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稚桥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安稚桥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资本主义发展较为稳定时期,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均得到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基于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俄国及东方资本薄弱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正因此产生了阵营分化,卢卡奇认为应该恢复正统马克思主义,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对无产阶级和劳动的人民剥削已经深入骨髓,然而这种剥削的外衣便是一种“科学”生产发展的规范。物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普遍形式,统治支配整个社会,劳动被分解为更狭窄、专门化的操作。正是由于卢卡奇看到了机器大工业背景下生产线被局部化,工人的工作具有了孤立机械性重复的性质,卢卡奇吸取韦伯和席美尔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卢卡奇从人与物之间的物化、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劳动者本身的物化以及人意识的物化,分析当下资本主义人与商品的关系,劳动作为人们对象性活动受到了制约。商品拜物教笼罩的资本主义社会,阻碍着无产阶级的发展,物化恰是这一切的根源。他不仅涉及经济方面,也涵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真正发挥自己的历史主体作用,推翻资本主义。卢卡奇正是从现实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出发,批判了大工业和技术理性控制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困境。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读,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源泉。
物化;自我意识;商品
卢卡奇物化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解读,更是透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意识发展过程来看待马克思。而《精神现象学》讲的是意识形成和发展通过自我意识的外化,异化为他物,进而又通过扬弃这种外化异化的状态来实现。尽管黑格尔的哲学模式是由唯心主义进一步构建和创立的,但不可否认黑格尔的这种形式浅含了社会历史内容。并且浅尝地探析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二律背反,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可否认对于历史存在进步意义,与此同时,也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卢卡奇正是通过主客辩证统一的哲学模式看待马克思,他看到了对资本主义无情地批判,看到了社会主义实现胜利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商品拜物教笼罩着资本主义社会,也阻碍着无产阶级,其根源正是异化,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涵盖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必须唤醒无产阶级,真正发挥自己的历史主体作用,推翻资本主义。由此,黑格尔哲学模式中马克思关于异化及异化的扬弃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卢卡奇吸收了主客关系及主体存在理论,并与黑格尔的哲学模式相结合,衍生成为自己的物化理论。当然,卢卡奇是以一种新的社会内容,新的主体和阶级立场来阐述其思想。
卢卡奇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分工造成生产机械化和可计算性导致产生原子化和孤立化,从而将人格纳入“物化”的领域中。同样,现成的东西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所有“物”的商品结构和他们的“自然规律性”。这些商品所有者之间是独立的,他们的交换形式也是具有对象性鼓励的,不是交织的交换关系网络。卢卡奇更加注重从自身活动来展现物化现象,展现了发达工业社会条件对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对物化进行批判。
(一)人与物之间的物化
卢卡奇在物化这一章节开篇描述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1]149卢卡奇用对象性一词描述了人和人之间与物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他探究了主观和客观的商品关系,商品交换对整个外部和内部社会生活有多大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最开始是为了使用价值,但当使用价值超过了消费所需量的时候,便演变出交换价值,由此产生量商品。在公社之间出现了物与物的交换,由此慢慢从边界侵入公社内部,最初交换比例为偶然,随后产生了第三者,在第三者的作用下,日益消除这种偶然性。商业最初只是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支配,人的关系还未被物的关系所掩盖,当时社会影响还没有被物所消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继续,产生的形式便越复杂,间接地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所有方面。卢卡奇通过拜物教理论阐述劳动产品本身物的性质代替了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替代了劳动与生产者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来解释他的物化概念。写出商品经济制度本性,创造者受制于自己创造的物品,对比顶礼膜拜清楚地指出了由于商品的支配地位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变质。商品形式作为普通形式显示出来,卢卡奇的物化用物和物的关系代替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与商品拜物教有一定意义上的相同。
(二)劳动者本身的物化
卢卡奇物化的概念中包含着劳动者本身物化。随着卢卡奇进一步解释指出:“人自己的活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152。客观方面,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发展运动规律组件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现实客观条件人们仍然无法控制其发展,反而被制约。主观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活动同本身对立变成一种商品,脱离于自身,不依赖于人自身而外在于人的方式进行活动。“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1]154。伴随机械化合理化加强作为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被提出与工人相对立。卢卡奇通过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泰罗制)描述出劳动心理特性同整个人格相分离,以便被投入到更合理专门系统中去,这样便可以对其劳动进行计算。工人表现出机械化,慢慢地不自觉地被变成机器的一部分。然而这机械系统却现成存在的,根本不被劳动者所参与构成劳动主体分割开来。劳动者从事更机械化的局部劳动力,自身整个人格通过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出卖才得以实现,并维持着同样机械的日常现实。同样,这也代表着主体客体化的过程,雇佣劳动变成强制的不得不做,主体变成服从的客体。人格也只做旁观者,无能为力看着自己被变成孤立的原子,加到异己的系统中,毫无反抗的被统治,劳动者不再有机地与自己劳动成果作为整体,他们的联系仅仅是通过抽象规律来中介。
(三)人与人之间的物化
“当各种使用价值毫不例外地表现为商品时,它们就获得了一种新的客观性,即一种新的物性,……它消灭它们原来的真正的物性”[1]170。卢卡奇进一步引用马克思私有财产对人及物异化的说明来阐述自己本身物化这一概念。当物最开始被创造时,便有最初的使用价值,包括使用对象性和目的性。当物表现为商品时,最初生产者对他的目的性发生变化,即物自身的使用价值发生了改变,物本身的特性也发生改变。只有当人们不是具有必然性、目的性进行交换时才不具有心的物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普遍下,物对生产者作为使用价值的性质发生改变。人们生产并不只是为自己使用,而是作为商品带有利益性和目的性进行交换,物消灭了原有,真正的物性而变成一种具有目的性、利益性和机械性,代有交换价值的物,这一过程物本身发生了物化。卢卡奇由物的物化引申到如果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物性的改变。新物性的产生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某种目的而被替代隐藏。这也便引出了卢卡奇物化新的含义即人与人之间的物化。
卢卡奇提到特殊类型的官僚主义,个别官僚完全被物化,他们效忠于国家机器,而自己本身却是被雇佣者,完全的服从是他责任感所要依附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作为基本范畴的物化意识结构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加强了。“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人使他的肉体和心灵的特性发挥作用的人和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形式。”[1]160人们认为劳动力是自己唯一所有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在这种条件制约下形成。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来说,他代表着人自我客体化,人与人之间原始自然交往关系具有商品化的性质。
(四)人意识的物化
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卢卡奇又进一步描述了人意识的物化,即科学技术和理性背后的物化。卢卡奇指出科学技术用于自然时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助力,但是应用于社会时,他反而成了资产阶级控制人的思想武器。卢卡奇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物化奴役人的方向不再仅仅是资本,更是一种机械性、合理性与科学规律理性本身。理性和反理性作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人们不仅没有任何反对与质疑,而是采取一种认同的状态。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比政治形态更具有统治性,以科学知识为幌子,从人们的内心意识对其统治。
思想家不否认这种物化现象,甚至或多或少了解这种现象的破坏性,可是对于已经被物化的意识,他们也始终停留在认识物化意识,分析物化表面形式。并没有深入地、直接地侵入物化结构中去,也不曾深析自己意识被物化的过程由资本主义生产、分工、分配形成了一种商品世界,即是一种物与物的关系。然而人们为生存,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工人自身行为及人格分离,意识丧失,成为一种带有机械性自动属性的机器,为了跟上机械的节奏,人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活动去迎合商品生产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人的意识已经被物化。卢卡奇引用韦伯的合理化阐述了在这种表面形式上的合理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并深入到人的心灵。
除了上述对卢卡奇物化理论所涵盖的意义的阐释,卢卡奇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阐述了物化的规律性和表现形式。客观方面,人之外的世界,不再是人的附属品,不再依赖于人的活动意愿而存在。包含着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及其规律,与人相对立的存在。商品世界的形成标志着客体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开始制约着人的活动。主观方面,由于物化人便失去了自己,为了商品生产而生产活动,人格与自身相分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然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不只停留在商品、分工和利益的经济层面上,更涵盖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外部生活。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来说,物化形成物化意识侵入到人的思想与心灵中,人自觉或不带有任何批判性质的服从,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于外部便是由于物化商品的物性发生的改变。
经济中的物化,卢卡奇认为在商品结构中可以找到一切当代问题的根源。经济物化表现为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是分离的,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不发生所有权的关系。资本家即劳动对象的所有者决定着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关系。劳动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主决定权,失去了主体性与创造性,劳动的真正主人成为劳动凝结物的附属“物”。
劳动者对与劳动对象的物化关系必然导致劳动活动物化,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活动也已经不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客观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能自由支配自己。正是如此,商品产生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劳动者的被逼无奈,劳动者既不能以消极的方式反抗,也不能用积极的方式反抗。商品生产与人作为整体时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对调。资本家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来衡量人,除此之外人变得一无是处,人不是作为人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存在。
政治中的物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卢卡奇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想要论证这个荒唐的世界的合理性与永恒性相反,他更进一步揭示了比经济物化更为神秘的政治物化。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上层政治建筑也调整得更为“合理化”与系统化。许多社会现象也变得“合理”,各种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顺势而生,各种司法部门也建立起来。如此,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法律的掌控之中,都在国家机器强权的控制下被干预调和。资产阶级需要的一系列生产,社会秩序便以一种合理合法化站在了社会舞台上,资本主义政治的内在本质便被隐藏了起来。
意识的物化,相较于前两种物化,意识的物化是一种自觉的过程。在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来说,物化的现实只有被当作人们已经认定的事实时,人们不再追问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把物化的现实继续下去。正是有了经济物化与政治物化,在人民的头脑中形成合理自然的现实状况,再加上资产阶级为了统治用各种形式和大众传媒宣传,造成了一种无孔不入和无法反抗的思想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下,自然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指派的思维模式。
卢卡奇相较于马克思最大特色是卢卡奇从理性,特别是从技术理性对于物化发展批判,来揭示物化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卢卡奇技术理性批判受韦伯合理性和西美尔对物化的分析,作为卢卡奇老师的西美尔在主观文化具有意义的生活与客观文化“货币”的二元分裂上分析,对卢卡奇也有着一定影响。他认为人创造了文化就应该掌控文明,但是随着发展,文明却成为制约主体人活动而形成外在束缚。西美尔认为客观文化货币迫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进行评估和算计,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被算计替代。西美尔认为:“在生产方面通常被强调的是产品,是以牺牲生产者的发展为代价完成的”[2]368。与西美尔在文化的视野内评定资本主义的客观文化不同,韦伯从宗教社会对资本主义进行合理化把握。韦伯这种国家、科技、艺术宗教、法律伦理的理性原则和精神对卢卡奇是一种冲击,卢卡奇吸收了韦伯的合理化。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合理化。卢卡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找到了弥补,认为西美尔“异化”远远不够的缺憾。可以说卢卡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既吸收了韦伯与西美尔,又对他们作出了批判,指出他们停留在表面上,随着人自身个体化进程及社会机制不断理性化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到了工业文明,开启了工业时代。个体化进程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而社会机制工业化的发展,又以可计算定额、定理化的技术理性,科学精神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卢卡奇指出商品经济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计算合理化原则上,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建立一种机械化、专门化、理性的生产体系。而人作为主体,被客体所制约的人纳入到自律的机械中,而所表现出来的抽象化和数字化是物化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迎合利益所需机械的合理化,对工人加以计算产生劳动定额,在生产过程中丧失了主体性沦为被动消极的客体。人不再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人,而知识作为机器系统一部分。然而这个机械系统可以自己机械性运转完全不依赖于他人,工人在劳动中越来越缺乏自己的意志,人格与自身相分离,人与人之间的物化使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的联系,社会不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起来,而是由物和物的原则组织起来。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自身觉醒。资本主义可以意识到总体性,但是没有产生总体性意识,正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阶级意识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剩余财富的阶级利益处于一种相对立矛盾关系中。从生产社会又变成了私有财产,而无产阶级能产生消除私有财产的渴望总体性意识。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地位的特殊性的基础……朝着社会总体性前进的意向;……即处于一种直接性不断自我扬弃的辩证过程之中”[1]268。无产阶级区别于资产阶级出发点是行动,通过总的结构性变化而整体变化,无产阶级不解放其他阶级就不能解放整体,这是无产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使命。消除人的因素,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形式中分离出去,社会朝着非人化与客观性的发展。然而,在这种关系的客观化、理论化和物化的情况下,人与人关系建立逐渐清晰,从物化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的人出发提出渴望总体性意识无产阶级革命才有可能。
然而卢卡奇缺乏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将无产阶级扬弃,物化的本质在于消灭私有财产,他只说明无产阶级在认识到与资本主义不同,商品拜教的崩溃并不意味着物化现象的消除。并且,卢卡奇无论在内在还是外在都扩大了异化的范围,马克思认为物化是历史中从头到尾都存在的现象,而异化却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产生的。卢卡奇没有区分异化和物化,物化确实包含了异化,但是异化并不意味着物化,所以卢卡奇虽然突出了物化的历史性质与作用,但是又忽视了物化作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物化归结为异化,应该被消灭。
随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也昭然若揭,社会的变革使科学技术丧失了作为生产手段的中性立场,取而代之的成了资本主义统治的一种手段。物化理论作为卢卡奇思想体系的基石,不仅代表着对发达工业的文化批判,更是西方马克思各个派别的理论源泉。虽然卢卡奇的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卢卡奇对物化意识的批判不止步于政治、文化,而是更深层次到人们的意识及科学和哲学层面上,提出无产阶级觉醒要扬弃物化,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应该追求总体性,实现其他阶级的整体解放。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和成就,以独特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进行剖析,为西方马克思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1]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屈海燕 王圣姣〕
2017-01-18
安稚桥(1990-),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
B08
A
1000-8284(2017)04-0157-04
博士硕士论坛 安稚桥.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J].知与行,2017,(4):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