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嫣
(1.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91;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共同安全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
张雪嫣1,2
(1.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91;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要坚持共同安全,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共同安全是双向的,自己安全也要保证其他国家的安全,只顾本国安全而置他国安全于不顾,显然不符合共同安全的本意,要实现普遍、平等和包容的安全。坚持共同安全,是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基本趋势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国家安全工作新目标和新任务的精准把握。坚持共同安全,要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在推动解决全球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共同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合作
2014年4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200-201。对于走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现路径,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共同安全,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安全理念,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基本趋势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国家安全工作新目标和新任务的精准把握。
“安全”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既可以用一定形式来描述,将其理解为一种状态,如利益不受损害,存在不受侵犯;也可以将其看作一种能力,如阻止伤害的发生等。当“安全”与国家相关时,在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中,讨论的语境多出现防御、博弈的含义。纵观历史上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它们所谓的“安全”多与权力相关,具体表现为“对安全的追求导致权力的扩张,权力的扩张导致严重的安全威胁”〔2〕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从而战争不断,安全困境始终无法得到破解。所以在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旧秩序中,国家安全一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建立在国家安全概念之上的所谓国家利益,也始终是权力的扩张和利益边界的此消彼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国家安全模式的构建面临巨大的挑战,即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和危及人类生存的疾病以及恐怖主义的泛滥等超越一国之力能控制的威胁出现,对安全挑战的应对已然超越了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能力范围。与此同时,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各国,都将国家目标定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恰恰因为各国有着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也按照“不发达”、“发展中”和“发达”分成几类,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才互补互融、相互依存。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全问题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扩展为超越对峙平衡的综合性安全。随着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已然不能在旧秩序中寻求安全,也不能靠单打独斗或闭关锁国置身事外的方式实现自身安全。以此为背景,共同安全议题日益提上日程。
国际上最初提出共同安全议题是为了应对冷战时期两极结构的格局,它强调安全的目的首先是要承认他国的安全关切,保证共同存在。与此相适应,各国要改变现有的安全政策,避免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利益,必须遵循非挑衅的防御原则〔3〕,从而衍生出综合安全、合作安全等多种安全议题,但是始终难以超越霸权和平等的传统思维定式。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力量的发展中大国,在寻求国家安全道路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传统文化优势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家安全战略实践的有益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并在此过程中赋予共同安全更加积极的内涵。
2012年7月,在世界和平论坛的开幕式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曾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得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得让别人安全。”〔4〕未来,中国要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党中央提出的共同安全理念是在新时期对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明确传达了中国制定对外安全政策和处理国际安全问题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顺应了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的时代潮流。在这里,共同安全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即尊重并且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实力强弱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各异,利益诉求千差万别,但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成员,在安全互动中都是利益攸关方,是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关系。共同安全意味着双向性,即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他国家的安全,只顾本国安全而置他国安全于不顾,显然不符合共同安全的本意,必须实现普遍、平等和包容的安全。
共同安全是在我国长期探索国家安全道路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发展理念,也是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与和平发展道路目标的价值取向,更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共同安全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
第一,坚持共同安全是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文化基础。数千年来,和平、和睦、和谐这些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并影响着我国发展的方式。追求周边和睦,强调天下和谐,重视“恩德”的感化作用,这些和平理念是我国古代安全战略的思想精华,并在现代得以传承,成为我国对外发展的文化精髓。在经历了近代以后100多年的动荡和战乱之后,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也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安宁的国内外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会损害该国人民的根本利益〔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受益者与重要的推动者。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我国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既努力争取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身,又以自己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具备了更强的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能力,能够在共同安全机制中起到稳定和促进作用。同时,我国也一直以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努力实现与他国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与和平稳定。
第二,坚持共同安全是我国对目前国际形势作出的准确研判。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国所处的东亚地区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这一地区自二战之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领土争端、政治和经济矛盾成为目前该地区的突出特点,如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朝鲜核问题等地区性矛盾层出不穷。周边的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快速发展始终抱有矛盾的复杂心态:从经济上而言,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分化组合,东亚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势渐渐消退,技术创新不足使这些地区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改革,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成为促进周边国家经济重新迸发活力的机遇,所以周边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带动本国经济转型;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它们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又存有戒备之心,担心中国走上传统西方霸权国家掠夺式崛起的道路,因此时不时会和一些域外大国联手在东亚地区制造遏制中国发展的障碍。从中日钓鱼岛争端到南海问题及其他地区性问题的出现,可以说,东亚地区始终处于一种危机随时有可能爆发的不稳定状态中。维护地区的稳定需要明智的安全理念,化解安全困境需要新思维,面临这种局面,倡导共同安全,已成为我国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的现实选择。倡导共同安全展示了我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负责任态度,妥善应对了国际上对我国发展的种种议论和猜测,有利于增强各方对我国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有利于避免区域内矛盾复杂化的趋势,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坚持共同安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然而,环境威胁、经济威胁、恐怖主义威胁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使得维护国家安全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各国自身可以操控的能力。从气候环境来看,温室效应笼罩全球,恶劣气候日益影响全人类的生存安危;从经济环境而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形成了深度相互依赖的状态,“所有国家都踏上了同一艘轮渡并且相互依赖,谁都无力承担因经济链接断裂而需要付出的代价”〔2〕。恐怖主义更是造成了全世界的动荡与不安,中东的乱局造成大批国际难民涌入边境,曾经自诩为福利天堂的欧洲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难民问题扰乱了整个地区的秩序,层出不穷的暴恐袭击遍布全球。种种挑战使得各国明白,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世界各地生产要素的整合,在国际危机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和平稳定。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都是互相关联的,仅仅关注自身安全在当今世界已经过于狭隘。在此背景下,共同安全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虽然目前国际社会为达到共同安全作出了许多努力,如安全维度在联合国层面上的扩展、局部安全合作组织的组建、北约安全政策议程的变化等,但是我国提出的共同安全理念与西方国家采取的传统共同防务与安全战略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随着历史上欧盟范围的不断扩展,其始终将保障欧洲地区安全作为基础,以此致力于实现扩大欧洲安全区、建立多边国际体系、维护联合国权威等目标。但是这种所谓的共同安全究其根本仍然是排他性的,即只负责该组织内成员国的集体安全,以防务为主,兼具意识形态色彩,带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军事同盟性质。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上看,这种安全理念已然不符合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而我国提倡的共同安全,是基于世界的总体安全与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成正比的现实考虑而发出的倡议,是站在更高角度上提出的符合全人类生存利益的安全新理念。这种安全不是以对抗为特点,不同于历史上以一个国家联盟抗衡另一个国家联盟的安全模式,而是谋求推动所有国家共同合作、建立能够确保所有国家安全的国际安全机制,是一种国际新秩序的建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大国垄断的霸权主义,抵制借助实力主导安全决议的强权政治,更不允许对小国、弱国安全利益的漠视与排除,而是倡导赋予每个国家平等的安全地位。
维护共同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同,对安全的诉求也有许多差异,因此单靠一方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各方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在利益共同体的共识下形成推动共同安全的合力,才有可能构建新的国际安全模式,从而保障各方安全利益。
(一)推进区域一体化,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
践行共同安全理念,必须立足于推进区域一体化,让更多地区的经济社会能够均衡发展,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缩小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区域成员之间通过连续的相互交融,共同利益会不断增加,由此将会产生牢固的共同体观念。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共同安全理念,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就会成为国际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维护共同安全的动力便会越发强劲。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应继续坚定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一个国土广阔的国家,邻国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处境使得我们在与周边国家相处的时候,一直秉承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安全合作正在迎难而上,各种合作机制更加活跃,地区安全合作进程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1〕354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国家,在处理地区安全问题的时候,中国必须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两方面整体考虑,继续深入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在经济上加强贸易往来,在国家关系上加强对话,在各种合作机制框架内实现和平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分歧、摩擦的时候,一定要在坚定捍卫核心利益的基础上,秉承积极对话、认真沟通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类问题,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大局;要继续倡导建立地区安全合作组织和沟通机制,提高安全制度化水平和安全互信级别,引导地区安全议题设置,努力提高我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要主动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从而构建对我国更加有利的地区安全合作框架。
(二)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国际安全合作
当今世界恐怖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传染性疾病的肆意横行、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等提醒世界各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国家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在乱局中独善其身。为此,必须彻底摒弃冷战思维,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而划界,而应在各国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之上构建国际社会的总体安全。只有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才能有效实现国家安全目标。
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有原则、讲情义、讲道义及道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巩固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合作关系,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要有大国的原则和执著,既维护正义,又不放弃国家利益。同时,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关键在于处理好大国关系。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大国具有更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其对共同安全负有更加特殊的责任。例如大国对国际规范的认同,可以对其他国家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并且可以推动各国对国际规章惯例的遵守和尊重。历史经验证明,大国关系和谐与否,对共同安全的保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世界上各个大国都能够把握机遇,增进互信,务实合作,就能为推进共同安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推动各大国之间的战略意图明朗化,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尊重各国的利益关切,加强协调合作,着力构建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
目前,世界总体和平但是局部地区战乱和争端不断,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要遵循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侵害别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等基本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融合了我国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更富有实践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加具体和生动。其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国际法治精神,更是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集中加以体现,在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应该说,尊重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保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障国内的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健康发展,这是对世界和平负责任最重要的体现。另一方面,中国还将继续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引导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的完善,推动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的建立;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和对全球治理现代化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探索,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理性良好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发展事务,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争取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何文姬.共同安全:对世界新秩序的意义〔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7.
〔3〕李小华.中国安全观分析(1982-200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
〔4〕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N〕.人民日报,2012-07-08(01).
〔5〕刘建飞.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257.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7)03-0028-04
2017-03-20
张雪嫣(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