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人生的出发点

2017-01-25 01:52杨志和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梁家知青同志

杨志和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人生的出发点

杨志和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这对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员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岁月在他政治生涯中的影响和作用,深刻理解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四个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 “大书”,一本有大学问的书,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通过这本“教材”,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同志政治人生的出发点,看到他此后几十年执政为民、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陕北知青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之后在十八大当选为总书记,十八届六中全会又确立为全党的核心。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全党的领导核心,这中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必然联系。我个人理解,习近平同志几十年从政生涯、执政风格、执政理念以及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可从陕北这七年知青岁月中找到联系。总书记本人就说过:“我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叫政治人生的出发点,这就叫执政为民的逻辑起点。

如何理解这一政治人生的出发点和执政为民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陕北7年知青岁月在习近平同志人生经历和从政生涯中到底发挥了哪些基础性作用?我体会,7年的知青岁月对习近平同志至少有四大基石的作用。

第一,奠定了吃苦耐劳的基石。当年的梁家河恐怕是全国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农村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七年岁月里,习近平同志不仅挺了过来,而且完全融入了农民之中,成为农民中勇于吃苦、善于吃苦、带头吃苦的人。他在艰苦中奋斗、探索、前行。从15岁到22岁,7年中练就了吃苦的本领,练就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苦中奋起的顽强斗志,这对他后来几十年从政生涯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因为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环境和困难,他始终都有一个信念,这就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狠抓落实”等一系列真抓实干理念的提出,谁能说与7年知青岁月的磨练锻造没有关系呢。这启发我们,艰苦的锻炼和磨练始终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艰苦锻炼和磨练始终是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奠定了深刻认识农村、农民和基本国情的基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民就是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原本就是一场新式的农民战争,所谓新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但是,解放几十年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改善。60—70年代的陕北农村和农民,是当时中国农村农民中最为贫困的一个典型缩影,农村落后,农民生活极端贫困,这种严酷的现实在年轻的习近平同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贫穷落后在梁家河如此,在延川、延安乃至全国很多地方也如此。什么是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现状如何,农民们想什么、盼什么,七年知青岁月里的习近平同志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在梁家河时,习近平同志说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这个愿望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在美国西雅图演讲时说的。这种贫穷落后的现状不改变,农民就不会有富裕日子,人民群众也不会有满意的一天。正是这个时期艰苦贫穷的生活经历,牢固地奠定习近平同志人民本位思想的基础。在此后几十年从政生涯中,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把坚持改革开放放在第一位,把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放在第一位。他始终坚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他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改革开放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请问,这一系列执政理念从何而来?这一系列直奔人民本位主题的关切从何而来?它来自党的根本宗旨,来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来自习近平同志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所奠定的深厚的人民根基。正如多年后习近平同志所说:“陕北7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这启示我们,要真正地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深入到中国农村,真正认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和农业;这也启示我们,今天农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其中,党员干部对农村农民农业真实情况的掌握、对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第三,奠定了同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基石。作为一个高干子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孩子,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又是从大城市到极端落后的陕北偏远农村梁家河的十几岁的年轻人,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建立深厚感情,肯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革命家后代必然就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深厚感情,这之间恐怕不是必然的直接关系,必须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甚至是艰难的转变过程。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不是并列的关系,前三关客观说,一般知青都能做到,而最难的是第四关“思想观”。恰恰在这一关上,习近平同志实现了脱胎换骨式跨越。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土炕上盘腿聊天,田间里一同抽旱烟;别的知青都走了,一个村子就剩他一人,他却安若磐石,并且做好了一辈子扎根农村当农民的思想准备。离开梁家河后几十年里他一直牵挂着乡亲们,更重要的是在执政历程中,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放在首位。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他多次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就是每个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感觉到的梦。这启示我们,只有与人民群众有真感情,才能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才会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切实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真正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四,奠定了读书思考的基石。习近平同志一生爱读书,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既是当农民艰辛生产劳动的七年,也是挤时间发奋读书的七年。他初来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七年里,尽管生活艰苦,但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苦读书、深思考,常常挑灯夜读到凌晨。他读马列主义,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读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军事等名著。在文联和作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提起过他曾经所读过的部分书目,这些书目的广泛和丰富,令作家学者们惊叹。七年插队中的刻苦读书,使习近平同志有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总书记讲话,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充满了豪气和自信。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奠定了现代化新时期新阶段党的领袖所应具备的新素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所提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富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辩证性,这都得益于七年知青岁月中苦读书、深思考的丰厚积累。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善于执政行政,搞好工作,就要勤学深思,多读书,读好书,以理论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明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工作上的有效。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梁家知青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走进梁家河
知青岁月
OVER THE RAINBOW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同志关系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