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7-01-25 10:48陈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校园

陈臣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陈臣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即渗透在建筑美景和仪器藏书中;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即融入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中;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即丰富社会实践途径、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四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即加强课程管理、社团管理和宿舍管理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环境、软硬件设施以及体现了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就必须“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2〕,即要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客观存在物上,以使其可视、可感、可触。

(一)渗透在建筑美景中

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建筑美景中,以使其发扬传承性、追求合理性、打造多元性、展现地域性,在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现独特大学精神的同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时,大学生在对高校建筑美景进行反复解读和体味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是要发扬传承性。高校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渗透在建筑美景中,从而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已有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校园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文化、处处有寓意。不管是绿草茵茵的体育场、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还是整洁舒适的宿舍楼,都不仅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场所,还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二是要追求合理性。高校校园规划既要合理,又要设计科学,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重细节打造,不仅使各建筑群落之间功能完备、搭配科学,而且要把教育功能和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各建筑物之间的统一体。三是要打造多元性。高校是各类文化集聚、思想碰撞的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只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条件。实践中,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集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建筑美景中,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多元性。四是要展现地域性。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会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因此,高校要通过具有当地特点的物质环境弘扬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融入建筑美景中,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渗透在仪器藏书中

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形成整体的、有机的、动态的育人氛围。实验室、图书馆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灵活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内容。因此,高校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仪器藏书中。

一是打造先进实验室。高校实验室是一个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象征、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能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二是建设开放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查阅资料、提升科研素质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重视大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精选和推荐优秀书刊、阅读指导、组织读书活动等方式,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从精神层面表现校园文化的载体形式,主要体现为贯穿校园的主导信念、价值取向、教风学风、奋斗目标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3〕。高校要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使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融入校风建设中

校风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又富有本校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风貌、治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建设中,就是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大力营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关怀为先、以学为主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良好校园风气。

一是要以德育为首。高校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实践、科研等各个环节当中,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高尚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要鼓励他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以育人为本。高校不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将其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而且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要以关怀为先。高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就必须在德育过程中树立关怀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关怀渗透到德育的各个层面。高校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和谐、温馨的情感桥梁,以良好的校风真正感染、熏陶大学生,进而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以学生为主。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必须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作为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设定、相互协作、沟通会话等方法手段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作用。

(二)融入教风建设中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作风、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5〕。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建设中,就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以营造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进取创新的良好教风。

一是要热爱学生。高校教师既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充分信任、理解他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又要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他们建立民主开放、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要爱岗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包括敬业。因此,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教育事业中。三是要严于律己。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要严于律己、做好表率,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切实当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示范者和传播者。四是要进取创新。高校教师要站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融入学风建设中

学风主要是指大学生集体和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氛围等,是大学生理想情操、思想品德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实践中,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风建设中,就必须“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6〕,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进而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7〕。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将个人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爱国这一价值准则的具体表现。二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情绪倾向。高校要推进学风建设,使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坎坷。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也是大学生积极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源泉。三是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理想的学习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四是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外部环境。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实践、践行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不懈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中植根。高校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行为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途径,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努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丰富社会实践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高校要创新社会实践途径,就必须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制度、开发社会实践课程,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证明,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8〕。

一是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义务支教、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勤工俭学等活动拓展社会实践渠道,进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二是要建设社会实践基地。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等,不仅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而且要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三是要完善社会实践制度。笔者认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进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中,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等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制度,以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四是要开发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在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时,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以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进而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政治信仰。高校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利用红色文化作品、宣传革命英雄人物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一是要开展红色旅游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学习,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成就,而且能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二是要利用红色文化作品。在红色文化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红色文化经典力作,如《东方红》《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食粮,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因此,高校要利用一些红色文化作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三是要广泛宣传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迹。高校要组织大学生走访身边的革命前辈,他们的所言所行,不仅能够鼓舞、激励大学生效仿和学习,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

高校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如通过社会调研、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笔者认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增强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一是要开展社会调研。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及对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研的选题立项、调研过程和结果分析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认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勤工助学。高校通过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能够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也能够使他们通过这种形式认识社会、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进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要开展志愿服务。高校要开发大学生党员、团员修身卡,对他们志愿服务时间进行计时,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还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优势互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四是要搞好社区共建。社区不仅是有形的人口和地理空间、精神的联合体,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校在与社区共建的过程中更容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是一种规范,具有明显的外在强制性。校园制度作为规范学校行为最基本的制度条文,规范着高校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生的行为,对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外在的约束作用。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9〕。具体说,高校要通过加强课程管理、社团管理、宿舍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一)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科研管理、实施管理、资源管理、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

一是要体现在课程科研管理制度上。高校要通过完善课程科研管理制度,把教学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教学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遵循。高校教师要在制度的规范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二是要体现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实施效果。高校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课程实施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三是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上。高校要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专业发展制度和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使用制度,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并使其能够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人文课程、专业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四是要体现在课程评价管理制度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要事先充分了解教学评价的目标、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过程,进而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以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

大学生社团不仅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织。高校要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就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和合作育人的理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法治育人的理念。高校在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时,要牢记结社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学生社团的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社团法治化建设。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社团文化,以确保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二是要牢固树立制度育人的理念。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融入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的导向性将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是要牢固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形式和实质上的任何偏离,都有可能会使部分大学生对社团这一组织产生怀疑、不信任,也往往会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四是要牢固树立合作育人的理念。社团管理工作国际化有利于拓宽社团成员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我国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高校社团共同开展国际活动等途径加强合作和交流,从而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三)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营造管理严格、自主管理、文化建设、民主监督的宿舍文化氛围。

一是要严格管理。高校要健全宿舍舍规和管理条例,如通过建立评优激励制度,将宿舍管理与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以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性,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自主管理。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宿舍管理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到宿舍的管理过程中去,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室内装饰、物品摆放等方面,还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四是要加强民主监督。高校要根据寝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宿舍管理情况予以公开,并让大学生进行民主监督。高校宿舍管理人员负责准备公开的详尽内容,监督小组负责审查核实准备公开的内容,并交执行小组予以公开。公开后,由执行小组接受大学生的监督,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实践中,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含义。

综上所述,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日用而不知的基本遵循。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01).

〔5〕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1).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8〕本书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

〔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683.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3-0113-05

2017-04-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L16JB00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14ZDB19)。

陈 臣(1981-),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价值哲学。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