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亟需更新理念与创新体制(上)

2017-01-25 20:35黄祖辉
浙江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先行现代农业城镇化

□黄祖辉

发展现代农业亟需更新理念与创新体制(上)

□黄祖辉

编者按: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长远。本文根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咨询委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2016年6月27日在安徽宿州报告会上所作的“打造宿州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讲话录音整理与修改稿改编。黄祖辉教授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内涵与新特点,从供给侧视角对当今中国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理念、新体制作了系统阐释和详细解读,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各地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山”重要思想践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原文3万余字,本刊编发时有删节,并分上下篇刊发。

农业是个既小又大的产业,是个既弱势又强势的产业,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农业,用什么思路与理念来发展农业。从“接二连三”和多功能这个角度来说,要着力打造充分体现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的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多体协同”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还要探索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

认识现代农业发展新内涵与新特点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对农业有新的认识。第一产业的农业和“接二连三”的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是在不断下降,但是从“接二连三”的农业来看,绝不是这个概念。比如,作为最发达的美国,从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大约仅占1%左右,但这个1%还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农业。我国现在第一产业的农业比重也已降到了10%以内。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是指第一产业农业比重的下降,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和趋势。从实践来看,当今世界可以说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比重是超过10%的,都是在10%以内。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比重也进入10%以内了,为什么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呢?在我看来,就是“三化”发展不同步,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我国现在从事一产农业的劳动力还接近1/3,而美国1%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力,大体只占全社会劳动力的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匹配、很协调。再比如,韩国也差不多是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农业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比重在8%左右,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也在8%左右。凡是现代化的国家,或者说“三化”同步发展的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关键。需要进一步说的是,这里说的1%的美国农业,是指第一产业的农业,如果从“接二连三”的农业来看,就包括第二产业的农产品精加工,第三产业的农业贸易、农产品流通、农业的旅游、休闲养生和多功能发展等,从这个范畴的农业来看,农业不是越来越小,而是有很大的占比和发展空间。在美国,这样的农业占比,要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20%。所以,农业是个既小又大的产业,是个既弱势又强势的产业,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农业,用什么思路与理念来发展农业。

从我们国家来说,如果从“接二连三”和多功能这个角度来说,农业占比可能很难统计出来,但如果从县域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测算出来的。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农业打造成区域主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这在不少地区已经在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川蒲江是个丘陵山区县,过去也是一个贫困县,但该县资源生态环境条件非常好。近十年来,蒲江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农业强县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蒲江有三大农业主导产业——茶叶、猕猴桃、柑橘,但蒲江并不是单纯做一产的农业,而是做“接二连三”的农业、做多功能的农业,并且在力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进而城乡一体方面做得非常好。这说明,从农业的内涵来讲,我们不能只看一产,它的后续延伸功能和拓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就业潜力也很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农业的份额。

现代农业有不少新的特点,一是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特点。从现代社会看,任何经济产品一旦被赋予生态的内涵,它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有机农业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土鸡、土猪肉、本鸡蛋等等,在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溢价效应,原因就是它体现了经济生态化的价值。至于生态经济化,在过去尤其是在温饱时代,就是生态破坏的代名词,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现代社会或现代农业讲的生态经济化则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持续依托生态的发展模式,就是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体现,换句话说,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基本路径就是生态经济化。

二是组织化、电商化、品牌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现代农业的又一新特点。从全世界的现代农业来看,不论是北美的大规模现代农业、欧洲的中等规模现代农业,还是亚洲的小规模现代农业,都呈现较高水平的纵向一体产业化经营特点,而支撑这种高水平的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的组织化、电商化和品牌化。多种形式与多层次的农民合作社是农业组织化的标志;农业的电商化则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品牌化则为农业提供了增值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地域特性,农产品的品牌往往具有区域公用特性,各级政府应该成为区域农业品牌的主导力量。在农业组织化、电商化和品牌化这“三化”中,组织化是基础、电商化是渠道、品牌化是龙头,三者互为一体,相互促进,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与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可以看成是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系,即经营主体具有“分”的特性、服务体系具有“统”的特性。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往往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他们之间既可融为一体,又可相互独立,具体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些经营主体所从事的产业特性以及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分工特性和交易方式。比如,不少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家庭农场,基本上都是合作社的成员,与合作社是融为一体的主体,甚至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也与合作社融为一体,但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并不普遍。从这一意义上讲,目前在江苏宿州所看到的农业联合体,尽管还没有达到完全一体化的水平,但却给了我们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分工得当、利益能增进,中国农业不同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也是有可能的。

这就引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经营主体与服务体系的相互结合问题。这种结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普遍现象,其根源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的分工至今仍离不开农业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二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存在多种类型;三是农业的公共特性使政府的介入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前提下,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尤其是上游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无疑是农户家庭,然而家庭经营客观上存在规模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局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抛弃农业的家庭经营制度,而是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率的服务支撑体系,以既保留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独特效率,又克服它的局限性。其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的关系,或者说是农业家庭经营与其它经营方式的关系。

现代农业的经营(生产)主体和服务体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只抓一头,忽视另一头。现在很多地方对搞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积极性很高,政府出台不少政策予以支持,但往往忽视了服务支撑体系的跟进,结果不少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难以有效运行下去;也有些地方政府对建立服务体系很重视,出台政策打造各种服务中心和平台,但却忽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态,以致服务体系效率并不高,只能产生盆景效应。究其原因,不是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缺乏服务需求,就是服务体系不完善,运行成本太高。因此,一定要处理好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这两者的关系,要协同推进、互促共进。

四是农业多功能化发展的特点。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中,多功能是可以体现在“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的多功能化必然带来农业的多业态化和多空间化。前者是指农业形态的多样化和跨界发展,如农业和旅游结合的休闲农业、农业和电商结合的网上农业、农业与创意结合的创意农业,等等。后者是农业发展的空间并不局限于农业产区和农村本身,而是可以不受自身区域空间的限制,实现跨越空间的发展。

确立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思路

要着力打造以人的现代化为本,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产业的现代化为依托,以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为目的,以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为保障的先行区。先行区应该重点体现两个方面的先行:一是体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要体现体制机制的先行创新。二是体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形态的先行。这就是,先行区的农业并不是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农业,而是“接二连三”和多功能的农业,是充分体现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的农业。这样的农业在美国可以接近GDP的20%,在中国同样也可以做得到,但需要创新农业的思路与理念。先行区在这方面必须先行探索与实践,这样的先行区在国内还是没有的,江苏宿州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应该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先行。

要着力打造农业“接二连三”,农村“退二进三”,农民“进二进三”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这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农业“接二连三”是全产业链农业和多功能农业的要求。农村“退二进三”并不说农村不能搞工业,而是强调农村不应该发展污染环境的工业,农村应该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除了农业以外,应该更注重类似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以及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农业与美丽乡村结合的休闲旅游、休闲养生、名俗文化等第三产业。

要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村社区化、全域景区化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江苏宿州提出中心城区化、产业园区化和农村社区化的“三化共进”概念,我这里加上一个“化”,即在中心城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村社区化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全域景区化,形成“四化共进”。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是一个与产业园区、农村社区、城镇化有机结合,功能互补、互促共进的全域景区,而不单纯是个农业园区。

要着力打造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和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城乡共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先行区的产业一定是一二三产融合,而不是相互隔离的,江苏宿州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就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方向。产村融合也很重要,也就是要注重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美丽经济的打造。现代农业要景区化,就必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至于产城融合,就是要使现代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这里既包括以城带乡,工商资本(企业)进入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又包括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践中,现代农业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撑并不罕见,这在国外不少的小城市已有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巧克力城,咖啡种植、巧克力加工、巧克力品尝、巧克力购买,包括一些相关的产业配合,打造出了一个巧克力全产业链和观赏、体验、旅游紧密结合、人气很旺、热闹非凡的小城;再如加拿大的冰葡萄酒城,把葡萄园观赏、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品尝、葡萄酒购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全由“接二连三”、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支撑的旅游小城。宿州的砀山县,以砀山梨闻名全国,完全有可能在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

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多体协同”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这里强调“现代农业+”,而不是“互联网+”,并不是说互联网不重要,而是想强调先行区建设中的农业和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导性,避免农业、农民在先行区的建设与发展中仅是个配角或被边缘化。除了“现代农业+”以外,还要“多体协同”,即产业联合体、农业综合体、城乡共同体形成“三体合一”。产业联合体重点是解决产业的纵向关系,在农业中就是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关系,通过联合体的形式,可以促进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并且较好地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农业综合体主要着眼于农业的多功能集成发展,就像城市的商贸综合体,占用空间不是很大,但是功能很齐全。农业综合体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如浙江绿城房地产集团近年向农业进军,组建蓝城农业公司,并与浙江省农科院紧密合作,定位就是搞现代化的农业综合体,将企业的资本优势、营销优势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农民的生产优势结合在一起,多功能集成、集约发展。先行区为什么还要有个城乡共同体?这是因为先行区如果仅有农民、农产品是不够的,先行区必须在城乡互联互通上做文章,体现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只有这样,先行区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城乡互促共进和共赢发展的目标。城乡共同体并不仅仅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思路上,而且也可以具体化和实体化,比如,以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载体,建立城镇居民参与的消费合作社和理事会,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网络与平台等组织。

要着力打造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是先行区的两大先行关键之一。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既包括土地、金融、劳动、技术、环境资源这些要素类制度的改革创新,又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规划制度、政府管理制度和社区治理制度这些环境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我国改革的发展阶段看,这些改革与创新恐怕难以靠单兵独进的办法来推进,而是需要通过综合配套或集成与联动的办法来推进。

实现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关系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判断“三化”是否同步或协调的重要标志,不是指“三化”的齐头并进或增速相同,而是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就业结构的协调或相互匹配。目前我国“三化”关系并不协调,主要是: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仍然是滞后的,但城镇化的滞后性在减缓;尽管城镇化在加快,但质量并不高,主要是农村转移进城人口的市民化明显滞后。而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并且农业的滞后性还在加剧。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调,目前我国大约是全社会1/3的农业劳动力贡献了1/10的GDP,而大多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将一产的农业比重做大,而是要降低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使其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体相当。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关系看,农业发展必须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否则,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就没有出路,进而农业现代化也难以实现。

现代农业与城市化相互协同和互促共进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使然,而且还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使然,因此,必须将先行区置于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架构中来打造。当然,先行区的主体一定是在农村,这是由农业产业对土地的依赖性以及农业动植物的生命属性所决定的,但是现代农业绝不局限于此,因为它是“接二连三”、功能多样的,因而无论从产业延伸还是市场空间看,都应该是与城市紧密关联,并且互促共进的。这样的农业就不是比重越来越小的农业,而是比重可以做大的农业,美国的农业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农业在我国已经存在,如四川蒲江的农业就具有这样的效应。全县呈现了很有意思的三个2/3现象,即县域经济总量2/3来自于农业、全社会现有劳动力2/3从事农业、农民人均14000元收入的2/3来自于农业。蒲江的农业不是一产的农业,而是“接二连三”、功能多样的农业,这样的农业就能做大做强,就是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方向。

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首先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先行区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的城镇化。这里的人,主要是指进城的农民,核心是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第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协同的城市化。不能简单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而是要引入空间概念、体现城市群基础上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群概念的另一个含义是大城市的发展也要以群为基础,而不是行政化、摊大饼式的大城市。第三是体现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第四是体现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是城乡分割和剥夺农民的城镇化,不是“要地不要人,要劳不要户”的城镇化,而是城乡一体、互促共赢的城镇化。实践表明,任何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如果城市化滞后,并且产业和城市还不很融合,产业发展往往会受到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影响,因为所谓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或人才,他们的就业底线与农民工截然不同,对他们而言,仅有比较理想的薪酬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家庭生活,如子女教育、文化娱乐、医疗条件等,而这些都不是企业能解决的事,必须靠城市化来解决。要吸取广东、浙江以前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城市化滞后等教训,要注重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化解由于城市化滞后而导致的人力资本不足,进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发展困难的矛盾。事实上,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传统产业,关键在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供给又离不开城市化的支持。

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还要处理好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这两者不应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互促共进的,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组成部分,把新型城镇化做成是向美丽乡村的延伸。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要在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从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角度讲,那就还要讲四句话。一是保护特色村。所谓特色村,要么这个村存在特色的产业,要么存在历史文化,这样的村落应该保护,应该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范畴。二是减少薄弱村。主要指生存环境很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落,这些村落主要通过整村搬迁的途径来解决。三是改造城中村(镇中村)。城中村(镇中村)本身就是城镇化覆盖的地区,与城镇化是完全吻合的。四是重点建设中心村。它体现了人口甚至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不少中心村的人口达到上万人以上,相当于国外小城市的规模。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那它与城镇化就不会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促共进的。

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还要探索现代化农业先行区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农业,必须是“接二连三”、功能多样、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的现代农业。它的支撑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产品支撑。比如农业的园林景观产品以及食品就是城镇不可或缺的。二是产业延伸支撑。如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商贸物流、农业休闲旅游等,都可以延伸到城市,成为城市的重要产业。三是功能拓展支撑。如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也可以与城镇相互融合,成为城市的某种特色。四是要素支撑。如土地非农化和劳动力非农化等都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美国东部的“巧克力”小城、加拿大的“冰葡萄酒”小城等,都是建立在全产业链和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的。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要做全产业链农业,要纵向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并且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向美丽乡镇延伸。其次是做好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文章,使其与美丽乡镇建设结合。再次是要科学规划农业与城镇规划,做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融合,着力打造田园生态城镇和产城一体城镇。此外是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现代农业支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共赢和互促共进。

(未完待续)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咨询委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先行现代农业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绿色低碳 节能先行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