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喜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
编者按: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习近平扎根黄土地,用一颗赤子之心,虑心学习,锻炼成长,实现精神升华,干出了常人所不及的成绩。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来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干部教育的宝贵教材,运用好这部教材,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神圣使命和政治责任。自2015年以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聚焦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打造梁家河综合教学基地,开发了《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与群众有真感情》等专题课程,并组织主体班次学员到梁家河进行现场教学,接受党性教育,累计近200期、7000余人次,取得良好效果。近期,学院对干部教师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做出部署,通过学习研讨、读书交流、主题党日活动和“中延院大讲堂”等形式,在全院掀起了学习热潮。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主持召开的学习座谈会上,学员代表、教师代表、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同志,立足工作实际,对学习“七年知青岁月”谈了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铸就以人民为中心伟大情怀的思想之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动力之源,是讲好党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魅力之源。为深化广大读者对“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认识理解,本刊特从座谈会发言中选编出部分文章,供参考。
学好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
李国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这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提供了生动范本,为当代青年立心中志、成栋梁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领袖提供了宝贵资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政治勇气、丰富的政治 智慧、高超的政治能力,深邃洞察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当今中国共产党,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的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万里长征始于足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结合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联系总书记有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指示,我深刻体会到,总书记成为党的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党心所向、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延安的梁家河。当今时代,总书记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爱戴的党的领袖;时光回溯,青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插队知青。相隔40多年的变化,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因为梁家河是总书记熔铸初心、铭刻初心的地方,是总书记心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孕育升起的地方,是总书记在梁家河种下伟大种子的地方。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感悟到的是总书记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充满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充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此后凡是讲到党的建设,都要讲共产党人的信仰,旗帜之鲜明,立场之坚定,阐述之透彻,让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总书记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这种信仰源自与生俱来的红色血脉,而七年知青岁月,让这种红色基因在人民与实践的大熔炉中再次熔铸,愈发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来到梁家河时,总书记带来最重要的物品就是书。村民们回忆,那时不通电,总书记经常靠在煤油灯旁,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其中大多都是马列著作。这种博览群书、深邃思考的习惯,为总书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书记当年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一次次被拒绝,尽管有不解、有委屈,但始终不曾磨灭的,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组织的无限热爱。正是靠着这种信念和忠诚,在梁家河的七年,总书记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感悟到的是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总书记讲,“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突出的是人民至上的立场,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做共产党员”,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字里行间涌动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2015年,总书记访问美国期间发表演讲,深情回忆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总书记依然不忘陕北的这个小山村,因为这里是他为人民服务理想孕育的地方,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开端。七年时间里,总书记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事,“为群众办实事是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书记说,“当年的七年插队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感悟到的是总书记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今年6月,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艰苦奋斗,都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二法宝”,并强调“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能过时”。通过学习,我们都会有一个共同体会:苦,是总书记初到梁家河的深切感受;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苦难的坚定选择。总书记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总书记没有抵触,更没有怨言,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干,而且一干就是七年。就是在梁家河,总书记从一个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青涩少年,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了乡亲们眼中挑一二百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总书记讲过,“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七年时间,总书记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更与群众建立了难舍难分的感情。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感悟到的是总书记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之后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对已经部署的重要任务、关键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钉下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抓好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立新规、树新风、开新局,各方面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总书记这种担当精神、务实作风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40多年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总书记的这种思想是在梁家河就开始形成并践行的。在梁家河,总书记当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种烤烟,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作风,给梁家河带来了巨大变化。在那个年代干这些事情,既需要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同样需要强烈的担当精神。从很多亲历者口中,我们总能看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等等表述,这些都是总书记求真务实的生动写照。可以说,在梁家河的七年,总书记从“中国农村”这本书里读懂了“实际”,从“中国农民”身上读懂了“务实”,在“干在实处”中铸就了强烈的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处在百年复兴大业“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时期,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领袖,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总书记以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锤炼出的领袖精神、领袖情怀、领袖品格,是领导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最强大的力量、最坚实的基础、最根本的保证。总书记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体会,梁家河的“大学问”,体现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总书记在这里学马列著作、学毛泽东思想,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志向,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心向党、以身许党的信仰旗帜;梁家河的“大学问”,体现在鲜明的人民立场,总书记在这里脚踏大地、植根人民、服务群众,留下了“手把手”教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鲜活教材;梁家河的“大学问”,体现在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如果说“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那么“吃苦”,则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所具有的坚强品质、奋斗精神的底蕴,是新时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梁家河的“大学问”,体现在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从初到农村时的不适应,到后来整个大队只剩总书记一个知青,总书记依然不急不躁,踏踏实实担负好村支部书记的职责,展现了无比坚强的定力和一往无前的气魄。从这个层面讲,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奋斗历程,彰显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必修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必须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把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作为终身课题,跟随总书记的足迹,从梁家河的“大学问”里寻找初心、不忘初心、践行初心,从梁家河的“大学问”里筑牢“党魂”、砥砺品质、提升境界,从梁家河的“大学问”里补钙壮骨、强身健体、固本培元,不断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以实际行动服务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为党而建、因党而兴,学院姓党是根本性质,政治学院是第一定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研究好梁家河的“大学问”,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是中央赋予学院的神圣使命,是必须肩负起的重要政治责任。2015年以来,学院聚焦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把梁家河综合教学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开发《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与群众有真感情》等专题课程,组织所有主体班次学员到梁家河进行现场教学,接受党性教育,累计近200期、7000余人次,取得了初步效果。学院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能力,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方面。
把“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在抓特色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教学品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学院有其他干部培训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处梁家河的所在地。因此,学院有理由、有能力,也应该有信心把梁家河的“大学问”讲好。当前,学院在梁家河的教学有现场参观、专题讲授。下一步,关键要紧扣党性修养需要,在立体化、深入性上做文章,在开发系列专题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学员重走总书记背粮食的山路,在村党支部活动室观看纪录片,并把走村入户、主题研讨等有机结合,促进学员在现场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努力打造具有历史印记、符合时代要求的特色品牌。
把“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创新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抓贯通上下功夫,努力深化培训效果。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必备教材,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促进学员从总书记思想的“原点”寻找答案,深入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背后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另一方面,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培养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知青时代的延安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学院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与开展党性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员深入领会党的领袖身上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党的革命传统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回归党员本色,激发革命激情。
把“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宝贵资源,在抓研究上下功夫,努力发挥阵地作用。学院处在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高原”,要建设名牌院校,就必须在研究上形成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高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学院提供了良好契机,就是把梁家河的“大学问”研究好、运用好。在这方面,学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围绕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开展研究,紧扣全面推进政治能力建设,把故事背后的细节研究活、思想研究透,形成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为党的建设服务。要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研究,找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与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点,把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讲清楚,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要结合党际交往的需要开展研究,依托外国政党干部培训工作,讲好领袖故事、领袖思想,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理解和认同。
把“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推进自身建设的有力武器,在抓党建上下功夫,努力培育清风正气。作为国家级干部院校,学院是面向党的中高级干部开展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阵地。育人者必先育己,要培养“四个铁一般”的干部,首先自己要像“铁一般”坚实。下一步,学院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融入党支部学习的日常,切实抓紧抓好。要学习总书记的信仰信念,始终牢记学院姓党、学院干部教师姓党;要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办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学习总书记的革命品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用延安精神办好学院;要学习总书记的实干作风,重创新、敢担当、干实事、求实效,推动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党的领袖学习,向党的领袖看齐,以更加坚强的党性修养,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发挥作用,以新的更大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始终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