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7-01-25 07:34杨军剑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城镇活化乡愁

杨军剑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的路径

杨军剑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必须把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厘清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解读乡愁记忆的内涵、意义及价值选择,通过乡愁记忆活化过程来打造特色人文小城镇,促进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

乡愁记忆;活化;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逐渐升温。小城镇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乡愁是一种对家园故土的特殊情感,其中渗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气息。活化乡愁记忆并融合到特色小城镇发展之中,对于小城镇在增强文化自信、汇聚情感家园、打造地域特色、开发利用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愁记忆活化的叙事史

1.乡愁是一种对家园故土的特殊情感。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一个普遍的主题。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遗产一直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2]。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城市文明对于乡村文明的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基础上,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即人改造自然与人改造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而这种全部的人类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住所是很重要的,没有住所就无法定居。没有家园就没有乡愁,依恋家园成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情感需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乡愁可以理解为一部饱含家园故土的生生不息的记忆,时刻活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渗透文化底蕴的宏大叙事史。

2.乡愁记忆是一种厚重的文化资源。乡愁记忆是一种基于对家园故土依恋的特殊情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乡愁记忆,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感受到的乡愁记忆为积淀逐渐积累,在时间上呈现出一种既渐行渐远又恍若今日的心理感应和体验,在空间上表现为文化区域性明显、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共同的乡愁记忆。如一些人曾经熟悉的集市、戏曲、小吃、老街、古建筑等构成一定区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存在于一定区域人们的乡愁记忆之中,形成一种类似于文化符号的东西。不同区域的同时代的人们也可能有着共同的乡愁记忆,这就使乡愁记忆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时空变化与社会变迁使人们在面对乡愁记忆这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是由乡愁记忆的社会性、文化性所决定的。从现代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乡愁记忆是一种值得开发的厚重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经过创造性转化,不仅可以转换为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样态,而且经过对现代产品的研发与消费经济的评估,又可以转换为具有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属性的新型文化业态,从而给乡愁记忆赋予了现代价值。

3.活化乡愁记忆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不单是自我陶醉、沉溺传统,而是一种或高瞻远瞩,或高屋建瓴,或运筹帷幄,或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境界,这是文化自信的使命召唤、文化高地的责任担当、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民族根魂延续、特色小城镇独特魅力的展示需要。活化乡愁记忆在政策层面表现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群众层面有寄托乡愁、留住美好记忆的大众需要,时空层面体现出既有地域特色的乡愁载体,又有大众主体的乡愁记忆。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着力发掘那些留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的过去的影像,努力寻找那些隐藏人们心中的乡愁记忆,深入揭示其中的文化意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乡愁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经久不衰的历久弥新的故园情愫和追溯期待。一个失落了乡愁的人、民族和国家,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丧失了自己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文化血脉的根基。

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乡愁记忆活化支撑

1.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文化助力。2016年7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城镇,并特别强调,各地要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彰显当地特色传统文化。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注重文化品牌培育乃至主打文化品牌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助力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望成为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模式[5]。第一,特色小城镇建设要始终贯穿文化责任的担当情怀。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拆和建这一对矛盾,必须有新的空间布局,还必须符合当下及未来发展需要,社会的飞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化,而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正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农业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已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深深扎根于乡土社会之中,成为其世代延续的“源头活水”。第二,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留足文化发展的空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认为,只有改变集中的趋势,才能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改变的方式是通过离心规划形成小的均衡的城镇,这种城镇融美好的乡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成果于一体,在高效的公共控制的支持下,土地通过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方式进行限制[6]。这是从小城镇发展的缘由来分析的,从文化空间来分析,如果说有些地方遗存的古戏台、祠堂、庙宇、村落建筑、公共广场等本质上属于农耕社会特定区域里的文化空间的话,那么现代社会的文化馆、电影院、体育馆、文化广场等同样给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生活的需求。第三,特色小城镇建设需要一定的文化标准。尽管全国各地特色小城镇迥异,亮点不同,建设的水平不一,但文化标准应该及早确定,其主旨在于发挥传统历史文化的优势、引领当地文化风尚、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带动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2.活化乡愁记忆是文化助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助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活化乡愁记忆。上海交通大学陆邵明教授曾指出,乡愁不是自我陶醉,也不是伤感无奈,应当将乡愁记忆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城镇化建设中去,让它成为我们未来美丽家园永续发展的引擎。乡愁记忆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避免特色小城镇建设中“一哄而上”“为建而建”“面子工程”“根魂丧失人文淡化”等问题的发生。运用乡愁记忆唤起新的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将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深入发掘乡愁记忆中潜在的文化价值。

三、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的路径

1.在认真梳理乡愁记忆符号基础上科学规划小城镇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袤的华夏大地有灿烂辉煌、星罗棋布、千姿百态、人文厚重的特色小城镇,因此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乡愁记忆的大量载体,记录着世代延续的轨迹,刻下了历史的烙印。一些村庄、老街、旧宅、社区等曾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大量的名村、名镇、名街散落各地,有些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砖木结构的古村落、古民居变得破败不堪,加上缺乏合理规划,这类历史遗存正在加速消解,甚至遭到人为破坏。为此,要认真梳理现有乡愁记忆的建筑实物,对那些传统手艺、匠人技艺、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整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传承下去。政府部门在加强规划引导中积极协调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规划论证,厘清本地区具有特点的乡愁记忆密码与符号,突出特色、“以特兴城”,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务实推进,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而要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如何发掘乡愁记忆中那些潜在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注重研究如何通过运用乡愁记忆科学引领小城镇建设,焕发起社会凝聚力,从而构建符合本地小城镇发展的特有文化形象标识。

2.在深入发掘乡愁记忆价值的探索中做好“活化”大文章。从科学的定义来看,活化又称激发。因而,“乡愁记忆活化”的本义就是激发潜在的、静态的乡愁记忆使之活化为显性的、动态的乡愁记忆,不是毫无生气、可有可无、悄然流逝的乡愁记忆,而是传承文脉、着力创造性转化的乡愁记忆。因此,在深入发掘乡愁记忆价值的探索中要做好“活化”大文章。要深入了解小城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厘清地理人文,掌握小城镇重要的乡愁记忆符号。深入发掘乡愁记忆的活性因子,创新活化的表现形式。如依托文化底蕴、古建筑遗存,打造人文小城镇;依托旅游生态资源,打造特色风光小城镇;依托非物质传统技艺和传统手工艺等,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工艺小城镇。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注重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中,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切忌“一窝蜂”和“两张皮”,要注意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传统“穿越”到现代与“现代+”传统相映生辉,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要“活化”得自然、“活化”得有美感。如河南登封市依托传统少林功夫文化和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一批少林功夫小城镇、嵩山文化论坛小城镇等具有综合性特色的小城镇项目,充分活化传统功夫记忆;河南焦作市利用北朱村古民居精心打造民居特色小城镇,融历史记忆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做好了“活化”文章。

3.在强化产业支撑下创新融合发展方式。产业是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城镇得以保持特色和发展的支撑。从历史经验上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特色小城镇都有着独特的产业和深厚的人文基础,从而才能保持其良性发展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强化产业支撑,创新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方式,注重差异性、融入性,把握整体性、吸附力,做好传承创新大文章。要突出文化特色,强调产业支撑,坚持市场化运作,如PPP模式也是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特色小城镇的一种方式。依托乡愁记忆因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同时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其建设周期长、过程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乡愁记忆活化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发展,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凝聚情感归宿,让人民群众切实增加小城镇宜居、宜业的获得感。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61.

[2][3][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11,32.

[5]苏锐.“文化+”助力特色小镇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7-01-12(01).

[6][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M].顾朝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

G122

A

1671-6701(2017)05-0071-03

2017-08-11

杨军剑(1970— ),男,河南商丘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孝敏]

猜你喜欢
小城镇活化乡愁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永远的乡愁
乡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九月的乡愁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