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道路新阶段
梁 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道路;阶段;集成提高阶段
中国道路发展至今可以分为:萌芽探索、奠基开创、快速发展和集成提高四个阶段。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开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为标志,中国道路迈入集成提高阶段。集成提高阶段是指党在全面总结以往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对曾经提出的重大方针择其关键进行创造性聚合,使整个国家发展质量取得重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在集成提高阶段,中国道路基本成型。
党的十八大明确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政治语境下,“中国道路”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义语。习近平同志根据时代和国情的变化,适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成为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指导中国发展的行动纲领。那么,中国道路可以划分为哪些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是理论界亟需厘清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道路的实质是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过程。
根据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截至到目前可以把中国道路分为4个阶段。
(一) 萌芽探索阶段:1956—1978年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由此可见,鉴于苏联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命题,这是中国道路萌芽探索阶段的开始。
本阶段,中国在学习传统苏联模式的同时进行探索尝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制度得到了确立,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理论方面,“三大改造”这一独具中国特色过渡道路的成功,增强了党走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在这种求异思维指引下,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发表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中共八大决议,“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和“三个世界”划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 奠基开创阶段:1978—1992年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毅然放弃了僵化封闭的苏联路线,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道路,激活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扩权让利,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四项基本原则,干部任期制,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举措。这些实现了中国的伟大转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理论相继提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系统论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三)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12年
在经济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各方面的改革逐次展开,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后期对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关注,从发展观角度提出了解决思路。
理论方面,总结党建和发展观念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四)集成提高阶段:2012—约到2032年
集成提高是指党在全面总结以往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对曾经提出的重大方针择其关键进行创造性聚合,使整个国家发展质量取得重大提升的过程。集成提高阶段时间约为20年。
以十八大召开为开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为标志,进入中国道路的第四阶段——集成提高阶段。本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得失,同时积极借鉴他国在发展方面的有益做法。对党曾经提出的重大方针进行创造性聚合,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社会发展,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大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国道路基本成型。
理论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一大标志性成果;“中国问题意识”更强,更注意从本国需要出发,研究自身历史发展逻辑和价值,构建自主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推介本国价值理念。
(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80年邓小平指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2]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前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十八大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3]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整个制度体系提出新要求,习近平同志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整个战略布局的首要地位,作为统领其他三大战略举措的战略目标,强调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是对党之前既定发展目标的继承,又是根据发展需要把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是对以前目标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词汇。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同时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是指导本时期改革的纲领,明晰了改革的总目标、重点、核心问题、领导核心和领导机构等一系列重大事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三大战略举措之一。
从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到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出,再到把全面深化改革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是对改革重要性的高度强调,是对以前改革历程的集成提高。
(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党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十五大明确指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加以明确。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
从讲法制,到依法治国,再到建设法治国家;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党的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专题会议召开,并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这表明我党对于法治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有质的提升,是对以往法治建设重要性的集成提高。
(四)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毛泽东把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一起并列,作为党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建国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多次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五大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针。十六大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在指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的同时,提出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目标。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2015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5]。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部署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
从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明确指出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作风建设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并重,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全会主题。以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显示了党中央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是对以前党建实践的集成和超越。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关键里程碑
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坚定人民的道路自信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对未来较为理想生活的一种描述。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近期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对传统理想社会的一种继承,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在和将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价值指向。根据十八大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人实现脱贫,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大大增强,中国将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以上这些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彰显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同时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表达。全体人民受益的发展必将增强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承前启后,中国道路的关键里程碑
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计划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大体用20年时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关系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承前启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战略规划能力和执政能力的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道路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道路的持续稳定引擎
1.各方面制度基本成熟,为中国道路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全覆盖。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领域“覆盖了‘5+1+1’的广泛领域,即覆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加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6]。改革广度历史空前。
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关键领域和环节,为以后创造良性发展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实践来看,司法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权力运行机制、纪检监察体制等改革等稳步进行,并已取得实效,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迈向新阶段,政府职能正在转变,社会反响良好,形成了较好的改革氛围。解决了这些难啃的骨头,为以后的改革和中国的长远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局面和坚实的制度基础。
2.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改革方式更科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方式是实践先行,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地闯”,邓小平的名言是对实践现行做法的肯定和总结。中央放权,允许民间和地方先行试验探索,取得突破,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向全国推广。这种方式,调动了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避免了全国一刀切的过高政策成本,各地展开竞争发展的局面。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市个体户,私营企业,企业合作制等都是这样出现和壮大的。地方和社会的活力得到激发,中国发展很快。但是实践先行这种发展方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改革目标不明确,无序发展;忽略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对文化、道德关注不够;土地财政,官商勾结,社会产生迷茫心理等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就是针对以上实践先行存在的弊端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高顶层设计,改革进入顶层设计时代。同时实践先行是中国改革的优良传统,对改革有重大贡献,不能放弃。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把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相结合。现在中国已经推出了若干国家自贸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等政策,都是希望调动地方和社会积极性,实现科学顶层设计和地方、社会实践探索的结合,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各自的优势,激发地方和社会的活力,实现有序发展、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方式,将使中国道路未来发展目标更明确,发展动力更强劲。
3. 夯实中国道路的和平根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选择的是一条以改革促发展、增国力的现代化路径。虽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但是中国仍然坚持和平发展的既定战略。
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依靠挖掘中国自身潜力,激发社会、个人的动能,实现内涵式发展,融入国际体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种以和平方式增强国力,是对以往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一种超越,改变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侵略、殖民、掠夺的路线,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传统模式。台湾著名学者朱云汉评论说“中国是三百年来第一个不以掠夺者、殖民者、支配者或文明优越者姿态崛起的超级大国。”[7]不断发展的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打造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古老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方案。
(三)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道路的平稳航道
1. 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稳转型
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多元化、贫富差距加大、公平正义缺失、焦虑心理蔓延等各种矛盾风险凸显。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法治显得尤为重要。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向现代社会平稳转型。法治是现代国家的一大特征,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中国道路迈向现代化国家的法治航道。
2.把改革纳入法治的秩序轨道
如前所述,中国以前的改革方式是实践先行,这种方式的另一大弊端是地方和社会的尝试、探索是以突破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为代价,虽然成效显著,但是直接挑战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实际上消解了法律、法规在社会运行中的崇高地位,使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难以真正贯彻。针对此严重弊端,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及时立改废释或授权;改革在法治的轨道内有序进行,不再消解法律的权威,这样既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断释放社会活力,又保证了法律的权威,用法治不可逆转地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国把改革纳入法治航道,保障中国道路平稳前行。
(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中国道路的优秀舵手
1.严字当头,坚持不懈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8]老虎苍蝇一起打,依规依纪严肃处理,绝不手软,形成强大震慑。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反腐利剑始终高举,坚持不懈,造成不敢腐的氛围。
2.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并重,开创党建先河
思想建党是我党的一大传统优势,也是一大原则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单靠思想建党已经不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既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党中央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求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解决牛栏关不住猫”等问题,将制度建设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始终。习近平制度治党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制度巩固党建成果,不断提升党建水平,“提升了党的建设的层次和高度,增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9]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并重,开创了先河,为以后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3.重塑党的良好形象,中国道路的坚实群众基础
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现象和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和党的深厚情感。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振聋发聩。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八项规定”、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天网行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清除了一大批害群之马,体现了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决心和能力,积极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拉近了党和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回应了社会期待,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有92.9%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12年提高17.9个百分点。”[10]“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党在短时间内重塑形象,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夯实了坚实的人心根基”。[11]
中国道路是以党的领导为掌舵人,四项基本原则为骨架,改革开放为引擎,法治为航道,党的初级阶段路线和纲领为方向,“两个一百年”目标为里程碑的巨型航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担负着为这艘航船提供里程碑、持续稳定引擎、安全平稳航道和优秀舵手的历史重任,保证这艘巨轮平稳穿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峡谷险滩,顺畅抵达目的地的作用。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2] 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81.
[3]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2-3(01).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1978-12-22.
[5] 习近平.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1-14(01).
[6] 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N].北京日报,2015-3-2(13).
[7] 转引自郑振清.透视三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与中国道路[N].光明日报,2015-10-27(11).
[8] 王昊魁.全力以赴推动全面从严治党[N].光明日报,2017-1-10(04).
[9] 郭亚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七大特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6/c_128670600.htm,2016-1-26.
[10]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握规律,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人民日报,2017-1-7(01).
[11] 周新民.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四大贡献[EB/OL]. http://http://politics.gmw.cn/2016-01/25/content_18645701_2.htm,2016-01-25.
(责任编辑:白 林)
2016-12-11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2015年度学院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XSJP—2015—001)阶段性成果。
梁崇(1981—),男(汉),河南驻马店人。法学硕士,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D616
A
1008-5955(2017)01-0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