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晨光
(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以战略规划为视角
纪晨光
(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经过多年努力,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占地位明显。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全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在产销一体化、促进流通、保障民生、拉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商品流通效率的优化,为加快推进黑龙江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市场功能、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市场先导性功能、引领并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战略发展理念为思路,将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对在全省经济运行中对于具有产销协调、区域辐射、信息引领、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在未来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进行合理的战略发展路径设计和制定战略发展措施至关重要。
市场体系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战略发展;黑龙江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商品批发市场在扩大规模,加大资源整合,提升市场功能作用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市场总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研究所指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其含义为黑龙江省境内市场交易规模为年交易规模在1亿元以上,以市场为中心对周边区域发挥辐射作用并具有区域性集(整合商品资源)散(分销流转)功能和信息指导引领功能的以批发商品为主的交易市场,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日用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农副产品(包括林产品、山产品、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一)市场规模分析
黑龙江省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商品经济流通的载体作用和促进经济发展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其以市场建设面积和营业额为重点的市场规模基础存量明显,市场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黑龙江省商务厅调研数据情况显示,全省各地(其中哈尔滨只为所辖市区不含所属各县及县级市)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共计93家,营业面积710万平方米,实现年营业额1 838.4亿元。其中全省各地(其中哈尔滨只为所辖市区不含所属各县及县级市)综合批发市场共计37家,营业面积313.8万平方米,实现年营业额444亿元。专业批发市场共计56家,营业面积396万平方米,实现年营业额1 394.4亿元。
(二)市场发展特点
1.市场资源整合力度增大,专业市场发展优势明显。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体系建设的逐渐完善,全省范围内已建成一批覆盖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经营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辅助类市场”为构成要素的商品交易市场流通格局。根据调研统计数据,专业市场数量占全省大市场的60%,营业面积占56%,年营业额占76%。
2.市场分布和规模向大城市和重点流通节点集中。从分布和规模来看,全省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情况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为主,大城市和重点流通节点较为突出。根据调研统计数据来看其分布情况,上述6市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共计67家,占全省的72%;从市场规模来看,营业面积占89%,年营业额91%。
3.市场功能逐步增强且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正从单一的交易方式的规模聚集,逐步向规范化、信息化、多功能化的现代化大市场方向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水平和流通效率都逐年提高。哈尔滨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哈尔滨透笼国际商品城、齐齐哈尔市百花园市场、东宁雨润绥阳黑木耳大市场、佳天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市场已成为辐射本省和东北地区及俄远东地区的集散中心。
4.大市场带动经济作用明显加大。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对大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大型批发市场建设的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随着大市场建设规模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其活跃地方经济的成效及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显著加大。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整合流通所需市场资源,为使生产加工企业市场所掌握的信息更具准确性,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重要拉动力量。随着一大批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项目建设的落地投产,给地方带来大量的税收,还有效地带动了流通业与配套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且带动了一大批零售行业在业态与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成为零售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市场整体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品和生产、建设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存在着不适应现象和发展瓶颈。
(一)市场建设发展平衡性不足导致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目前,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各个重要流通节点地市,从市场成交额的聚集情况来看,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等几个具有流通节点属性的大城市成交资金聚集程度高,全省大多数的县(市、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还有待建设开发,多数县(市、区)只有在人口密集的城镇有2~3个零售带批发的综合类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因此则产生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总体布局还需进一步平衡的现象。另外,大部分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对于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与城区规划联系不到位,不仅限制了原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也制约了新建现代大型批发市场的发展。
(二)市场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从市场的功能和配套服务上看,大多数市场硬件存在设施陈旧,软件功能不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诸如缺乏电子结算、产品可追溯、电子监控、质量检测、物流配送、产品展销等服务体系。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理念有待更新,如有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差,水电、道路、储备等硬件设施投入不够,设施陈旧老化;二是市场摊位设置、进出通道设置不科学,卫生条件差,没有配备停车场,消防设施陈旧等;三是设施设备不全,行业管理难度大,农产品货运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三)传统市场向现代化转型程度不足
近年来,传统经营方式持续受新兴型业态冲击,商品流通领域新业态和电子商务与智能物流等新概念的出现,加之国际化强势流通企业具备的规模资源优势,新兴型业态在其拉动消费的同时也不断降低着传统市场原有的市场份额,给传统的摊位式经营带来了较大冲击。
另外,黑龙江省多数大型批发市场的运输和交易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物流和结算方式上,电子商务也仅仅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许多大型批发市场统一结算的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从交易方式上看,手段较为落后。一些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靠传统的讨价还价、过磅付款的现货交易,缺少现货、期货商品交易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手段。
(四)市场产品结构简单,品牌化建设水平低,市场环境质量不高
黑龙江省现有的大型批发市场虽有规模上的扩大,但多数市场发展仍处于传统功能阶段,经营主体主观缺乏超前意识与系统化的营销管理思维。所提供的商品的产品结构未能合理优化且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端产品营销方式创新力度不足。整体营销渠道与市场品牌化运作有待开发,同质化竞争尤为突出,再加上经营者服务水平不高以及购物环境差等因素,限制了成长期的流通企业的市场进入。
(五)市场组织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大型批发市场存在着科学化管理水平低、组织市场资源能力不强的现象。有的只以招租进行物业式的管理为主,注重有形市场的建设,而不进行对于市场资源的组织,功能拓展和制度创新不够,同时,有的市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缺乏专业人才。
基于目前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现有的发展情况和各种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必然要以战略规划思维从未来的一段时期的战略高度上进行布局和设计,从而有效地使战略发展结构和资源整合更具有目的性和原则性,有利于实现市场发展价值的最大化突破。
(一)战略空间布局
根据黑龙江省市场资源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流通节点城市流通量与流向以及其市场数量和规模判断,在黑龙江省境内应形成构建 “四圈、四群、三中心”的空间布局思路,即四个大市场辐射圈、四个产地市场集群、三个外向型市场中心。
1.四个大市场辐射圈。四个大市场辐射圈,即哈尔滨中心城市群辐射圈、北部地区齐大辐射圈、中部地区绥化辐射圈和东部地区牡丹佳辐射圈。辐射圈范围由上述区域内的综合批发市场与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的市场集群以其区域辐射范围为依照。(1)哈尔滨中心城市群辐射圈。哈尔滨中心城市群辐射圈,即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主,以周边县市为辅,主城带动卫星城的综合性批发市场与专业性批发市场的市场集群,两者互为联动的城市群辐射圈。在空间上,全省的大市场应以哈尔滨辐射圈为中心,同时应与“哈长经济带”战略高度融合。(2)北部地区齐大辐射圈。北部地区齐大辐射圈,即以齐齐哈尔、大庆市区联动周边县市,形成以齐大两市区为区域的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集群,向西可辐射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向北与满洲里节点连接,开展对俄外向型扩展。(3)中部地区绥化辐射圈。中部地区绥化辐射圈,即以绥化为中心,北至黑河,形成辐射圈。(4)东部地区牡佳辐射圈。东部地区牡佳辐射圈,即以牡丹江、佳木斯联动周边县市与农垦,形成以牡丹江、佳木斯为引领统筹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大市场辐射圈。四个大市场辐射圈是重要资源与大宗商品的中心大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所形成的辐射面积。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要求和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对重要战略物资、大宗商品、优势特色地域产品的集散与分销的需求,在“平台经济”思路的引领下,四个大市场辐射圈将加快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和功能平台建设,加快增强全省大型批发市场的辐射力,成为战略资源与重要商品的中心市场,使市场辐射范围从龙江本省至周边各省并扩大至全国,逐步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升级[1]。
2.四个产地批发市场集群。四个产地批发市场集群,即哈尔滨市场群、齐齐哈尔市场群、佳木斯市场群、绥化市场群。四大产地批发市场集群将发挥出市场资源聚集优势,将黑龙江省本土产品进行整合,将龙江特色绿色食品及具有产地优势的商品向省内外及对俄出口进行推广,以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快龙江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渠道的建立。在市场群中选出“全省骨干产地批发大市场”列入重点扶持范畴。形成以四大产地市场群为基础,以全省骨干产地批发市场为节点,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省内外的全省骨干产地市场流通网络。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布局区域性产地市场流通网络,与全省骨干流通网络对接,形成省级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与零售网相结合的龙江产地市场体系。
3.三个外向型市场中心。三个外向型市场中心,即哈尔滨外向型市场中心、佳木斯外向型市场中心、牡丹江外向型市场中心。即以哈尔滨为大本营,以佳木斯(连同抚远、同江)形成的北部地区对俄外向型市场中心和牡丹江(连同绥芬河)形成的南部地区对俄外向型市场中心为两大桥头堡,组成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大市场体系。“三个外向型市场中心”作用的发挥将连接国内国际市场作用、增强国际影响力。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结合黑龙江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与市场流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增强市场功能的升级转型,使其成为东三省优势产业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主要通路和贸易场所,成为跨国公司及产品进入中国、国内其他地区优势企业及其创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展览展示平台、品牌推广平台、营销服务平台和分拨配送中心,使黑龙江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贸易中心[2]。
(二)战略发展路径设计
1.层次结构布局。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现状发展情况、交通条件、地理区位以及城市地位等要素,在黑龙江省大市场体系的构成上进行“三个层级、一个体系”的结构性布局。一方面,建立功能明确、联系密切的三个层级市场体系。以面向全省或跨地区服务及对俄外向型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一级市场;以区域性强可为中心城区服务的各类专业市场、龙江特色产地批发市场作为二级市场;以农贸市场、早晚市及各类公益性市场可直接为居民社区服务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三级市场。另一方面,在市场体系规模和层次化结构上形成以辐射圈(大型集散中心)—市场群(区域批发市场及龙江特色产地市场)—终端民生服务型市场(公益性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化新型大市场流通体系。
2.大市场功能提升。围绕黑龙江省商务厅“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战略思路的要求,在明确全省市场体系的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基础上,通过“三个阶段”即项目推动阶段、品牌打造阶段、体系形成阶段,三步走实施大型批发市场功能提升布局。(1)项目推动阶段。理顺市场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利用现代化市场建设项目推进市场功能的提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信息化改造项目、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项目、农产品质量强化项目、品牌创建项目、产销对接项目和主体培育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产地批发市场方面,完善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拓展产地市场功能,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使龙江市场发展环境得以优化,市场发展水平得以提升。(2)品牌打造阶段。在项目投产后,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打破旧的经营模式,发展新型经营业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品牌大市场,提高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经营者及购买者对市场的认知度,进而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规模。同时,加强批发市场内部的凝聚力,树立品牌意识,增强质量观念,利用品牌运作的优势提升市场自身的价值,顺应发展潮流,最终建设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大型批发市场品牌,这也是黑龙江省市场迈向现代化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3)大市场体系形成阶段。通过项目的推进和品牌的建设,放眼长远,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形成大市场布局合理化、流通主体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市场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高效化、服务网络完善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市场秩序规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在市场的建设发展引入战略规划思维后,恰当的战略选择对市场本身的增值和发挥流通的促进作用意义深远。根据现有的市场发展特点,战略选择的着眼点应侧重于应对定位判断、扩大知名度、创新突破、扩展影响力和长效发展几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战略措施。
(一)高起点战略
高起点发展是指在产业发展伊始就将主要项目建设和发展导向定位于高起点,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理念,使下一个阶段的市场建设的调整与促进的初始定位就立足于高端,并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高起点发展战略可使产业发展在调整阶段突破被资源环境限制的局限,使其在短期内达到相对具有发展实力和现代化规模较高的水平[3]。在黑龙江省的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中,引入高起点战略,构建高起点的流通业发展格局,加快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优势市场资源优先发展,进一步使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产业规模得以扩大。
(二)品牌化战略
走品牌化路线,加大支持黑龙江省大市场品牌的创立力度,特别是要建立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大市场品牌。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加强大市场品牌化的培育,加快完善有关品牌的构建规划及发展策略,充分调动大市场相关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为大市场的品牌建设提供辅导,帮助策划并实施有效的品牌化战略。为大市场品牌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更要保障品牌建设合理的经济秩序,维护大市场品牌形象。另外,要实施有效的品牌管理。对黑龙江省大市场品牌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与开发,塑造和深化具有影响力的大市场品牌。鼓励培养一批大市场品牌建设生力军,根据其制定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组织品牌运作和品牌推广。
(三)创新战略
以创新升级为重点,完善提升大市场建设,构筑黑龙江省大市场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市场与产业的互补机制,利用流通协调生产、消费的重要作用,以市场布局、结构、功能为创新的着眼点。一是特色化创新。通过利用现代化流通服务配套体系和新型交易方式发挥带动作用,重点推进黑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域特产商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二是现代化创新。利用现代化智能物流、检疫检测、原材料加工、会展、信息咨询、金融等流通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推动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交易方式现代化、运营管理专业化。三是实现模式创新,以创新思维开发市场发展新模式。鼓励各类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期货交易等新型业态,促进传统商品市场向现代市场体系型升级。
(四)国际化战略
以对俄经贸园区为引领,特别是针对边境重要流通节点城市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打造国际化跨境贸易产业带。发挥黑龙江省的区位优势,根据“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加快完善与批发市场相关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扶持对俄出口效益显著的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有效连接跨境贸易产业带的各个批发市场,形成物流商流集疏系统。同时,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努力打造对俄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努力推进“龙江丝路经济带”建设。
(五)增长型与进取型战略组合
在增长方面,全力推进大市场体系规划和布局;建设多层次体系,加强集散、流通;完善大型中心批发市场功能升级牵引拉动大市场体系高效运转;加大投资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建设基础和配套设施;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协会组织;从网络和信息化上寻找突破;科学布局、搬迁改造新建并举,服务全省范围、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节点建设。
面对日渐强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的进步对传统带来的冲击,黑龙江省大型批发市场在理清自身发展情况与进行战略规划设计的同时必须加快制定和落实相关举措,促进战略措施的形式。
(一)强化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1.逐步健全大市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全省范围内的大型集散中心、区域批发市场及龙江特色产地市场、“端民生服务型+0”市场(公益性市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包括交易设施、消防及安全设施、宣传设施、服务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地面硬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提升大型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鼓励市场应用节能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建设或改造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等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
2.加快推进大型批发市场物流体系与冷链物流建设。加快发展大型批发市场内的相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其调运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机构,并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仓储、运输体系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适宜于龙江本土情况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冷链设施设备,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健全覆盖农产品集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主产区和流通节点地区批发市场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加快设定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与冷链物流配套的信息共享服务机制。
3.加快大市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铁路、公路和水路为基础的农产品快速运输系统,建立通畅的商品运输线路,特别是龙江特色农产品的 “绿色通道”;制定农产品运输车辆有效识别系统,逐步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再到零售网点的快速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输体系,鼓励支持第三方农产品运输服务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在全省建立便捷、有效的农产品综合运输服务网。
(二)强化产地及公益性批发建设
1.加强引领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确立骨干产地批发市场在全省批发市场中的地位,完善其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商品促销、服务引领和产业带动的功能。重点支持区域型综合市场和农产品专业性市场的建设改造,形成具有引领辐射效应的全省批发市场结点,并形成龙江特色产地批发市场品牌。
2.加强公益性市场建设。探索市场化环境下公益性的实现方式,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市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大市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服务。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减轻企业的公共管理负担,提升交易市场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3.加强城乡终端市场建设。实行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推动交易厅棚、摊位、通道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升级改造。加强农超对接,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与省内农产品生产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互联,降低采购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开设农产品连锁销售网点,方便社区居民消费,构建便利、安全的消费服务体系。
4.加强产地市场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龙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一体化农产品专业配送体系。同时完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设,建立由省、市城市配送中心,地、县级配送中心构成的跨地区并实现城乡双向流通的配送网络,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实现配送的灵活调度和快速反应。
(三)强化大市场产品产销衔接建设
1.加强大市场多元化流通主体的培育。一是加快培育本土龙头流通企业。培育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培育一批龙江绿色食品及产地农产品市场骨干流通主体。推进龙头企业的群体化和集团化发展。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大型省级或国家级的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以及主营农产品流通的复合型企业。二是加强流通主体的合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形成流通产业集群,促进以品种品牌为中心的跨地区,跨企业供应链的形成;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权属的批发市场之间的资本结合,建立骨干产地批发市场联盟;鼓励产地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利益共享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益;鼓励与流通有关的各类大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大市场流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2.创新大市场产品流通模式。一是壮大龙江产地市场农产品批发对接模式。支持骨干市场主体在其市场辐射范围内建设以产地集配中心、销地交易配送中心和零售终端专区为组成要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地和销地市场结构。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市场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向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模式。支持各大型批发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展全方位的产销对接机制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大市场相关企业连同大型零售企业联合建立产地集配中心和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扩大农产品经营面积,通过自建和合建生产基地,到生产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农产品供求关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农企对接模式。发挥销售渠道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树立“销售+生产加工+主产区”的全方位互动模式,进而推动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主产区的共同对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龙江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与大型批发市场联合的新模式。在加强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建设力度的同时引入大型批发市场的优势资本和营销资源,在本省建设旗舰型营销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省外龙江绿色农产品营销中心的建设。另外,在大型批发市场的经营场所,特别是龙江产地市场可建立龙江绿色食品大市场展销中心,引导更多的名优龙江绿色食品通过营销中心销售。
3.大力发展大市场电子商务体系建设。一是改善大市场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吸收并引进社会力量组织建立健全省级大型综合性大市场信息化网站及市级大市场电子商务网站,建立综合性和行业性的龙江产地市场产品专业网站,积极扶持和鼓励市场主体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骨干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市场中介机构延伸,积极引导大市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加快大市场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收费等政策体系。二是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鼓励大市场流通企业,依托实体经营网络探索开展有关经营领域的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传统的销售渠道,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支持批发市场经营销售的拓展,利用市场内流通配套服务中心,开展以O2O为主并与生产加工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营销机制。三是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建设。创建大型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大市场、示范企业,支持规划重点,对黑龙江省六大城市创建大市场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力争在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以示范带动普及,提高大市场电子商务的应用率;大力培育产地市场电商服务业,推动与市场建设及流通和现代服务具有促进作用的创业孵化、运营服务、视觉外包、产品研发、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电商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支持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龙江大型批发市场的对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现代大市场流通信息化建设
1.发展“互联网+大市场”模式。鼓励传统流通企业开发“互联网+大市场”的运营模式,即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推动批发市场的智慧型升级,支持引导批发市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利用建立并完善“龙江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商贸流通全产业链条的信息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大市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融合。
2.推进大市场流通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流通领域的应用。率先在大中型批发市场应用电子结算系统和拍卖交易模式,优先在交易大户中推行电子结算,逐步扩大电子结算和拍卖交易的范围;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交易信息实时网络,实现交易信息的自动采集,提供“双屏信息”服务;联合统计、粮食、供销等部门,建立区域性大宗农产品信息机构,发布产销信息,开发信息推送技术,重点加强移动终端信息推送技术。
3.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形成现代化流通方式创新高地。加强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实推进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供应链、“云服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电子识别认证、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智能物流为主的网络交易配套服务体系,打造龙江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核心节点、信息网络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从而“实现市场信息资源的广泛覆盖、互联互通和有效利用”[4]。
(五)强化大市场规范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大型批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主体建立信用记录,并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全省诚信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流通企业及各类经营者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信用机制的确立和管理。规范企业经营并控制不合理收费、联合压价等现象。
2.改善和优化流通市场软环境。加强市场交易和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交易行为,保障市场高效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索证索票、信息传递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应支持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抽检和第三方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利用绿色市场、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大型批发市场产品准入管理、标识管理和溯源管理,实现流通过程全程可追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分中心,重点面向骨干流通网络成员。建立覆盖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5]。
通过在战略思维的高度规划布局黑龙江省大型批发市场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市场建设整体水平将显著提升,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额度较大幅度增长,可基本实现层次清晰、结构和布局优化、功能完备、竞争有序、运行平稳的可服务龙江、辐射东北、面向全国、对接中俄经贸的大型批发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以综合批发市场及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龙江区域特色产地市场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大宗现货交易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的,有形和无形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大市场流通格局。初步打造出一批省内外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型批发市场品牌。同时也会高度接轨国家级战略部署使黑龙江省成为对俄经贸国际化的大市场主要集聚地,其在东北地区和对俄经贸合作中的集散中心和市场枢纽的地位与作用也将进一步突出。
[1] 郭崇义,庞毅.北京大型批发市场辐射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32-36.
[2] 周晓娜,伊娜.沈阳经济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思路分析[J].商业时代,2011,(36):120-121.
[3] 闫世刚.我国中西部高起点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45-48.
[4] 皇甫小雷.关于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思考[J].决策探索,2015,(2):18-19.
[5] 马晓莉.我国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视角,2013,(3):24-25.
〔责任编辑:徐雪野〕
鲍曼理论再诠释
郑莉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鲍曼一生关注的主题不断转换,他的思想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领域,第二阶段开始转向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较为激进地宣告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第四阶段则用“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取代了“后现代性”概念。鲍曼从“问题化”的理论策略出发,在认知、伦理和制度等维度上深化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主题,他一直关注着这个“流动的”或“液态的”现代世界,关注着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关注着这个“消费主义”社会中的“新穷人”的命运,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社会学和大屠杀等问题。他是一位真正的批判理论家。
(徐雪野 摘)
2017-05-23
纪晨光(1982-),男,黑龙江鸡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商贸流通与现代服务应用对策、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F062.9
A
1000-8284(2017)07-0131-08
龙江发展智库 纪晨光.黑龙江省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发展对策研究——以战略规划为视角[J].知与行,2017,(7):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