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宏观理路

2017-01-25 10:38宋福范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中国共产党

宋福范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海淀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破解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成为我们党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把握这一思路,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路的宏观逻辑。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同时也能从理性的深度上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从而更好地以此为指导,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宏观逻辑上审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它紧紧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的,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本遵循,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总体要求,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行动方略,层层递进,渐次展开,构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宏大思路。

一、理论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题,即总题目,是一个思想体系所回答的中心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紧紧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全部理论观点都是对这一主题的系统回答。理解和把握了这一主题,就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们蕴含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的全部思想内涵。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进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文章写下去。”[1]这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做这件事情;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做这件事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仍然是在做这件事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可作如下理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承载起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进行了不间断的接力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解决中国问题的大政策、大思路。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通过实现现代化的办法来进行,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目标和路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将其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邓小平的思考和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基本原则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我们也要追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1]“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2-2]二是,因为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追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在特定历史阶段集中主要精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又一重要原则。就其基本思路而言,主要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和要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在此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主要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坚持这些原则和思路,二是发展这些原则和思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主题。

关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而言,如果说与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有区别的话,那区别就在于,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执政条件做出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主要是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执政条件提出来的。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的立论基础。理解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内涵,就理解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的执政条件相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内涵,可以从成就和问题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成就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一个很高的发展水平上,有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所需要的坚实物质基础和其他方面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面临着长期积累下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经过长期发酵,很多都到了爆发的临界点上。集中表现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强政府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我们运用强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力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创造了天量财富,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强政府权力约束不规范的突出特点,使我们在财富分配过程中,未能解决好“蛋糕”分好的问题,出现了比较大的贫富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问题的总根源。表现在经济上,巨大的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内需不足,长期积累下来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由此诱发我国经济发展一系列矛盾;在政治上,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因为掌握着相当大的公共权力,在发展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巨额财富面前经受不住诱惑,长期积累下来导致了腐败现象的高发多发,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政治生态;在思想文化上,分配不公造成的人们心理失衡,引发价值观陷入混乱,长期积累下来导致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恶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风气,等等。以上矛盾和问题与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起,构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就是立足于这一现实,着眼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逻辑构想,就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路。

二、根本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发了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站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宏观逻辑的高度审视这一思想的价值,其意在于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对于一个治国理政思路来说,目的目标的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目的目标作为主体的实践指向,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动力,导引方向,赋予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个由分散的个体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来讲,明确的目的目标,能够凝聚群体共识,形成统一意志,为汇集力量奠定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以来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高度重视目的目标问题。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目的目标为指引,才使革命、建设和改革有了明确的行动方向。无论是在革命时期提出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4],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都属于我们党根据特定历史条件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集中概括。这对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党和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汇集党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党领导的事业发展都发挥了极大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作为标识人类实践活动指向的范畴,目的和目标含义相近,但是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目的指的是主体想要的结果,目标则是衡量这一结果是否要到所参照的主要标准。二者相比,尽管目标比目的更明确,但是目的比目标更根本。行为主体为达到目的,必须根据现实条件所提供的参照系制定明确的目标。但制定目标,是为了达到目的。仅有目的,没有目标,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明确的行动指向;同样,目标背后必然反映主体一定的目的。从对二者所作的以上区分可以看出,在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从目标的角度谈问题比较多,从目的的角度谈问题相对较少。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提出的奋斗目标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目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将其定位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将其定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是这些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又有着怎样的共同指向?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逐渐将其聚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问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进一步将其升华为“中国梦”。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何以突出强调民族复兴问题?这可以从一般道理和特殊道理两个角度来把握。就一般道理而言,主要基于根本目的问题对于一个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重大意义。2010年9月,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6]在这里,通过阐述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特殊道理而言,主要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们为推进现代化而实行的市场取向改革,我国利益主体、政治诉求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形势下,党要有效地凝聚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就必须努力寻找各个阶层人们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认为,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7]。“它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一目的才能有效地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它称作“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

以“中国梦”作为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为之奋斗的根本目的,之所以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成为打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触及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厚民族感情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它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充分考量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所处时代的现实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首先,国家富强是基础。近代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因为与西方列强相比,我国经济发展停滞,国力日益衰微。只有通过实现国家富强,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其次,民族振兴是根本。在1500年西方率先开启的近代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因浑然不觉而造成的日益衰微,才产生了近代中国的一切问题。只有正视与西方的差距,迎头赶上,才能解决民族复兴问题。最后,人民幸福是归宿。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指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必须落实到人民幸福上才有真正的价值。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日,使“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人人共享与时代和祖国共同进步的机会”[10]。可以说,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必将汇聚起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鼓舞党和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基本遵循: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明确了治国理政思路的根本目的后,紧接着必须进一步解决实现根本目的的路径问题。在习近平看来,这一根本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由我们党开创、后来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宏观逻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他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进一步指出:“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11]这条道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实际上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部思路,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伸和展开。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理解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所作的路径选择,根据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必须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道路,实际上围绕着回答什么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的目标和手段两个问题而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综合这些要点,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如下界定: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承载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在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手段问题上所作的战略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如此界定,对于正确理解认知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道路的开创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是对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从这个视角看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其开创之后又有大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适应人民群众生存型阶段的需求,我们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着力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把“蛋糕”做大,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增长之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概括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2],是对这一道路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把这条道路叫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当年,我们党依靠这条道路,迅速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但是,这之后发生的情况表明,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必然产生包括政治诉求、精神需求、过上尊严体面的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需求,即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解决好“蛋糕”做大问题,还要进一步解决“蛋糕”做好和分好的问题。为此,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探索,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认知层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提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1],实际上是对这一道路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党的基本路线相比,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现代化的目标和手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遵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的就是这条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科学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不通过科学发展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无以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此明确提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3-2]与此同时,实现中国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4-1]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通过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这一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对这一道路的拓展和延伸,集中体现为两点:一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二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这一布局,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方略。

四、总体要求: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综合研判,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升级版”的科学发展观。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面对当代中国所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其基本原则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根本原则毫无疑问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实践业已证明,要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仅仅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现实政策。正是基于这个道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多年探索,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具体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发展动力不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走过了依靠规模扩张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内涵型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为此,必须把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使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出现了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若不抓紧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一步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强调协调发展。为此,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三是发展不可持续。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极限,特别是连年累月、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雾霾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如果不抓紧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所造成的资源和生态危机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强调绿色发展。为此,必须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四是发展需要内外联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当今世界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解决国内的问题需要更好的国际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强调开放发展。为此,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五是发展需要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蛋糕”虽越做越大,但是没有做好更没有分好“蛋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并可能发展成为其他问题的总根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强调共享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

如果把当代中国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系统的话,静态地看这个系统,创新解决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平衡问题。动态地看这个系统,绿色解决可持续问题。从更大的视野审视这个系统,开放解决系统之间的互动问题。从伦理的角度审视这个系统,共享则解决这个系统运行的目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取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15]。新发展理念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向,就是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实现系统的科学发展。因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实质就是一个“升级版”的科学发展观。它立足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推进我们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究竟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因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标志,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所遵循的中国道路,可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也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中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核心政策。

五、行动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年底以来,为了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推出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整体谋划,是党中央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战略抓手。这一布局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中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的行动方略。它的提出,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构成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

战略布局,是引领全局发展的战略主体,面对战略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为保证战略系统的正常运转,在对构成系统的诸要素进行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后,作出的全面安排。战略布局的特点,在于战略性、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改造客观世界、推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依据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作了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划分后进行的全面安排。与此同时,着眼于改造主观世界、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出发,依据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对党的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手段问题作出的全面安排。它们的提出,对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遇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着眼于承担起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抓好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大任务。而要将此落到实处,实践的发展呼唤我们必须从奋斗目标、实现路径、组织保证等方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项工作,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的逻辑延伸和展开。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如果能够在今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其在2020年能够呈现出的结果,就一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的是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的战略目标问题。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最直接的战略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只有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赖于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落到实处,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清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条件,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扫清障碍,为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实际,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体制的全面改革,解决“破”的问题,才能为实现新发展理念开辟通途。第三,在解决“破”的问题的同时,还要通过运用现代法治的理念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奠定长远基础。为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全面”,即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解决的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展的战略保障问题。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表明,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框架。对于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来说,法治越来越成为国家治理的不二选择。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厉行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14-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两大抓手,解决的是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的实践路径问题。最后,要把上述思路落到实处,这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承载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16]全面从严治党,解决的是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的组织保证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将以上四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从总体上进行统筹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就是希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之路落到实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政方针有了清晰认知和整体把握后,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作出的重大安排,是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升华。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