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忠
生态文明建设的“12345”
□魏伟忠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随着国家各类相关文件的出台,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深入,但也因为概念众多、分类庞杂,人们逐渐模糊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生态文明可以如下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在这里,笔者想说说生态文明建设的“12345”。
“1”是指一个理念,即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十三五”时期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其要义在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理念,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
“2”是指两山意识,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任职期间提出的既直观又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句话。2016年11月,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两山意识”,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直观表达,给人展现的是既有绿水青山的良好环境,又有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当然,这需要各地发挥智慧,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3”是指三条途径,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个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说得更加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关于这“三个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的沈满洪教授曾做过比较,文中的绿色发展在概念范畴上相对较窄,主要针对的是绿色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其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基本可以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大绿色的概念。
“4”是指四大领域,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四分法的理解,来源于《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早于全国五年提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决定》的总体要求明确,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是五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与浙江的决定相比较,更加强调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但弱化了生态文化方面的内容。应该说两者各有侧重,以前笔者在分析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时,比较习惯于用四分法来理解。
“5”是指五大重点,即绿色空间、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制度。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又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2016年12月2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张高丽副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的系统部署,张高丽副总理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重点,一是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全面落实新资源观,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这五个方面的重点,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绿色空间、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制度,是下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