村一品”实体店和网上同步展示销售。

从浙江实践和经验来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是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多元探索;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产业融合;三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兼顾生产和生活,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四是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活市场、要素、主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中国经验的包容性发展理论研究”(16CJL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文雁兵,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亦琴,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农场浙江改革
农场假期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农场
改革之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革备忘
一号农场
改革创新(二)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