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地学文化发展的思考

2017-01-25 19:50莉/陈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

■ 王 莉/陈 萍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经营管理

“互联网+”时代地学文化发展的思考

■ 王 莉/陈 萍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文化产业作为创意性、知识性强的产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地学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将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交流共享等方面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发展策略:(1)坚持创新,提升地学文化作品内涵;(2)完善制度,激发地学文化发展活力;(3)以人为本,加强地学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 ;地学文化;创新发展;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20 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1项融入“互联网+”的重点行动,并在保障支撑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现已成为一种热潮,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提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也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无限繁荣创造了新的市场契机。

1 “互联网+”时代地学文化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作为创意性、知识性强的产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通过对软件、硬件、技术、资本、创意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深度改造,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颖实用、低廉便捷、及时有效的技术平台,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爆发点和增长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到2020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表明了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决心,也预示了“十三五”期间将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地学文化产业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依据国家顶层计划,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创新活力,重塑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地学文化产业提质提效和变革升级。

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层次和质量都将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这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地学文化”是一个兼具科学内涵和实用主义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互联网技术下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高度融合,其服务社会与民生的基础先行作用借助互联网将会得到更加广泛传播和深度利用。移动用户群体态势分析、服务内容实时监测、服务方式多样快捷,这些都是大数据带来的互联互通和智慧服务。“互联网+”将促进地学文化的深刻变革,进而加快地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 “互联网+”时代地学文化发展趋势

2.1 互联网推动地学文化创新发展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这种新型经济形态中,互联网可以快速准确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而创新成果也将通过互联网快速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果说创客空间是一种草根创业,“互联网+”则是从政府层面上引导经济的整体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能有效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互联网+”必将为文化产业跨越瓶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满足需求等方面提供快速有效的结合点。2017年元旦,一部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改编的只有九分钟的动画短片燃爆网络,古朴细腻的画风、精巧有深意的细节,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一周时间点击播放量超过五千万,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这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正确的打开方式。

“互联网+地学文化产业”是地学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其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地学文化生产方式,通过融合科技、信息、教育等手段促进地学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变,推动新常态下地学文化的转型,增强地学文化的渗透力,激发地学文化的创造力,提升地学文化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2 大数据助力地学文化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是以科技发展进步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必然与大数据互融共生。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大数据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想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必须抓住机遇,促进文化产品与大数据的完美融合。如英国的《卫报》,在互联网时代果断升级,用大数据作为报道的佐证,赢得了读者的欢迎和持续关注,在传统纸质媒体竞相倒闭的洪流中仍然保持活力。

地学文化产业历经数年发展,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依然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如创作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欠佳,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文化的转型升级予以解决。而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大数据为地学文化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虽然大数据不能决定地学文化产品的内容创作,但可以借助海量数据为地学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引导和优化地学文化产品的创作内容。

地学文化产业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对这些用户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将成为地学文化产业基于大数据实现业务转型的关键条件。文化消费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就越显著。无论是Facebook利用大数据进行广告投放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还是《小时代》的空前热播,大数据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一次次被证实。

2.3 移动互联网促进地学文化的交流共享

互联网现已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阵地。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互联网行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价值化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学习、网络教育和文化传播渐成规模。

文化的交流与共享是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移动互联网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公众对互联网的利用程度再创新高。据支付宝发布的2016年度账单统计数据显示,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在话剧、演出、电影等文化娱乐方面的票务支出占全国同类票务购买总量的84%。而《掌阅2016年度数字阅读报告》也显示,公众对电子读物的需求和使用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总之,互联网为地学文化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和共享,提升了地学文化发展的内涵和空间,进而不断提高地学文化的传播能力和广泛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3 “互联网+”时代地学文化发展策略

3.1 坚持创新,提升地学文化作品内涵

文化作品的内涵,是作品的气质、个性和精神被挖掘和创作出来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文化作品的思想和品位。“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一个最大影响,正是体现在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新认知和冲击,这种影响将引导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地学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培植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学文化产品体系,引导和鼓励地学文化的生产创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国风骨、行业风格、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是地学文化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3.2 完善制度,激发地学文化发展活力

制度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具有指导性、规范性、鞭策性、激励性等特点。而现有的文化制度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激发地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关键是要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打破阻碍地学文化发展的制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流通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地学文化产品运营模式,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整合资源、聚集要素、释放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充分释放地学文化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效能。

3.3 以人为本,加强地学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地学文化人才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繁荣地学文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集中力量加强地学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支持开展创作研究,承担重点项目,参加重大活动等形式,促进优秀地学文化人才成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地学文化人才;完善地学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办法和激励政策,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潜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改善地学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一支内涵丰富、实力强大的地学文化大军。

4 结语

“互联网+”形式下的地学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场艰苦的奋战。广大地学文化工作者要坚守核心价值观,适应新常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清醒的文化自觉,务实的文化担当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地学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努力提高地学文化产品的质量,唱响主旋律,发好声音、讲好故事,为地质文化科技创新培育更加优质的土壤。

[1] 黄娟:李素矿:单华春.生态文明与地学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3(10):114-119.

[2] 黄磊:马伯永.地学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1):81-85.

[3] 冯蕾:李慧.新型城镇化:让文化记忆延续[N].光明日报:2014-03-17(08).

[4] 王京生.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5-05-14(02).

[5] 李慧.文化国企的互联网思维[N].光明日报:2015-10-29(14).

[6] 慎海雄.用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2016-01-29(07).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8] 掌阅大数据研究院.掌阅2016年度数字阅读报告[R].北京:掌阅大数据研究院:2017.

[9] 范周.“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EB/OL].(2016-03-13)[2017-03-01].http://www.qstheory.cn/zhuanqu/ qsft/2016-03/13/c_1118314056.htm.

Ref l 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G Li, CHEN Ping
(China Geological Library, Beijing 100083)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 creative, knowledgeable industry, which means it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rnet. Geoscienc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t will usher in mo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Internet +" era, which mean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sharing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we promot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 i rstly, we should adhere to innovation,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of geography culture; second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culture; thirdly, we should apply the people-oriented metho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 i c and cultural personnel team.

Internet +; geoscience cultur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re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407.1;F062.1

A

1672-6995(2017)05-0066-03

2017-02-28;

2017-03-14

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开发二级项目(DD20160354)

王莉(1980-),女,安徽省太和县人,中国地质图书馆馆员,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地学文化与科普、地质学史、地质调查综合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