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龙
“健康浙江”战略下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焦云龙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健康。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是浙江大力推进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医药产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板块,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带动性和辐射性。应抓住“健康中国”这一大风口,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推动健康产业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按照“健康浙江”主攻方向,明确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通过重大平台、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构建大医药产业链,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培育浙江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浙江医药产业以中小规模的产业集群为主,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市场效益较低。应加快改造现有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示范基地。因势利导推动以医药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以医药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健康产业集聚区。加快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余杭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杭州未来科技城健康谷、绍兴现代医药高技术产业园区等建设,推动全省医药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磐安江南药镇”、“富阳药谷”、德清省级医药产业集群示范区、平湖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等重大医药功能平台,力争建成高端医药产业化基地。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磐安、武义、慈溪等地“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麦冬等特色药材基地建设。
打造行业领军型的龙头骨干企业。浙江医药企业“低小散弱”,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排头兵企业,行业领军者不多,难以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步伐不快。据统计,全省20家总产值超10亿元的医药企业合计总产值480亿元,约占全行业的四成,抵不上全国百强医药企业之首的年销售额。对此,应绘出每个细分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图谱”,搞清楚在全国乃至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地位,按产业链布局,按产业链招商,按产业链主攻。鼓励企业联合并购、资源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行兼并重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关联企业构建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统筹发展。大力扶持以中药为主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提高行业集中度为转型方向,在做大做强药品流通龙头骨干企业的同时,支持中小药品企业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联合化发展。
加快推动医药产业智能化。医药智能化生产是全球大势所趋,越来越受到医药界重视。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态势看,要想在医药产业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快推动智能化工厂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推进医药生产智能化、数字化。加快微电子、图像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医药生产过程全自动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浙江的“互联网+”和电商优势,加快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推动药品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药品流通商业模式和业态,大力发展B2B、B2C、O2O等形式的电子商务,推动药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互联网金融有机融合。
研发是产业的核心,是医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为加快推动医药企业转型升级和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研发”上下功夫。
加大医药R&D投入。浙江医药企业R&D占比仅为3.17%,与诺华、辉瑞、武田、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高达20%的研发投入占比相比,相差甚远。必须加大财政支持研发的力度,对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的医药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鼓励各地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医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规上工业产值20%的重点区域和10%的一般区域,分别给予地方部分增值税当年增收额5%和3%的财政奖励,进一步提高各地发展医药产业的积极性。
加快医药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浙江原料药优势,鼓励高附加值药物的研发生产,实现新型药物的自主研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研究机构协同公关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精准医疗、新药创制、高端医疗装备、智慧医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坚。创新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加大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试剂研发。重点研发基因工程药物、药用氨基酸、抗生素、微生态制剂药物等一批有特色、高效能的海洋生物药物。利用浙江“浙八味”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中药重点品种研究,实现一批临床用量大的抗体药物和疫苗的国产化。积极开展公共医药资源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和整合临床信息数据库、中药化学成分库、药物杂质标准库,实现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
培养研发型医药人才。高技术研发人才紧缺是制约浙江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瓶颈因素。我国很多大学、科研院所不乏医药研究人才,但大多陷入“立项是生产力、发表是硬道理”的研发怪圈,存在“重评奖、重申报、轻转化”“重课题、重论文、轻应用”的扭曲现象。借助“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支持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一万名高层次的医药研发型人才。以浙江高校院所医药专业的学科群、人才群、信息群对接产业群,集群化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一个特色专业结盟一个细分医药行业”,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真正把高校科研“孵化器”的作用发挥出来,力争一批细分医药行业能够挺进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论英雄,拥有品牌比拥有工厂更重要。对此,浙江要在著名商标、高端标准、先进认证打造上下功夫。
培育一批知名药业品种。大力培育5-10家中华老字号、著名商标品牌,将其打造成全国百强甚至全球500强。支持“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天一堂、桐君堂等百年老店发展,推动仙琚医药、浙江医药、浙江英特、康恩贝等著名药企做大做强,精心培育浙江名品药材铁皮石斛、灵芝、猴头菇、西红花、山茱萸等知名中药品牌。
创建一批高端医药标准。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积极参与《中国药典》等国内医药产品标准制定,加快制剂、原料药、中成药等先进医药制造标准研制。围绕医药工业优势领域,鼓励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医药产品质量示范活动,提高仿制药的质量水平。注重药物质量安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药物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药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开展一批先进医药认证。加大制剂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申请美国FDA、欧洲COS认证,逐步提高药物制剂在国外的注册比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制剂国际认证,促进制剂产品向国际主流市场迈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不良行为。对于恶性严重剽窃行为,建立市场永久性禁入机制。
加速医药产业全球化,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开发新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向外开拓国际市场。
扎根国内市场。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医药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医药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立足国内市场,发挥浙江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基础优势,鼓励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动医药领域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结合浙江高科技医药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动医药产业与养生养老、休闲旅游、食品、体育等融合发展,催生医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
布局国际市场。发达国家拥有15%的人口,却占据了80%的医药市场,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却仅占世界医药市场的5%。浙江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打入国际市场。要着眼于全球医药高端市场,积极引进国际优质医药资源,鼓励支持浙江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引导浙江化学制药、药物制剂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大力支持医药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国际医药投资专项基金,推动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面向海外开展股权投资、海外并购、战略联盟,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药品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浙江医药在全球医药界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