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东方设计
——东方设计学的概念、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2017-01-25 17:26周武忠
中国名城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造物传统

周武忠

再论东方设计
——东方设计学的概念、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周武忠

东方设计学是基于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结合中国传统造物和环境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兼容并包的汲取现代设计的精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构建起的一门具有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和现代生命力的设计学科。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东方设计学的出现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而自然出现的产物。构建东方设计学将有助于从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学科影响力推广以及学科实践成果转化等角度将具有东方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的东方设计理念及其设计实践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本文从概念界定、研究内容梳理、研究方法探索以及研究意义等角度阐述构建东方设计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东方设计学的方向、方法,以此明晰东方设计学与东方传统造物理念、西方设计学之间关系,勾勒东方设计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东方设计学;东方文化;文化基因;创新设计;西方设计

论及“东方”总令人与古老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积累联想在一起。当下,“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东方”相关的话题又一次引发国内外的热烈讨论。在设计领域,作为一种融合当代人精神与物质需求的设计实践活动,植根于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的“东方设计”受到越来越多当代设计师的关注,相关设计作品也日益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青睐。基于此,有必要以系统的方式对应用“东方设计”理念而展开的设计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和阐释,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在方法论的层面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东方设计学”。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立足于东方设计实践的基础,站在理论思考的角度为“东方设计学”做出系统梳理并对其概念、范畴、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定义。

1 东方设计学及其中国文化基因

何谓“东方”?是探讨东方设计学首先需要理清的概念之一。关于东方的界定一直以来存在多种阐释和定义。首先,“东方”可以被理解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东方”即为“东半球”,区别于地理意义上的“西方”。然而,因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东西方”概念的认知并不按照地理划分而形成,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一直未能获得一致性的认同。在古代,中国人眼中“东西方”的差别是以中国为中心进行区别的。印度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就是所谓的“西方”,被称为“天竺”。但地理划分上的印度却从属于“东半球”。同样,西方历史上的“东西方”概念也经历了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伴随着西方人地理大发现的推进,有关“东方”的认知逐步扩展。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入侵、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中心论”的形成都使西方观念中的“东方”不同于地理概念上的“东半球”。按照季羡林先生所述:在西方人眼中“不但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算是东方,连以前我们中国人认为是西方的印度、阿拉伯国家,包括非洲在内,都成为东方了。”当然,也有学者试图从经济水平的角度,以划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方式界定“东方”和“西方”,认为西方与发达、先进相关联,东方则意味着落后。此举不仅有西方中心思想和贬低东方之嫌,同时该划分对位于非洲、南美洲的不发达国家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民众对自身归属的认知也带来“东方”概念的模糊性。比如,在印度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的民众更愿意纳入西方的范畴。

由此可见,“东方”的概念不单纯是地理学的划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语境之下,“东方”的阐释表现出多义性、模糊性和相对性的特征。此处讨论的“东方设计学”中“东方”的概念则更接近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东方”,即,与东方文化、东方哲学相关联,一种基于东方文化的思考。关于“东方文化”与“东方设计”之间的关系可做以下界定:“‘基于东方文化’,就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中以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物我相生的环境观为准绳,……(东方设计)是指在东方文化的浸染、熏陶和创造性的运用中,用符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来表达对于东方文化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从“东方文化”的角度研究“东方设计学”不仅表明其具有的地区性、地域性特点,同时也明确研究“东方设计学”必须具备的文化认同前提。季羡林先生曾界定:“人类总共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一个是东方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而思维模式又是一切文明或文化的基础。”“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文化均属于中国文化圈, 从希伯来直到现在的穆斯林文化为伊斯兰的选择文化圈, 加上印度文化圈, 这三者可总称为东方文化; 而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可称为西方文化, 其间并无其他第三种文化。”据此,可以明确的界定:东方设计学中所基于的“东方文化”应被理解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论及“设计”,很多人会将意大利文艺复兴作为设计萌芽的初始,将 1851 年世博会上气势宏大的“水晶宫”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志性起点。自 1980 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的《人工科学》译本进入中国大陆学界以来,该著作关于“自然界”相对“人工界”的论述及其以广义的“设计”解释人工科学的研究至今对中国大陆的设计学理论研究有极大的影响。这使得长期以来当人们谈及“设计”会不自觉的将其与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设计进入中国乃是近现代以来西方传入的结果,并不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实则,从“设计”的本质看,人类最初为了应对自然界的难题、为了能够生存而产生的有意识的造物行为才是设计的起点。设计是一种先于造物并伴随造物实践的思维过程,包含着人、自然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人通过观察自然、认识自我而形成造物的思维,付诸于实践,其过程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可预见性、规律的可重复性以及造物的自觉性。以此可见,“设计”不是近现代以来的新事物,更不是西方文化独有的产物。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设计”一词早已有之,该词最初的含义虽未与造物联系在一起,但已经具有了思考、筹谋之意。西方文化中的设计 Design 一词则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含义中也未与造物关联,只是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逐步得到扩充。如今谈到源自西方文化的设计,实际上指的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现代设计,其不能涵盖西方历史上的设计,也不能代表东方设计。此外,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这种不同带来的是浸润在其中的人们对于世界、人与人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鲜明差异,以此致使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在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物质和精神需求上的极大不同。设计之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会将其代表的文化属性融入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设计产生的“物”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于东方文化环境下的人们而言,其设计哲学、造物思想必然不同于西方,简单应用西方设计体系思考东方设计问题自然是不恰当的。

梳理东方设计学的历史脉络、确立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是构建东方设计学形成的另一重要目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的造物思考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识世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顺应自然,侧重对伦理道德、内在情感、精神世界的关注,各家的哲学思考常以“道”的范畴阐述其哲学理念。“道”于儒家是伦理道德、仁孝礼仪;于道家是万物之源;于释家则是禅修得到的精神升华。中国古典造物思想中的“物以载道”是将无形的“道”以有形的物的方式呈现。然而,散见于各类典籍中的造物论述并不能构建起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是否经历了大量的造物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造物经验、进行了深刻的造物理念的思考?是否存在对造物过程、器物形制、用材选择、技术参数、制度规范等等系统化的著述?是否已有对各种造物工艺、器物进行分门别类论述的文献?这些才是东方设计学能够构建的基础。中国古代造物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起,诸多典籍都涉及对造物活动的描述,如《世本》有“杼作甲”、“杼作矛”;《墨子.非儒》有“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墨子本人更是一位在设计领域亲力亲为,颇有成果的大家。与造物相关的思考最早可散见于《论语》、《礼记》、《周礼》、《山海经》等典籍中。较为系统化、专门化的设计著作则属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该书可被视为中国第一部专业化的设计文献,其中记载大量先秦时期造物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等内容,通过实践的积累以文本的形式分门别类的论及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类三十个工种。该书不仅是记述造物工艺和技术,还论及造物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种的细化以及检验的规范化流程等制度化内容。在此之后,如《营造法式》等书均可被列为此类有关设计规范、制度的文献。以此可见,中国古代的造物实践不但有着较早的起点和深厚的积累,同时很早就展开了基于实践的设计理论思考和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构建。

此外,东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造就东西方设计理念、需求的根本不同,这一点不会因为西方设计当前的主流地位而改变,处于东方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渴求构建和发展具有自身文化基因的设计作品、设计哲学和设计学科。自近现代以来西方设计虽占据中国设计的主流地位,从设计教育到设计实践再到设计理论研究虽受到西方设计的冲击和影响,但并不代表中国设计的悠长历史已消失殆尽。实则,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之间一直不乏相互间的冲击与融合,中国设计在此过程中融会贯通,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作品,获得新的生命力。故而,从当前设计学的发展看,立足于东方文化的文化基因,结合中国设计的历史积累,兼容并包的汲取西方设计的养分,构建具有历史沉淀、地域文化和现代生命力的东方设计学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应当前社会环境需求自然出现的产物。换言之,东方设计学是基于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结合中国传统造物和环境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兼容并包的汲取现代设计的精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构建起的一门具有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和现代生命力的设计学科。

2 东方设计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构建东方设计学并对其展开深度研究时,必须首先明确东方设计学的研究方向、范畴,确立具体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并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设计领域的东方研究,其核心应该是东方的物质文化及其造物技艺。……东方设计学通常可以解释为关于东方的设计研究,即设计首先是基于地域意义上的设计,然后研究其在地性,同时兼及相关性设计。据此可见,东方设计学的研究范畴应限定于东方设计之中。此处的东方设计区别于中国古代的造物,也不是简单的与西方设计进行切割。此处所指的“东方设计”是基于东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与现代设计之精华相融合,应用东方设计理念,恰当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使具有悠长历史的东方设计传统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使设计作品具有东方韵味和东方文化内涵,以此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物质层面的需求。

2.1 “东方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探讨东方设计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之前,须得明晰作为研究对象的“东方设计”的具体特征。其一,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是东方设计处理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东方哲学对于天、地、人的关系界定不同于西方哲学,其注重“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通过情境感受获得真理。这就使得东方设计更为关注物与人的和谐关系,要求设计作品充分考虑人、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恰当性,在设计中调和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其二,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侧重意蕴、情感的表达和体会,通过拟物、概括、抽象的方式寄情寓意。在中国古代造物传统中,器物的形制、纹样很多都是来自自然万物的灵感启发,造物者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抽象、概括、综合构建出新的形式、样式,并将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凝练其中。比如,先秦青铜器承载着功能和象征意义,其造型、纹样多取自自然界动植物,但又有所不同,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元素的抽取和综合,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侧重象征性、精神性的呈现。东方设计继承中国古代造物的抽象、概括、拟物手法,将形式与功能巧妙结合,将情感、寓意融合其中,关注使用者的审美经验、侧重激发情感共鸣。其三,东方设计与中国古代造物有所不同,东方设计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环境下将中国古典哲学、审美经验、造物理念和造物方法进行融合、汲取和创新,从而诞生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现代人物质、精神需求的新作品。因而,立足东方文化传统,吸收传统造物经验是东方设计的基础,不断创新、兼容并包才是东方设计续写历史、获得新生的发展方向。

2.2 东方设计学的研究内容框架

结合“东方设计”的基本特征,可初步界定东方设计学的研究内容。

其一,从审美、情感的角度,探讨设计作品如何营造东方情调。所谓东方情调,指的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意境的氛围,给人提供审美、情感层面的满足。在此情境下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归属感、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很好的营造出一派浓郁的古典江南韵味。该作品的造型、色调、用材均受到传统江南园林的灵感激发,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照抄,而是从古典作品中汲取恰当的元素,通过考察现代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认知,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应用抽象、综合、提炼等方式创造出与古典苏州园林神似而非形似的、富于东方情调和意境的新建筑作品。

其二,从情境营造的角度,思考通过设计作品讲好东方故事,以环境营造、内涵传递的方式把东方文化中的精髓表达出来。东方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感受东方文化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物”以及“物”所承载的内涵进行传递。比如,中国传统婚嫁文化除了有仪式化的行为和流程,还包括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婚嫁物品。这些物品的纹样、造型不仅满足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讲述着一代代中国人寄予婚姻、家庭的理想和渴望。现如今,很多婚嫁产品开始转向挖掘中国传统婚嫁元素,小到图样、文案,大到物品的造型和整个环境的营造均取材自传统婚嫁文化,设计师结合现代人的婚嫁需求,设计出众多具有传统中国婚嫁特色的新中式婚嫁产品。在这些设计作品中,人们能够读到其背后蕴藏的东方婚嫁故事和内涵,体会到东方婚姻文化中包含的美好祝福和深厚寓意。

其三,从选材的角度,明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选择适合材料的思路和立场,用以呈现具有东方风格的设计作品。《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古典造物很早就注意到材料美对于造物的重要意义,造物者应顺应天地变化规律,选择恰当、契合的材料,配合良好的工艺,才能获得优良的“物”。中国古代造物讲究把握材料自身的属性,恰如其分的将材料用于适宜的环境、物品中。此处指的“材有美”包括材料的质地美感、肌理美感以及性能美感。这要求设计者对选择的材料要有科学、系统、深度的认知,熟悉材料的性能,了解材料能承担的功能,预见材料制作成器后的美感。基于“材美工巧”的造物理念,东方传统造物重视材料的质朴、简约、功能、生态,强调材料与器物的形式、功能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材料与使用者、周围环境的友好性。这一点恰是当代人最为关注的重点。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重视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带来对产品材料“绿色、环保、生态”的要求,东方风格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东方传统造物理念中对材料的基本观念,抛开花哨的外观、炫目的技术,东方风格的设计要求产品能够回归最本质、原初的状态,充分发挥材料自身的美感,达到人、物、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其四,从人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造物哲学和技术,研究将东方传统造物技术和造物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路径,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东方设计作品。以空间营造为例,东西方传统中对于空间的要求、界定和理解有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的空间认知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人文环境而建立的。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主导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儒学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在江南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间得以呈现;道家崇尚自然、提倡师法自然的哲学观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对虚实的理解中;释家静思、质朴的理念则通过中国古代文人书斋、茶寮中的一草一木所营造的静谧、平和展现出来。于东方人而言,空间是生活、工作的场所,具备使用功能是基础,承载理想、寄托情怀才是其获得永久生命力的关键。秉承东方传统空间观的东方设计要求当代设计师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实用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人文情怀、精神层面满足使用者。在当代空间营造中,不论设计者在空间设计、营建中采用何种技术,符合东方人的空间需求和认知、具有浓郁的东方人文情怀才是这件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引发使用者的共鸣的关键。

2.3 对于东方设计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围绕东方设计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其研究方法首先应立足于设计学视野的体系建设和理论建构,因而,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是基础。当然,目前设计学研究方法也在完善和丰富之中,笔者认为,东方设计学的建构和研究课题的开展将有助于设计学研究方法的完善。其次,东方设计学的基础是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东方传统造物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当前的东方设计学有深刻影响,传统造物实践和造物理念中包含大量东方文化中有关人、环境、物的哲学思考。因此,还需借鉴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因而,从研究方法层面对东方设计学有以下几点思考:其一,概念的梳理。从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角度,明确“东方”概念的界定,及其与“西方”的区别。明确东方文化以及东方设计内部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东方文化內包含多种民族、地域文化,其衍生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有一定差异,需对其进行细化、明确。其二,历史脉络的理清和当代价值的思考。东方设计学的建构需基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梳理历史脉络以理清文化传统、发展轨迹,站在历史的角度明晰东方设计学的文化基因,确立东方设计学及其设计实践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其三,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的发展。基于对东方设计学的概念界定、历史脉络、当代价值的研究,探讨东方设计学对传统造物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传承,及其当代发展之路。东方设计学通过对传统辩证的、经过凝练的传承,明确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传统精髓,在与西方设计理念的碰撞、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之中探寻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创新之道。

3 东方设计学的研究意义

今天所谈的“东方设计学”是应时代脉搏而必然出现的议题,构建体系化、学科化的东方设计学不仅符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基于世界对东方文化日益关注,对东方设计的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因而,构建东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3.1 有利于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理论体系构建

东方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吸收东方传统造物精髓,结合现代设计之长而展开的东方设计实践。立足于东方视角,分析、研究东方设计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以体系化、学科化的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理论体系是东方设计学构建的目的。东方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将改变一直以来西方设计理论体系占据主流、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缺位的局面。作为一门建设中的学科,东方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将围绕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展开,传承东方传统造物的理论和造物经验,总结归纳适合东方设计的规律、方法,探索东方设计学的教学方法与传播途径。

从学科发展的意义看,首先,建设东方设计学将带来学科理论的完善和提升。通过梳理东方设计历史脉络、文化背景,确立东方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将使得东方设计学的理论框架得以确立,有利于研究者在研究中获得清晰的学科体系认知,展开更有效的研究。其次,东方设计是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应用,东方设计学则侧重于以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对东方设计实践进行提炼。东方设计的实践成果硕果累累,但如何将实践经验进行很好的传播和保留就需要通过学术层面的总结、归纳、提炼。东方设计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将东方设计实践的经验、把握的规律以及应用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理论化的提升。其三,东方传统造物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东方设计获得灵感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对于东方传统造物的理论体系研究、造物经验的总结分析都是比较缺乏的。东方设计学将着重对东方传统造物展开深度的挖掘、整理和思考,以学科建设的角度探索传承历史的方式、方法,以设计实践的方式寻找历史与现代融合的途径。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可最大化的吸引国内外设计力量展开对东方设计的系统研究,这将进一步加快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成型,带来更多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和设计实践成果。

3.2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设计人才

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学科发展、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东方设计学的构建将能够为中国培养储备充足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人才,为未来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孵化更多优秀设计作品提供平台支撑。

中国设计教育的规模已位列世界前列,各大综合类高校和专业类高校纷纷开设设计相关的专业科目,与之相关的设计教育机构、组织更层出不穷。在中国设计轰轰烈烈的发展之际,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已变得十分明显。最为突出的是中国设计在国外频繁遭遇因设计侵权和设计抄袭带来的窘境。设计人才与设计成果之间的不对等发展让人反思当前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切实问题。其中,设计缺乏创新性是中国设计人才的短腿。这种创新性缺乏的背后存在的是设计人才一味追求学习西方设计而忽视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知和挖掘,从而带来中国设计人才缺少深厚的文化积累作为支撑,只能通过模仿、抄袭的方式取得设计思路,造成设计作品没有灵魂、创新性严重不足。

同时,当前中国设计教育专业架构大多参照西方设计教育的框架模式。东西方的文化环境、思维模式存在根本差异,简单的照搬西方设计教育模式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参与中国设计教育的主体,不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更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东方式的思维,这一点与西方强调理性、功能、效用的思维模式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强调东方文化底蕴和东方哲学思维的东方设计学的构建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设计教育专业架构上的缺陷。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深度解读,挖掘和研究东方传统造物理念和实践成果,探讨传统造物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道,将使得设计人才可融会古今中外的设计精华,获得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极大提高其创新性和独创性。

3.3 有利于中国设计走出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野和高度责任感出发,以主动进取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大国情怀,谋求世界各国的和谐共赢,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总书记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强调“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倡导“和”文化理念的传播,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以不同文明平等发展、和谐共生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都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设计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将承载中国文化精髓的优秀设计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认识中国传统“和”文化。故此,在此时构建东方设计学不仅对于中国设计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一种积极的回应,为推广中国设计、传播中国文化助力。东方设计学的基础是东方文化,“和”文化理念一直是中国传统造物理念的核心之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造物理念、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东方设计学将通过系统化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传播机制以优秀的设计作品最大化、最优化的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3.4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中国设计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具有竞争力,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以及基于传统文化的启发而寻找设计灵感进行的设计创新。全球化不等同于单极化发展,而是强调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世界格局。对于文化艺术领域而言,当代中国设计不应走简单抄袭和模仿的道路,也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西方设计的步伐,而是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发展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的代表本土文化个性的设计作品。构建东方设计学将有助于从设计学科发展的角度深度学习东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以设计创新的方式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提炼获得创新的灵感和启发,并在设计实践中充分运用和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文化个性鲜明、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设计作品。

从目前东方设计的发展来看,当前世界已经注意到来自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优势,对于凝练东方文化于其中的东方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构建东方设计学将有助于带动更多的设计从业人员关注、从事与东方设计相关的思考与工作,从而加速设计具有东方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满足世界各国对东方设计作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4 结 语

长虹首席工业设计顾问、原三星设计师美国人高登·布鲁斯为中国计算机报《2005 中国 IT 产品设计鉴赏画册》作的序言中曾谈到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要让中国本土工业设计作品扬名世界,设计师就必须用创新的思维来建立自己的领导地位。中国的设计师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民族精神,不要让你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像德国、像日本、像美国的作品。作为一个杰出而独立的设计师,追随他人是非常愚蠢和危险的做法,这将使设计师丧失自己的本色。所谓设计忠于本色,就是作品必须包涵中华民族的DNA。”

东方设计学的构建将从根本上建立起立足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精髓,传承东方传统造物理念,应用现代设计先进技术,结合当代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方设计发展之路,以此使得中国设计以及中国设计的产品在世界设计领域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1]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92

[2]周武忠,论东方设计【J】,中国名城,2016,04∶4-10

[3]季羡林,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J】,文艺争鸣,1992,04∶4-6

[4]季羡林,东方文化三题【J】,新潮评论,2008,01∶52-55

[5]郑巨欣,东方研究与设计之思考【J】,新美术,2015,04∶5-6

[6]周武忠,马佳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设计【J】,艺术百家,2016,06∶102-107

[7]吴良镛,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J】,世界建筑,2000,01∶82-85

[8]武旭,简论原研哉设计理念中的东方美学传统【J】,艺海,2011,10∶96-97

[9]李栋伟,浅议中西方设计文化比较【J】,建筑与文化,2006,04∶60-63

[10]赵娟,东方艺术对现代设计初期的影响【J】,艺术评论,2011,08∶82-84

[11]【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27-366

[12]闻人军 校,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明】文震亨 屠隆,长物志考槃余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4]【明】王佐,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新增格古要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5]【英】苏立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6]【英】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7]【英】柯律格,雅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8]【英】柯律格,中国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凌宇

Based on the oriental culture and philosophy,Oriental Design is constructed as a discipline with its profound roots,cultural heritage and enormous vitality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It not only borrows the experience of the creative art in ancient China, but also draws 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 design from nowadays. With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Oriental Design complies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modern design progress, and becomes a natural produc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Functionally, the Oriental Design theory will helps in improving the discipline's theoretical system, training more design talents,increasing the subject's social influence and promoting more design ideas' commercialization. Therefore, the oriental design concept and its practice, which embodies the oriental culture,aesthetic appeals and the spirit of humanity, will be pushed to a new height by the theory'sprogr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Oriental Desig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cept definition,the research contents, the study method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also discusses the goal, the direction and the path to build up the theory.Besides, it addresses the issue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oriental design,Chinese traditional material making and western design, and outlines the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the Oriental Design theory.

Theory of oriental design ; oriental culture ; culture DNA ; innovative design ; western design

G0

A

1674-4144(2017)-09-04(7)

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设计协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造物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多样解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老传统当传承
造物美学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木造物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