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进路

2017-01-25 10:48科,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培育大学生

张 科,罗 琴

(1.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进路

张 科1,罗 琴2

(1.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经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四个阶段。以上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有阶段性,又有共时性,其中文化认知是基础,文化认同是前提,文化自信是关键,文化自觉是升华,共同构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完整过程,是大学生文化自信逐步树立、不断升华的逻辑过程。

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自信”,并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着力点。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肯定、确信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对文化自身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文化责任的高度自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经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四个阶段。笔者认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培育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既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认知:深度认知中奠定培育的基础

认知作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自信作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也是从认知开始的。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要把握自信心理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以文化认知为基础,只有在对文化有一定认知之后,才能对文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认可文化价值,并树立对文化的信念信心。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向、理性的文化认知理念,在对文化的深度认知中奠定培育的基础。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但从认知现状来看,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往往是宽泛的常识性认知,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而这种现有的文化认知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认知的期望、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现有的文化认知水平,在优化他们现有文化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其对文化自信的认知。

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培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文化由来及趋势的认知,二是对中华文化特色和价值的认知,三是对“四个自信”的认知。首先,高校教师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特别是要讲清楚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并科学预测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解决大学生文化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如“中华文化从哪里来”、“中华文化到哪里去”等。大学生只有对中华文化的由来和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坚定对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信心,并自觉投身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其次,要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高校教师要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自的鲜明特色,引导广大学生认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次,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清楚“四个自信”的理论与历史逻辑、理论渊源和时代指向,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四个自信”〔2〕,尤其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四个自信”的全局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大学生只有对中华文化的由来、趋势、特色和价值有了清晰认识,对“四个自信”有了全面了解,才能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深厚的认知基础。实践中,为了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认知水平,高校教育者必须紧紧围绕培育文化自信的目标和任务,将宣传与灌输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宣传是基础性、普及性工作,要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文化认知培育任务要求,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认知水平。近年来,《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汉字、诗词等文化载体为宣传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也正是在参与、热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文化认知水平。正如“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一样,大学生文化认知的形成同样需要外部灌输,灌输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认知的重要手段,高校教育者要明确灌输重点、创新灌输方式,将文化知识有效地传输到大学生头脑中。

二、文化认同:鉴别选择中确立培育的前提

“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4〕,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认同蕴含着走向文化自信的基本品质,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前提。大学生只有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接受中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肯定的程度越高,文化自信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如果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价值持否定态度,则文化自信的培育就会因没有心理基础和情感共鸣而止步。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帮助他们形成文化认同,在鉴别选择中确立培育的前提。

大学生文化认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本体因素和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从文化本身来看,“一种文化其话语本身是否具有说服力,文化话语的表达是否具有吸引力构成了文化认同的基础问题”〔5〕,文化话语权反映的是文化的说服力、吸引力,本质上是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本身价值的充分展现则是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前提性条件。从大学生个体来看,文化认同源于对文化的正确判断,是对文化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科学判断。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开放,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对文化的评价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多元化的纵深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广泛传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逐步向我国渗透。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写历史”、“重新评价”为幌子,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实质上则是为了达到否定现实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目的。这种社会思潮任意歪曲、假设历史,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却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影响着大学生文化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转型变革、深化完善的重要时期,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导致少数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和中华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

从影响文化自信的内外因素出发,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获得感。二是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首先,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则要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宣传话语体系,以期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在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本身说服力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注重文化话语表达的生动化、活泼化和生活化,以增强文化话语表达的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认同。提升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旨在培养其在面对文化选择、冲突时,能够对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区分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保持对中华文化价值的理性认识。这种鉴别能力是大学生“提防‘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也是进行正确文化选择的前提”〔6〕。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从古今文化的纵向比较中分析鉴别出哪些是封建、落后的文化,哪些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文化,又要从中外文化的横向比较中明确哪些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哪些是优秀且能够被中华文化所借鉴吸收的文化。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要准确把握当今主流文化以及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趋势,及时排解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大学生只有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不断提升文化鉴别能力,才能在分析鉴别中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进而形成对中华文化价值的理性认同。

三、文化自信:理性审视中把握培育的关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7〕。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文化生命意识,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坚定的信念信心。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是从对文化的认知出发,在分析、比较、选择中形成文化认同后,再通过理性审视、实践感知等培育文化情感,进而由文化认同上升为文化自信。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转化以及转化的程度如何是文化自信培育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理性审视中把握培育的关键。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对什么自信”这一前提性问题,其次才能正确理解“自信的底气何在”、“如何实现自信”等问题。文化自信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强大的现实根基,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未来发展光明前景的自信。优秀的文化、瞩目的成就、光明的前景,就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8〕高校教育者只有明确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展现文化自信,进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的自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商周礼制设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秦朝统一后的文化发展,再到唐代的文化盛世、两宋的文化繁荣,中华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永葆自强的文化支柱,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高校教育者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又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优良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和光明前景是大学生文化自信雄厚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嫦娥”升空、“蛟龙”下海,载人航天工程实现重大突破等。这一系列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之上,并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前景。此外,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还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即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文化自卑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文化心态,认为我国文化落后,并对其缺乏自信,文化自大则是另一种极端,是对我国文化的过度自信、盲目乐观,认为我国文化完美无缺。笔者认为,以上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是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障碍之一。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克服文化自卑,又要防止文化自大,在理性审视和包容借鉴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觉:使命担当中实现培育的升华

文化自觉是文化理性指导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本质上是对文化责任的觉悟觉醒,集中体现在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两方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在经历认知、认同阶段后,逐步实现了对文化的自信。一般认为,树立起文化自信就实现了培育目标,但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并不是培育的终极目标,因为在文化自信培育起来之后还涉及文化自信的强化、调整、转化落地、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从文化自信完整的培育过程来看,高校教育者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实现文化自信的升华。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四个阶段就是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明确文化责任、承担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实现培育的升华。

文化自觉是内在文化意识觉醒和外在文化行动担当的统一,既表现在意识层面,又体现在行为层面,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应以此为目标,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展开。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激发他们文化认知、认同、自信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树立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承担起文化继承与弘扬、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责任。“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9〕。大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否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关系到全社会文化自觉的程度。大学生只有明确自身的文化责任与使命,自觉传承创新文化,才能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文化认知、认同、自信上的高度自觉,二是培养文化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首先,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体现为文化意识的觉醒,是没有外力约束下的一种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表现为对文化的主动认知、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高校教育者在培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宣传、灌输等方式能有效将文化知识传输到大学生头脑中,再辅之实践感知、强化等手段,逐步培育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任务还体现在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促使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认同、自信从自为走向自觉。高校教育者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将大学生自为的主体性变为自觉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在没有强制或约束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分析鉴别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而理性审视中华文化。其次,文化责任源于自觉,文化行动体现自觉。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文化意识的觉醒上,而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文化责任担当上。中华文化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一个逐步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每一次文化的创新发展都凝聚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血。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重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进群体,其文化责任体现在对文化的创新和对先进文化的引领;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文化的责任体现在文化传承的担当、文化建设的参与和文化发展的推动。高校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创新意识,在提升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着力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承担文化责任的意识、具备传承发展文化的能力。

总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多向度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认知是培育的基础,文化认同是培育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培育的关键,文化自觉是培育的目标。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时序上既有阶段性,又有共时性,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完整过程。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时,只有遵循认知、认同、自信、自觉的逻辑进路,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逐步树立和不断升华,进而真正培养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信心和传承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白显良.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17-19.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4〕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5〕胡倩倩.试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50-52.

〔6〕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7〕云 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9〕云 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3-0118-04

2017-04-18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6SKSZ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SWU1709258)。

张 科(1981-),男,四川广汉人,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罗 琴(1992-),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培育大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