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工会研究]
工会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张善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工匠精神是具体而非抽象的,蕴藏在无数具体的工匠身上。没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作为支撑,就难以孕育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创新的工匠。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在培养工匠、孕育工匠精神方面责无旁贷且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各级工会应着力从四个方面培养工匠精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创造活力;整合培训资源,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弘扬劳动精神,克服社会偏见。
工匠;工匠精神;工会;技能培训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一词的流行及其引起的热议,充分反映了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之于转型期中国的重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当今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不争事实。因此,培养并弘扬工匠精神显得尤为迫切。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和粗放型发展方式,迅即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递进,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深刻认识到制造业乃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复兴制造业的宏伟计划。美国率先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日本提出“再兴战略”。中国政府适时推出《中国制造2025》,从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无数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然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仅为1.65亿,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0%,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总量仅为4501万,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7.3%,而在西方制造业强国普遍能达到40%以上[1]。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
供给和需求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协调配合才能产生最大合力。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能够基本满足国人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质量、品质以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制造 “大而不强”“全而不专”“专而不精”的缺陷日渐显现,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趋突出。当中国制造不能满足人们升级的消费需求时,庞大的需求被迫涌向境外市场。据统计,2015年国人在海外疯狂消费约1045亿美元,仅猴年春节期间600万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强大的消费能力再次震惊世界[2]。中国制造之所以难以继续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表面看来是品质不过关,但品质的背后折射出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务必要大力弘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实现从99%到99.99%的品质革命。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结束国人海外疯狂抢购的尴尬历史,才能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务必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牵引和联动作用。当前我们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创新理念。在常人看来,工匠的工作是重复性甚至是枯燥的,但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中,工匠并没有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调整甚至否定原有工艺以满足市场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正是凭借这种“永不满足”“敢于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工匠才能锻造出传世精品,才能成就大国工匠。自工业革命以来,高度自动化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人的手工操作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劳动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有学者据此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机器将彻底取代工人的角色。但在“大国工匠”高凤林看来,无论技术如何进化,机器只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既定程序重复运作,而人能够不断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结合消费者的兴趣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这恰恰是对创新理念的最好阐释。
(四)培养工匠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规范个体行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基本遵循。工匠精神是对蕴含在优秀工匠身上高尚品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阐释,是引领工人行为、激发其创造活力的基本价值理念,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在“敬业、诚信”方面高度契合。“敬业、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主要价值规范,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工匠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诚信是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追求,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道德保证。换言之,工匠的品质决定着产品的品质。一个人,只有对雇主诚信,才能赢得其信赖;只有对消费者诚信,才能赢得其尊重;只有对自己诚信,才能襟怀坦荡。因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广大职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厚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
其实,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能工巧匠,比如,被称为“工匠祖师”的鲁班,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木牛流马的发明者诸葛亮,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被誉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更是造福全人类,但必须承认,我们缺少对工匠的尊重,更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孕育
中国在历史上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农业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巩固江山社稷的基石,而手工业和商业因利于开发民智而受到打压,各种技术上的创新或改进往往被亵渎为“奇技淫巧”而未能得到推广利用,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使统治者深切领会到发展现代工业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但是,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僵化观念,仍深刻制约着社会大众的职业评价理念和职业选择动机。比如,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倾向于选择普通本科院校就读,而只有极少数未能如愿的毕业生会选择职业院校,这与德国等工业强国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企业或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对比[3]。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大国工匠》播出之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大国工匠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偶像。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更让人钦佩的是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工匠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为: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整体偏低,与其技术水准和社会贡献不匹配,难以形成劳动致富、技术改变命运的示范效应,阻滞了技术工人后备人才队伍的长远建设;技术工人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机会不均等、渠道不通畅等难题;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技术工人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未能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除此之外,技术工人还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政治参与渠道有限等社会问题。
(三)传统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瓦解,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以“八级工”制度为代表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二是以单位制和稳定就业为前提的“师徒制”培养体系;三是主要面向城镇户籍居民的职业教育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日益式微。首先,曾经为新中国培养大量技术工人的“八级工”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五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践证明,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侧重理论知识的考察而非实际的技术操作,导致大量一线工人已熟练掌握某项技术却通不过资格证书考试的尴尬现象[4]。其次,随着单位制解体,工人的流动性空前加剧,使得体制内“师徒制”的空间迅速萎缩。再次,职业教育面临资源投入有限、培训模式僵化、培训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瓶颈,难以满足广大职工多元化、高层次、大批量的培训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一直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摇篮,是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推动者,诸如工效大大提高的“倪志福钻头”、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以及因改进工卡具而闻名的“马恒昌小组”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环境及面临的挑战都与计划经济时期截然不同,但不论环境如何变化,工会的性质和职责不会改变,工会始终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始终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始终是教育职工、提升职工素质的主体力量。
(一)工会具有教育职工的法定职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参与、维护、建设、教育”是工会的四项职能,是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架起党和职工群众之间桥梁的四大支柱。教育职工,不仅是法律赋予工会的重要职能,也是工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中国制造能否顺利转型升级。职工教育的内容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其中,前者为职工成长成才提供政治引领,后者旨在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与西方工会不同,中国工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必须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肩负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神圣使命,把广大职工更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失的现实以及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迫切要求工会对职工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特别是专业技能培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能教育的双轮驱动。
(二)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以及做职工工作的优良传统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方能有效开展。中国工会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会,而且具有一套健全的组织体系。在纵向上,从中华全国总工会到各级地方工会;在横向上,有行业工会、企业(单位)工会[5]。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不仅覆盖了不同层级的政府和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而且吸纳了大部分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工。亿万职工不仅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后备军,也是工匠精神孕育传承的具体载体。我国工会具有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中国工会自产生以来就积极利用党政赋予的资源,竭尽所能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并借此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认可与信赖,这不仅拉近了工会与职工群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为工会培养工匠、孕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天然的情感支撑。
(三)工会具有丰富的培训资源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会凭空而来,她来源于工匠的工艺创新,凝结在每一件精雕细琢的产品中,蕴藏在每一位具体的工匠身上。简言之,工匠精神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没有掌握精湛技艺的工匠就难以孕育出工匠精神。反观现实,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产业工人队伍,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有经验无技术”的问题,“技工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品质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因此,培育工匠精神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工匠,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孕育工匠精神。工会系统具有健全的干部培训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培训经验,完全可以成为大规模培训职工的主要基地。
当前,不论是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都依赖于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2017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此,工会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党政所急、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的原则,着重从维护职工权益、健全激励机制、开展技能培训及弘扬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培养并弘扬工匠精神。其中,维护职工权益是当务之急,健全激励机制是长久之计,开展技能培训是务实之道,弘扬劳动精神是根本之策。
(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并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观指引下,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为了能够留住“游动”的资本,地方政府不仅出台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更是对资方的“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侵权行为采取“容忍”策略。如此一来,地方官员的政绩和资本的利润诉求得以彰显,但工人的合法权益被严重挤压。试想,在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我们又怎能期待工人安心工作、钻研技术,更谈不上孕育工匠精神。因此,及时纠正侵权行为,保障工人合法权益是当前培养工匠精神的当务之急。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维权是其天职,是衡量工会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去产能”以及铁腕治霾的背景下,钢铁、煤炭、水泥、石化等产能过剩严重和污染排放超标的行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不少企业被迫“关停并转”或进行大规模裁员,给工人生活和工会维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各级工会组织要重点围绕下岗失业工人的转移安置问题,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论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处理好利益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切实保障下岗失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实现高质量的再就业,对于再就业暂时存在困难或家庭困难的职工,工会要及时进行救助和帮扶,确保实现劳动关系的平稳过渡。
(二)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奉献精神是工匠能够打造出传世精品的必要条件,也是成为大国工匠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大力弘扬。但是,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应该为技术工人提供与其技术水准、社会贡献相匹配的有竞争力的劳动报酬,打通职业上升通道,合理设置不同级别的技能岗位,健全以实际技能为导向的考评机制,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之中,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业。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吸引70%的初中毕业生,正是因为在德国技术工人的待遇丝毫不亚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甚至要高于教师、法官、公务员等高薪职业。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激励机制,不仅要给予技术工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为全社会树立“技术改变命运”的示范效应,同时要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尤其是大国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劳动模范评选、参政议政等方面适当向高技术人才倾斜,增强他们作为技术工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扩大其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方面的话语权,真正让那些一丝不苟技艺精湛的大师技师成为青年人乐于学习的榜样。对此,工会要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政府联席会议等制度化渠道,将工人的诉求及解决方案反映到国家的法律和公共政策之中,从源头上增加技术工人的物质收入,提升其社会地位。
(三)整合培训资源,开展高质量的劳动竞赛和技能培训
针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全而不专、专而不精”以及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工会首先要以组织劳动竞赛为载体,依据《2016-2020年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动员广大职工尤其是非公企业职工积极参加“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开展提升质量、优化操作、节能减排、服务创新等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引导职工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实践,切实从供给侧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工会要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实现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制度化、规模化生产,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储备丰富的后备人才。现行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普遍存在机构分散、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缺陷。例如,职工教育培训的主体既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涵盖各级工会和职业院校,相互之间既缺乏明晰的职责划分,也欠缺顺畅的组织协调。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借助工会健全的组织体系,筹建覆盖从中央到地方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把技术培训—推荐就业—考核定级—继续教育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为工匠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孕育提供技术上的支撑[6]。再次,工会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传、帮、带”机制。必须承认,大规模、正规化的技术培训是实现技术工人批量生产的主要途径,但有些核心技术和高超手艺仅靠培训是难以掌握其要领的,特别是那些大国工匠在无数次尝试中摸索出的独门绝技或者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工会要积极借鉴传统师徒制的优点,建立切实可行的“传、帮、带”机制,选拔有基础、有潜力、有意愿的年轻人作为大国工匠的“徒弟”,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确保核心技术和传统工艺的代际传承。
(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崇尚技能,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尽管我们大力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能量,但受“重管理,轻技术”文化传统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重享乐,轻劳动”的不良社会舆论,严重误导了青年人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偏好。对此,工会要分别对工人和社会大众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首先,各级工会要积极向职工宣传工匠精神,解释清楚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阐明工匠精神之于工人个体、企业乃至国家的重大意义,引导其领会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积极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普通职工要向身边工匠特别是大国工匠看齐,不仅要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成为“技术层面的工匠”,更要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成为“思想层面的工匠”。其次,工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文化,大力宣传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和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伟大品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国工匠》是一次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各地方工会和企业工会借鉴推广。各地方工会和企业工会可以选拔推荐本单位的优秀技术工人,拍摄类似题材的纪录片,借助当地电视台、报纸、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推广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的价值理念,为工匠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孕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叶雨婷,蒋欣.青年兴则民族兴,技能强则国家强[N].中国青年报,2016-07-15.
[2]新华网.2015年中国人在海外消费金额达到1045亿美元[EB/ OL]. 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6-02/25/c_1118154943.htm.
[3]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4]李强.中国应恢复“八级工”制度[N].环球时报,2011-05-26.
[5]余茜.自适应协同: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6):15-21.
[6]李珂,张善柱.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1):1-7.
A Study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Trade Union
ZHANG Shanzhu
(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concrete rather than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without numerous skilled craftsmen.The practical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craftsmen who grasp modern technology. Trade union as the “family” of workers has compulsive responsibility and unique advantag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t present, all levels of trade unions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from four aspects: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to buil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workers’ vitality; integrate training resources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training;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labor to overcome social prejudice.
craftsma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rade union; technical training
F412.6
A
1673-2375(2017)04-0102-06
[责任编辑:刘 晴]
2017-04-07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与政策选择”(项目编号:CEA12078)的阶段性成果。
张善柱(1982—),男,山东临沂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和农民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