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军
(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北京102100)
农村党员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邓国军
(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北京102100)
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农村党员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村民要求入党积极性增强但入党动机多样化,党员发展标准要求明确但干扰因素增多,党员发展程序制度规范但落实执行待加强。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党员身份“附加值”增加、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快方面的原因,也有党员发展标准和要求抽象化、党员发展认识偏差方面的原因。因此,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以发展高质量党员为主线,逐步建立起竞争有序、推选公平、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机制。
农村;党员发展;党的建设;现实问题;解决思路
发展农村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不断吸收优秀先进分子加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巩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了解当前农村党员发展的基本现状,课题组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与农村基层党支部成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通过调研发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上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根据“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严格履行农村党员发展程序,做实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发现,农村党员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以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活动主体,重视农村党员发展是党组织固本强基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上级党委从制度程序上加强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村民争取入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但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加以重视。
(一)入党热情高涨,但入党动机多元
现在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已不是村民不愿意入党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高质量党员的问题。目前农村申请入党的人员较多,但动机纯洁、出类拔萃、群众威信高的人员还不够多。调研发现,一方面,村民入党的积极性比较高,许多人主动向村党组织和乡镇咨询入党相关问题,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一些村民积极参与村级组织活动,关注村党组织建设情况,希望自己能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村民入党的动机却呈现出多元化现象:一些村民加入党组织的动机不纯洁,意在为了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或投票权,将入党作为维护个人和家族利益的手段;有的村民为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发展,把入党作为个人发展的政治资本;有的村民为了获得党组织的关注和扶持,把入党作为获得扶持资格的“入围券”。
(二)党员来源渠道多样,但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申请入党人员大幅度增加和党员发展的总量控制,农村党员发展主渠道的竞争十分激烈。根据延庆区委组织部相关统计数据,全区376个行政村每年发展党员数平均不足1人,有的村甚至连续几年不发展党员。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党员来源除了在村党组织入党以外,通过其他渠道入党的党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外出务工,在企业入党;二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党员;三是外出经商,通过各种渠道入党;四是学校入党;五是原户籍地入党。与此同时,农村党员发展的质量却没有明显改善,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以各种手段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党内,对党员发展的质量造成了冲击。比如,一些党员长期在外务工,不关心、不参与村党组织建设,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好处就来,没好处就不参加活动;一些党员缺乏系统的组织生活,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不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参加活动。由此可见,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员发展过程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党员发展标准导向明确,但发展党员干扰因素较多
各乡镇根据《细则》的要求,明确规定:新发展党员应该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各村级党组织要注重吸收政治上靠得住、经济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群众反映口碑好的人入党,特别注重吸收高学历的年轻人、后备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人、村级事务热心人入党,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也有一些村庄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受到家族宗法观念干扰,出现了“近亲繁殖”入党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独断专行,出现了“派系化”入党;受人情脸面关系干扰,出现了“人情化”入党;接受钱物贿赂,出现了“金钱开道”入党;上级插手干扰,出现了“权力化”入党;等等。以上诸多干扰因素的存在,极大地扭曲了党员发展的价值标准,难以从源头上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党员发展程序制度规范,但落实执行有待加强
上级党委下发的《细则》实施方案,明确了党员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发展党员必须坚持公示制、预审制、选举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这一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不少村庄却变形走样,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培养和发展对象的确定不够规范。制度要求实行“公推直选”,即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由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公推直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少村庄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由村支部书记独自确定,根本不召开支部大会或群众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二是党员培养考察形式化。制度要求由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定期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相关知识、了解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相关情况。但实际上很少有联系人去按照规定完成任务,培养记录基本上都是由入党积极分子编造填写。三是公示制形式窄化。制度要求村级党组织要及时公布党员发展培养的相关情况,但不少村庄只是象征性地在村“两委”门口张贴告示,由于公布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快速地为村民所知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知情权。
发展农村党员难,发展优秀的农村党员更难。农村党员发展存在活水源头先天不足、质量控制后天乏力等问题,客观分析农村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党员身份“附加值”增加“激发”入党积极性
与过去强调党员身份的责任义务、牺牲奉献相比,现在许多村民看到了党员身份的“附加值”,即通过加入党组织获得党员权利资格,享受党员身份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党员身份“附加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发展机会增加。目前农村大力推行“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村民有了党员身份,就可以更好地参与竞选村级“两委”成员,进而争取更好的职位。二是政治话语权提高。随着基层民主的发展,党员在村支部书记选举和党支部组建过程中的发言权和投票权越发具有影响力,如党员可以参与村级重大事项表决,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三是经济补贴扶持资格。随着党内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农村党员获得党组织经济补贴扶持的机会增多,部分农村以各种名义给予党员经济补贴,有些村甚至连开党支部会、党支部学习都给党员发误工费。四是学习提高机会增加。不少农村党组织每年都会给党员订阅一些书刊报纸,优先将技能学习的机会给予党员,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利用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在诸多利好驱使下,许多村民忘记了党员的义务,忽视了党的宗旨,功利化地向党组织靠拢。
(二)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快影响农村党员发展的质量
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快对党员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流动性的加快,村民的视野和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村党员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流动性加快对农村党员发展的质量也带来严重挑战,一些农村优秀的先进分子或长期在外居住,或经常外出务工,对村庄的关注度逐渐减弱。甚至有一些被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在外,增加了对其跟踪培养、考察的难度,常常使得考察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通过其他渠道发展的党员,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对其发展质量的控制影响力比较小,造成农村党员发展质量参差不齐。
(三)基层党组织涣散影响党员发展程序制度的执行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呈现出“马太效应”,即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支部班子团结、管理严格、机制健全、风气端正,支部党员发展制度就执行得越好,党员发展质量也就越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发展制度往往执行不力,越不好发展党员,质量也越不高,矛盾也越多。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大搞“一言堂”,不严格执行“公推直选”和党员发展相关制度,使得支部内缺乏民主气氛,党员和群众缺乏发言权和建议权;个别支部班子不够团结,履行党员发展程序互相扯皮,支部成员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积极发展自己的“圈内人”;还有一些农村党支部成员素质较低,对党员发展程序了解得不够透彻,对入党积极分子不跟踪培养,对预备期党员不进行考察锻炼,使得党员发展程序制度在基层得不到有效落实,成为虚设。
(四)党员发展认识偏差影响党员发展工作创新
创新农村基层党员发展工作,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认识,否则有名无实、枉费工夫。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发展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农村基层党员发展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实效不佳,突出表现为:一是对农村党员发展不重视。一些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缺乏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消极被动应付农村党员发展,没有把党员发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去抓,常常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去发展党员。二是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熟悉。一些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缺乏系统性认识,或注重某一个环节的创新而忽视整体性要求,或为了便于管理和操作方便而采取“一刀切”的偏激性做法,或脱离本村实际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经验做法。三是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认识不正确。一些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认为发展农村党员是为了培养村干部,培养给村里办事的人,从而将在外务工、发展的人拒之党外;还有个别村支部书记工作主动性不强,担心发展党员带来麻烦、影响自身权威,因而长期不发展党员。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较以往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发展高质量的农村党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需要相关部门及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发展高质党员为主线,建立健全竞争有序、推选公平、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
(一)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认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工作,不断延伸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链。目前,许多农村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党的建设问题、党风问题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的反映和体现,因此,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必须有新高度、新视野。
一是要把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把好关口。尤其是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属地管理的主要责任,既要制定制度、落实细则、完善党员发展规划,指导好村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又要深入到村、户,派专人深入农村了解村民入党基本情况,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以做到精准发展。
二是要把治理好现有党员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软弱涣散、作风不正等问题,上级党委应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整顿。比如,可通过加强党员学习教育使其增强党性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忠于组织、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通过建立健全党内相关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基层党员力量,更好地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农村党员发展观念。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转变急功近利、被动等待等错误思想观念,努力拓宽农村党员来源,主动挖掘培养优秀先进分子,以充实党员后备力量库,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活力。乡镇党委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探索发展党员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对于一些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特别是一些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要予以通报,并将发展党员工作情况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列入村庄年度考核内容。
(二)从增强制度执行力的角度完善农村党员发展机制
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使制度真正能选人、能管事。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根据《细则》要求,结合农村实际,以系统论的思维完善各项制度,使每一个环节要求都有详细的制度规定,每一个程序都有具体的制度安排。
一是将党员发展标准具体化,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其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之中,使先进性和纯洁性可体现、可考量,制定影响党员发展的问题“负面清单”。
二是完善“公推直选”制度。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村民大会、村民代表、村“两委”可在申请入党人员中差额提名候选人,而后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代表进行等额投票,根据得票数选出正式候选人,村支部委员会再根据党员评价指标体系对正式候选人进行打分评价或投票,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由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培养。同样,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预备党员也要有具体的制度安排。
(三)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角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农村党员发展的关键在质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要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优化结构的原则,解决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老龄化、低学历、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一要加强调研,统筹发展。党员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就业、民族、性别等要素,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首先要掌握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村庄党员队伍结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因村施策,避免“一刀切”,避免唯学历、唯财富、唯票数发展党员,使农村党员队伍能真正地汇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二要提前培养,主动推荐。应根据村级党员发展计划,前移培养关口,打破先申请、后观察、再培养的惯例,建立优秀分子基本信息库;加强对优秀分子的培养,提前开展结对帮扶学习、参与组织锻炼,帮助其端正入党动机,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对优秀分子要及时推荐,做好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沟通工作,克服宗族派系问题,提高“推优”过关率,将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三要把握重点,完善结构。应根据上级部门对农村党员发展的要求和村级党组织的实际情况,将青年、妇女、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做好重点人的培养工作,促使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
(四)以抓铁有痕的力度狠抓党员发展责任落实
党员发展工作要坚持有权必有责,不为、乱为必追责的原则,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机制倒逼各级党组织认真规范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首先,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要定职明责,明确各级责任人职责范围,使党员发展工作有计划、有制度、有落实、有发展,并将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健全党员发展指导督查和反馈机制。上级党组织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了解基层党员发展工作情况,听取群众和普通党员的意见,以便于发现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再次,切实执行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要增强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的约束力,制定干预党员发展工作行为、不作为行为、乱作为行为的具体处罚条例,使责任追究制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健康推进。
〔1〕肖新元.对涟源市农村发展党员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2):84-85.
〔2〕卢中品.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29-31.
〔3〕梁华林.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3):34-36.
责任编辑:冯耀明
D262.2
A
1009-1203(2017)01-0045-04
2016-12-20
邓国军(1984-),男,湖南常宁人,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