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2017-01-25 21:58徐亦镇魏雅绮
浙江经济 2017年20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徐亦镇 魏雅绮

台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徐亦镇 魏雅绮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以来,台州市充分发挥“山海台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扎实

“十二五”以来,台州市柑橘、杨梅、枇杷等农业特色产业继续领跑全省,同时成为我国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出口基地和设施茭白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加速发展。以农业“两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6.5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36个,形成六大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5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91家、家庭农场880家,率先创建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仙居新合股份合作农场。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93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40个、农家乐特色村69个。积极推进“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有126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其中仙居县被列入省“三位一体”农合组织体系试点。

融合进程存在制约因素

资源要素保障不足。受限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条件,台州市农业发展存在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土地变性困难、审批手续繁杂、土地流转仍存阻力等问题;由于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意愿不强,抵押物处置难、财政政策缺乏针对性、融资担保体规模小等原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缺乏有力的财政金融保障;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人工成本上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致使农业创新不足,潜在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

产业融合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仍处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游,以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的种植业、牧业和渔业为主。新型经营主体盈利能力较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农业产业雷同、目标市场趋同、发展模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利益联结机制尚处于浅层次。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普遍滞后,通信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在线支付、信用、统计监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集收运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相对落后。

五大举措助推三产融合发展

内拓外延,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拓展“1+6+10”特色产业功能。充分发挥“一个主导”粮食产业,通过农田水利、水田治理、设施农业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等措施开展规模化“种养结合”,推动经营由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在“种得好”的基础上实现“卖得好”。黄岩区水果加工产业、温岭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天台县中药材产业、仙居县杨梅产业、三门县青蟹产业和临海市西兰花产业等六大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网对接等新模式,形成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的功能外溢效应。枇杷、葡萄、甘蔗、蔬菜瓜果、茶叶、笋竹、畜产品、花卉苗木、水产品、铁皮石斛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利用“订单农业+互联网”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线下到线上的完整产业链系统,实现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合作型和股份型连接方式,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农村合作社、股份制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监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促进农业生产增收增效。

三产联动,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夯实一产主体基本力。加大专业技术及产业融合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意识以及“双创”能力。营造政策环境,推动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向农业企业、合作社及田园综合体发展,发挥规模经济,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二产主体驱动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建立“企业+农户”“互联网+订单农业”等融合模式,围绕高产优质粮食、瓜菜菌高效设施农业、林果茶综合开发、畜禽标准化养殖和水产养殖捕捞等五大重点领域,打造拳头产品,全面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拉长增收链。提高三产主体竞争力。设立农民主导资金互助社,有效破解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农业三产企业等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合作机制改革,提升生产、供销、信用三大服务功能,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质押贷款,赋予农民更多的权益。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合,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紧密结合,做特做精乡村民宿经济生态休闲主体。加快“电商换市”步伐,深入推进台州港集疏运网络、竞价拍卖、冷链物流配送和农业公共信息平台等新领域建设,完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加强地方名、特、优、新产品网上推介和促销,促进农产品常态化全网销售。

因地制宜,深化融合载体建设。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紧抓台州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对接全省“大花园”“大湾区”“大通道”建设,推进产业园区转型、特色制造转型、城镇发展转型、农民市民化转型和投融资转型五大领域改革创新,到2020年,成为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湾区经济试验区与新型城镇化样板区。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重点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劳动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好、组织化生产程度较高、区位和生态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的村镇积极申报省级田园综合体培育项目试点。加快农业“两区”和“一区一镇”培育。深化农业“两区”建设,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集聚、价值提升和利益共享。集聚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十三五”期间,新建粮食功能区15万亩,建成3-5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强镇。推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区域经济环境、交通区位,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等开发,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培育一批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有机叠加,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发展的农业特色小镇。

统筹兼顾,优化融合发展环境。一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城乡交通物流一体化,构筑“快速、综合、高效”的集疏运网络体系;搭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管理平台,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农田水利、供水、供电、网络通讯、仓储物流、游客接待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移动支付终端布局,加快“便农支付工程”创建,支持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创新拓展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等业务。

二是提升产业融合要素保障。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提升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对新型业态主体实行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合作金融试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等涉农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探索农用地的复合利用,统筹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协作,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搭建农科教、产学研高效对接平台。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提升农民素质、就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形成能够有效留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绩效机制。

三是落实产业融合推进机制。酝酿出台关于全市深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支持范围、融合发展的优势领域、特色布局、发展路线和主要抓手,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增进市级部门与县市区之间纵横联动,落实相关责任分解,形成长效机制,充分释放一二三产融合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筑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一揽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行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打造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台州样本”。

作者单位: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