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力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 417000)
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曾 力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 417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在当代最辉煌的标志性成果。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应该站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大格局的高度,将其放在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中认识。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的视阈出发,通过厘清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出认识误区,从而坚定社会主义自信,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漫长历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艰难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新世纪蓬勃发展,表现出盎然生机。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重要的一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新模式、新探索 ,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阐发,凸显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形态。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随俄国革命产生,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联系;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进程;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借鉴各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世界社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解读“中国特色社会自信”必须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视野中,一方面要弄清楚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走出认识误区,从而坚定社会主义自信,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程概述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主要叙述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从1515年《乌托邦》 问世到现在。16世纪欧洲出现两大运动:一是工人自发组织的运动,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运动;二是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发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主要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我们说的“社会主义500年“是从1516年至今。其标志性的起点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的《乌托邦》。19 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从此,科学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充当起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理论指导,成功地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启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先后经历了建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步骤。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几次历史性变革,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逐步深入。期间,经历了六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第二个时间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第三个时间段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第四个时间段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的发展时期;第五个时间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发展时期;第六个时间段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其中,近17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过五次大发展:第一次大发展是19世纪中叶,期间第一个共产党成立,1848年6月,巴黎工人发起工人起义,第—次夺取政权。广大工人参加了1848-1849年欧洲革命;第二次大发展是19世纪60-7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成就是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个带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国际组织和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第三次大发展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建立了第二国际。在俄国,还爆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第四次大发展是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此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五次大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迅速蔓延到16个国家,党员迅速发展到9000多万人,全世界共产党组织发展至19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每次都要经历大起大落,成功之后面临着大的挫折,这说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漫长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标志性的一环,有着辉煌的成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它的成功大力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60多年艰难的实践奋斗过程,它是怎么起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如何一步步完善的?在我国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而成于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毛泽东领导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艰辛地探索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设计了邓小平理论,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科学命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后在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团的艰苦探索下开拓创新,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喜人的伟大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走向逐步完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含根本政治制度、具体模式及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三个层次,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其具体模式和机制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体制等方面。同时,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根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模式机制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它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而不是别的其它制度,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如一坚持的,永远不能偏离。另一方面,它强调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模式和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一种思想理念,一种坚定的信念,包括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一是道路自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表现出其科学性,在历史上也表现出其正确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中国的。强调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中国的实际,从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坚持走 “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逐步解放社会基础生产力,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为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做好准备。二是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的延伸,在当代的重要发展成果,具有标志性的辉煌意义,其内涵丰富,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几个重大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呈现相关继承发展关系。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核心理念,需始终坚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念指导下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自信是在党和人民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理念体系坚持与创新。三是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信任,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完善制度的全力支持下,最终必然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管理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采用多党合作方式,共同协商,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管理体系,经济体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样化经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制度自信是对经济、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一种基本信任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比较透明,实施效率较高,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经验将越来越丰富,进而推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发展,又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革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吸取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的优秀成果,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了公平正义的制度框架,并且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成为一种凝聚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将引领中国道路走向未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长期艰难探索,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逻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不是孤立地,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是从理论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是世界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批判地接收,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科学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批判继承了自由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理念,强调个人的地位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但不拒绝搞狭隘的民族主义,霸权主义,是对民族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二是从政治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其它“主义”代表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建构,还是一种现实的政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在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选择,超越了狭隘的集团、阶层利益,也是一种政治选择上的“超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一次新的伟大飞跃,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在新世界的复兴,为世界各国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各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光明的未来。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一条宽敞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也用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是除资本主义之外的另一种道路和现代化的选择。曾经一度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底谷,西方媒体和“学者”政客预言社会主义消亡了,21世纪将不复存在。然而,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朝气,展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地方,不仅为中国做出贡献,也必将对世界做出大贡献。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广泛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及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及教训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总结,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视野,科学看待苏联模式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未来指向。
二十世纪末,经历了苏东剧变的大挫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似乎消失了,全世界都以为社会主义就此没落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如同太阳般冉冉升起,并创造了非凡的成果,树立了“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体现出显而易见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在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中的弱势地位。从近年来的社会建设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活力无限,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当今世界,当世界资本主义正一步步进入衰退期;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则进入了上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成为代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未来走向的标志性参照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全党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中国道路是经过长期奋斗开辟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当今世界,中国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50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来源于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比较优势。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理念和特征,其自信的源泉是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具体来讲,就是理论、经济、政治、法律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运作过程所表现出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正义。制度自信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成果,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创新成果,现实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中国现代化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科学理论思想优势。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理论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思想基础,并且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思想就源于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战胜旧的社会制度,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二是灵活多样的经济制度优势,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根本取向,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运行体制的灵活多样性。三是厚重有力的政治制度优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其三块基石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这些政治制度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并且在实践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四是日趋完善的法律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借鉴国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等西方法系的优点,结合中国传统法学习惯和国情而构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等。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走上了“依法治国”的法治时代,中国法治建设走向日趋完善。五是和而不同的文化体制优势。新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就提出了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确定了我国文化服务的方向。同时还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这位后来文化体制奠定了正确的方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文化发展也与时俱进,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建设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价值符号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导向,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整个社会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综上所述,中国结合国情开创了独特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具有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不同的特有价值。“中国模式”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世界上其它国家提供了经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并接受中国发展道路,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需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邪路。”[3]道路选择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于社会主义自信,目前存在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的错误认识:一种是盲目自信,认为社会主义自身具有优越性,天生就是完美的,没有必要改革创新。这是一种僵化、停滞不前的认识, 是对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摸清楚,弄明白,一知半解。另一种妄自菲薄,害怕困难,看到实践中社会主义还不够完善,有些小问题,就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要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方向的错误。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认识认识不清。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受历史局限性的制约,都是在改革中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即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深化改革来完善。我们要从认知上不断解除思想困惑,走出认识误区,坚定道路自信。深化改革不能改变社会制度,只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范围内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不论怎么深化改革,我们都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直面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经受得起考验,增强责任担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三)坚定信心为人类社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句话告诉我们,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出现根本性、方向性错误,要坚守“四个自信”,即坚守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力挽狂澜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了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国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充分展现了自有有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个因素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案,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合为一体的科学方案。 “中国方案”不仅仅是对现有西方制度的完善和超越,而且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有一定普遍规律的更好的社会制度设计。因此,它是一种大国方案,具有大国自信,有能力为全人类贡献成功经验。它否定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中心论”,坚定了我们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07-01.
[2][3] 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12—13.
[4] 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9/c1024-24769998.html ,2014-03-29.
(责任编辑:白 林)
2016-12-11
曾力(1972-),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1
A
1008-5955(2017)01-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