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及其地位和作用

2017-01-24 17:04:19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冀南边区八路军

李 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第一研究部,北京 海淀 100080)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东至津浦铁路,西临南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抵石太铁路及滏阳河一线。全国抗战胜利后,其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联成一片,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期间,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解放区。据1945年12月的中央文件,晋冀鲁豫根据地在1945年“新解放区扩大一倍以上”,全区人口2590万,老根据地占1290万[1]470。截至1947年上半年,全区人口为3676余万人。到1947年,全区有207个县,直到1948年5月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2]2还有资料记载,晋冀鲁豫共辖22个专区、199个县,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600万。[3]364人口、面积的具体统计数字未必十分准确一致,但以下一点是明确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处于西北、东北、山东和苏北各解放区的中心地带,是联结各地的枢纽,支援各地的基地,也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阻止国民党沿津浦、平汉、同浦、平绥诸铁路北犯和东进的主要控制区,是同国民党军作战的主要战场,也是尔后各路解放区驰骋中原、挺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的后方基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领导八路军将士努力开辟敌后战场的结果,也是晋冀鲁豫地区的抗日军民、党政军各部门齐心协力英勇奋斗的结果。它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新中国的创建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根据地的创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作战方式等,领导第129师为主的八路军将士努力开辟敌后战场的结果,也是晋冀鲁豫地区的抗日军民、党政军各部门齐心协力英勇奋斗的结果。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要指包括太行区和太岳区在内的晋冀豫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的冀南区,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大平原上的冀鲁豫区。也可以说是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政区。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在于,以太行山为依托,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地处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的结合部。它北起正太、石德铁路,与晋察冀边区接壤,可直指京津塞外;南过黄河跨陇海铁路,与苏北、鄂豫皖根据地呼应,能直扼江汉宁沪;东抵津浦铁路,连接山东解放区,直出渤海、黄海;西迄汾河及同蒲铁路,策应陕甘宁边区。不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处于枢轴位置的战略重地[4]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在红军主力准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之时,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强调红军的作战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5]475。

在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面前,中共领导人提出对国防问题的意见,强调“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将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6]9。

关于红军主力改编后的作战区域、作战方式等问题,张闻天、毛泽东在致朱德、周恩来、博古、彭德怀、林伯渠、任弼时电中指出:中共领导人指出,应在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区展开,“以出击侧面的扰乱钳制和打击,协助友军作战,并便于派一部远出热河”。红军只宜作侧面战,不宜作正面战,不宜于以“独当一面”之语意提出,而是提“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分,消灭敌人一部”。同时,还要注意“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担任游击战之部队,依地形条件及战况之发展,适当使用其兵力。为适应游击战性质,原则上应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5]480关于红军作战的方式,红军要发动人民参加武装自卫战。“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道。”[5]480-481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指出了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

洛川会议后,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及第129师先后经陕西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挺进山西前线。根据原来决定,八路军3个师准备全部进入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配合友军保卫山西,拱卫华北。根据日军分数路向华北广大地区进攻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改变八路军的部署,以免处于敌人右翼迂回包围中而陷于被动。9月16日、17日,毛泽东指示八路军总部:过去决定红军全部集中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必须改变。八路军三个师应逐次分别配置在晋东北的恒山、五台山,晋西北的管涔山,晋西南的吕梁山和晋东南的太行山、太岳山。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主要在山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6]21-22

按照这一新的部署,八路军在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的同时,相机执行自己的战略展开任务。第115师一部依托五台山建立晋东北的战略支点;第120师依托管涔山建立晋西北的战略支点;第129师依托太行山建立了晋东南的战略支点。到1938年春,第115师另一部依托吕梁山建立了晋西南的战略支点。这样,就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进的战略基地。

依托太行山在晋东南建立战略支点的八路军第129师,成为了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同时,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八路军,创建根据地。全国抗战爆发前后,晋东南地区的党组织便开始秘密恢复。中共北方局和公开的山西工委通过与閻锡山的特殊形式的统战关系,利用名义上由閻锡山控制、实际上受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派遣特派员和工作队到各县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同时,秘密的山西工委(后改为山西省委)在公开的山西工委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建党工作和群众工作。如1937年12月八路军第129师派孙继先、胥光义率领挺进支队到冀南,了解当地情况时,就同中共冀南特委取得了联系。总之,在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地方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根据地发展的几个时期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经历了艰苦而曲折的过程。依据和参考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特别是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概括和论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是八路军“充分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打开了局面”的阶段。这时,“敌人前进,实行正面进攻,在华北兵力较少,经验缺乏,更对我党我军估计不足,给了我们从对敌斗争中创立抗日根据地以非常优良的条件。”[7]33

在这个时期,八路军第129师在军事上先以一部在同蒲路北段作战,如在阳明堡火烧飞机,随即全部沿正太线作战,如七亘村、黄崖底、广阳战斗,都是在敌侧背配合正面友军防御作战;太原失守之后,该师开始单独作战。在晋东南作战,破坏了正太路,粉碎了敌人对晋东南六路围攻和九路围攻,抑留了敌人增调徐州会战的兵力。当徐州、武汉会战之际,八路军组织了平汉线津浦线的破击作战,尤以在平汉线的十余次大破击,给了正面的国军以很大的助力,截断敌人在徐州会战中的接济。[8]4461937年末,八路军还向冀南派出东进小支队,作侦察式的活动,1938年春夏即正式进入冀南,形成了冀南根据地的局面。[7]34

在政治上,八路军实行“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打击了敌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深入冀南、鲁西北的部队,会同当地民众,摧毁了各地伪政权,并消灭了伪皇协军及土匪会门武装六七万人,八路军在晋冀鲁豫间与民众结合抗战,特别是民众抗日武装蜂起响应,驱逐敌人,建立了广大地区的抗日政府;普遍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发展了正规军数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抗日宣传和民族教育,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积极性,“遂开始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经济上,八路军“尚无何种设施,亦未引起注意”;敌人则有相当成就,但在广大乡村被我控制的条件之下,敌人未能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在这一时期,八路军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结果,把敌人束缚于点线之内。这是八路军第129师的大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即从武汉失守到华北“百团大战”[8]446时期。这一阶段中敌人退守华北,实行“治安肃正”计划,华北斗争局面开始严峻。此期八路军的方针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7]35。

在军事上,八路军进行了10次反“扫荡”作战。1939年在太行区与敌企图打通邯长公路及收复邯长大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0年则主动展开了大规模的破击交通线斗争,以打击敌人的“囚笼政策”,“其最大者为冀南全年的破击交通线斗争,5月白晋战役,特别是由8月20日开始直至年底的百团大战,破坏了敌人进攻重庆、昆明、西安的计划。1940年全年之激烈战争的结果,敌我双方均有相当的削弱,敌人伤亡较我更大”[7]35。

在政治上,抗日根据地日趋巩固。1939年“我党我军仍有相当发展,群众有相当发动,抗日政权初具规模”。但仍处在非常严重的局面。直至1940年初,“由于我党政策的正确,北方局和朱德、彭德怀英明的直接领导,人民的拥护,以及军事斗争的胜利,才打开了局面,既巩固了根据地,又巩固了国内的团结。”1940年8月,由杨秀峰任主任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的成立,在统一本战略区强化根据地建设上,特别在对敌斗争上,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联合办事处发布施政纲领,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工作。

在经济上,1939年“我们仍然是忽视的,民生凋敝,军队供给极端困难,在敌占区只有需索而无工作”,“这是我们(主要是太行区)最穷困时期”。1940年“我们才开始注意经济问题,在根据地注意生产和节约民力”,根据地民众才缓过气来。同时,1939年“发行了冀南钞票,加强了经济斗争力量,军需才有了保障。但在此期间对敌经济斗争的成效,则甚为微弱。”[7]36

在这一阶段,部队在“巩固根据地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成绩,但忽视了敌占区工作”,甚至产生了政策上“左”的错误,“既损害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又帮助了敌人扩大其社会基础”。1940年4月的“黎城会议,克服了混乱,强调了巩固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有其明显的成绩,基本上是成功的正确的。但在部分问题上亦有其片面性的缺点和错误”。“这一阶段斗争的结果,我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开始建设根据地”[7]36。

第三个时期,是从1941年至1942年。这是敌人在“百团大战”震撼之后所谓“治安强化”的时期。到1942年底,敌人已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而我们则“加强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双方都走向深入,斗争进入空前尖锐化的阶段”[7]37。

在这一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军事上进行了19次大的反“扫荡”作战和515次反小“扫荡”与袭扰,两年作战达7976次。从1941年初起,“县区基干队逐渐建立与健全了,不少正规兵团地方化了”。“民兵的建设,打下了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基础,两年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战斗能力,开始起了很大的作用。游击集团的组成上亦有进步。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保护根据地的力量”。同时,1941年开始注意向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但收效不大。1942年成立武装工作队,特别是提出反蚕食斗争之后,收效很大。所以1942年5月以前,根据地还始终是退缩的,5月以后则完全改观。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下,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于1942年5月在辽县麻田十字岭率领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总部人员突围时,壮烈牺牲。

在政治上,1940年底北方局指示了一套明确的政策,1941年成立了临时参议会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抗日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显著的进步。邓小平还进一步论述了“建设根据地(包括武装、政权、群众和党的建设)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7]42。在党的建设方面,八路军第129师在1942年下半年进行整编,基层党组织有很大发展。普遍轮训了干部和党员,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太行军区各独立营中共党员人数达到部队人数的25%—30%;太岳、冀南军区的各军分区,凡有共产党员3个以上的单位,都建立了支部或小组。

第四个时期,从1943年至1945年8月。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在有利的形势下,中国敌后战场也出现了重要转折,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陆续进入了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

在军事上,八路军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日、伪军的春、夏季“扫荡”[9]548。5月以后,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的反蚕食斗争取得很大成效。1944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连续实施春、夏、秋、冬季攻势。全年共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3.49万余人,争取敌军反正、投诚3200人,收复县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万,收复失地6万余平方公里,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10]629

进入1945年,晋冀鲁豫部队展开春、夏季攻势,共进行大小战斗2300余次,攻克敌据点2800余处,收复县城28座,歼灭日伪军3.78万余人,晋冀鲁豫解放区更加扩大。8月13日,晋冀鲁豫地区部队开始对日、伪军全面反攻。主力部队19万人,民兵42万余人,向被围困在边区境内的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日、伪军发动了猛烈进攻。为了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中共中央于8月20日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根据地的部队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略单位,继续向日、伪军进行战略反攻。[11]154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方局将大生产运动作为1944年全年的中心任务之一。1944、1945年农业取得丰收,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公营经济和合作经济也得到发展。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对根据地抗日军民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为了加强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由邓小平任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

三、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坚决抵抗和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主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积累治国理政经验、培养大批人才骨干的重要阵地,也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之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本侵略军构成重大威胁。日军为了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进攻根据地。1937年12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在山西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敌步骑兵7000余人的六路围攻。1938年2月,为策应晋南、晋西友军作战,八路军第129师和第115师第344旅多次向正太铁路日军据点出击。3月中下旬,徐向前指挥第129师在邯(郸)长(治)公路线上的潞城县神头岭和涉县响堂铺,取得两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1500余人,击毙与缴获骡马700余匹,击毁敌运输汽车180余辆。

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八路军和山西新军积极进行反围攻作战。八路军采取以广泛的游击战阻滞、疲困敌人,集中主力击破其一路的作战方针,同日、伪军周旋。4月16日,八路军第129师主力等部将日军一部包围于武乡县长乐村地区,歼敌1500余人。各路敌军相继被迫回撤。4月下旬,日军的九路围攻被打破。这次反围攻作战,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

1939年7月初,日军驻太原第一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指挥5万余人,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各铁路线先后出动,向晋冀豫根据地进行“扫荡”。这时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已从冀南返回太行山区。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各部进行艰苦的反“扫荡”作战。到8月底,共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同年秋,由于日军控制了白晋线,冀鲁豫区分为太行、太岳两个区。到年底,八路军第129师又主动发起邯(郸)长(治)战役,毙伤日、伪军700余人,收复黎城、涉县两县城,攻占一部分敌据点,打破敌人的分割企图,使太南、太北两区又连成一片。

在冀南,八路军于1938年5月10日攻击侵占威县的日军高桥部和伪军高德林部,歼灭日、伪军100余人,残敌弃城而逃。16日,八路军取缔疯狂杀害抗日军人的“六离会”,处决了首恶分子大汉奸李耀庭,解救了6万名受骗的会徒。此外,还先后收编了揭竿而起的抗日武装、民团、保安团等约万人。到8月初,八路军已在冀南大部分县站稳了脚跟。10月,日军兵分4路,“扫荡”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区。青年纵队奋起反击,敌伤亡200余人后撤退。1939年1月,日、伪军3万余人分11路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2月侵占冀南中心区各县。根据日军盛气凌人、每遭袭击必派兵追击的规律,八路军第386旅旅长陈賡指挥部队在威县的香城固进行伏击,歼灭日军大队长以下200余人。八路军依靠广大群众,破坏铁路、公路交通,利用道沟,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游击战争。部队分散到各处袭扰敌人,摸清日军行动规律,再集中优势兵力,出敌不意地伏击围歼来敌。1月至3月,在冀南的八路军共进行较大的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基本上粉碎了日军企图控制冀南平原的企图。

在冀鲁豫地区,1938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八路军第129师一部为牵制日军进攻潼关、洛阳,开辟漳河以南地区,进行漳南战役,消灭伪军7800余人,收复滑县、浚县等城镇,并协同当地党组织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等数县的抗日政权,从而奠定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敌后抗日军民在晋冀鲁豫地区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寇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国土18万多平方公里,县城105座,解放人口2400万,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4]4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而且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1942年11月26日,徐向前曾写《建设根据地,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改进党政军民关系》的文章,真实反映了敌后抗日军民特别是八路军领导人对建设根据地的认识。他指出:“建设根据地问题。我们边区的军队,过去对于这个问题认识也不够”。许多同志讲到“想打出去”,打出去还要什么根据地?这种思想,“不知道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长期的,也不知道我们的边区是经过军队、群众好多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的”,“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违背的”。[12]536

著名的女作家丁玲曾在晋冀鲁豫根据地采访当事人,收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宝贵素材,于1944年写下了《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介绍》一文,其中不少内容都真实、感人。如夜袭阳明堡机场,丁玲写道:“没有见过飞机的战士们,骤然站在这些钢身的大鸟前边,抑制住狂欢而用指头敲着那钢铁的机身,试探着,而且盘算着如何夺取这些铁鸟”,“站在滹沱河东岸指挥的陈锡联同志,看着他凯旋而回的部下,他欢迎他们,充满着胜利的愉快,然而他也沉默了,跟他一起很久的忠实而勇敢的赵崇德营长与十几个战士都光荣牺牲了。赵营长在出发前就抱着必死的决心,留下了他的文件和他仅有的三元钱。他们牺牲的代价是稳定了太原以北的战场,激励起更高的士气”[13]172-173。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八路军作战情况的记载和描写。

同时,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斗争中成长起来党政军方面的大批人才和骨干。仅在部队系统中的就有: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左权、滕代远、杨立三、邓小平、傅钟、任弼时、罗瑞卿、陆定一、张际春、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倪志亮、李达、蔡树藩、宋任穷、刘志坚、黄镇、徐立清、甘思和、钱信忠、陈赓、王宏坤、陈锡联、王维舟、汪乃贵、耿飚、王近山、陈再道、许世友、刘忠、李聚奎、秦基伟、赖际发、张贤约、张南生、赵基梅、涂锡道、谢家庆、张国传、徐深吉、杨得志、崔田民、徐海东、黄克诚、韦杰、唐天际,等等。他们大多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还有的成为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四、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虎视中原,屏障西北,有力地配合和支持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拱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新中国的创建打下了重要基础。

著名作家丁玲曾介绍冀鲁豫成立民主政府的情景。她写道:“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火焰的燃烧,民主运动的浪潮也在各地掀起。冀鲁豫大平原,凡八路军收复的土地,当时即‘还政于民’,由人民民选县长专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一九三八年八月四日,五十几个县的军政民代表齐集南宫,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选举人民爱戴的杨秀峰、宋任穷同志为正副主任,地方名流和国民党人士刘季兴、孟夫堂先生等,均担任重要职务。这样便初步统一了冀鲁豫大平原基本地区的行政。”[13]182

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按照“三三制”原则,各抗日根据地先后通过民主选举建立起临时参议会和政府机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是直接选举产生的。由于一些选民不识字,为保证他们能够行使民主权利,采用了“掷豆子”等方法进行选举。通过选举,在村政权中,雇农、贫农和中农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也团结了农村中的开明士绅。在晋冀鲁豫边区所属武乡、榆社、襄垣三县的598个村政委员会中,贫雇农占35.1%,中农占43%,富农占15.4%,开明地主占6.5%。这就使村政权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前身是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1938年4月,日军分九路围攻晋东南,八路军主力在晋东南军民的大力配合下,一举粉碎敌人“九路围攻”。1938年8月,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游击队和宋任穷率领的一二九师骑兵团会合后,于8月中旬召开冀南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冀南人民的抗日民主政权——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同时在30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黎城县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的三大任务,决定成立“冀太联办”,并逐步筹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5月,由杨秀峰负责成立了“冀太联办”筹备处。8月1日,“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辖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计115个县,并在东辽城公布了《施政纲领》(二十条),重申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日的政治主张,制定了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标志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1941年3月18日,“冀太联办”在涉县靳家会村举行第二次行政委员会议,会议接受了中共北方局代表邓小平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4月5日,“晋冀豫临参会筹委会”在辽县(今山西左权县)桐峪镇成立,确定了实行“三三制”的建政原则。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于抗战四周年纪念日在桐峪镇召开第一次会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占三分之一。7月9日,大会主席团根据八路军总部给“冀太联办”的函商,通过决议,将鲁西33个县划归“冀太联办”管辖。至此,晋冀鲁豫边区基本形成。

随即,大会将“晋冀豫临时参议会”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作为边区最高权力机关。7月18日,临参会通过了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决议。7月23日,临参会通过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这为建立边区政府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9月1日,“冀太联办”完成历史使命,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宣布成立,启用关防,开始办公。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民意机关(参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为边区、县、乡参议会,参议会选举各级行政机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公安总局、高等法院、粮食总局、农林局、冀南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机构,下辖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大行政区,设冀南、太岳、冀鲁豫三个行政公署和直辖太行区。本届政府主席为杨秀峰,副主席为薄一波、戎伍胜。政府委员15人,候补委员4人。其中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最高法院,由被称为红色牧师的浦化人担任院长,[14]48这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并不多见。1942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迁驻涉县弹音村。1945年春又迁驻下温村。5月10日,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下温村召开,选出边区政府委员521人,候补委员10人。杨秀峰当选政府主席,薄一波、戎伍胜当选副主席,孙文淑为政府秘书长。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注重法制建设。1941年9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提出了“保卫边区,坚持华北抗战,坚持团结进步,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而奋斗”和进行军事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改造、民族关系等15项主张。[4]2在此之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又陆续颁发了《组织条例》、《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劳工保护暂行条例》、《婚姻暂行条例》、《军事支差条令》、《区村政权组织暂行条例》、《村民代表选举暂行条例》、《贸易暂行条例》、《强迫儿童入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领导全边区人民开始了抗日救国和边区建设的斗争。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边区政府在三年内曾三次精兵简政,工作机构合并为一处(秘书处)和两厅(民政、教育合并为第一厅,财政、建设合并为第二厅)。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经验受到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的关注。1942年8月19日,毛泽东致信谢觉哉、陈正人指出:第二届参议会应以准备精兵简政为中心,精简包括精少、效力、统一诸方面。“今看本日报纸《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一文,所包事项尤多,尚有节省、反官僚主义诸项,此文我看很好,请你们也看一看,是否我们这里可以完全仿效?此事应在整风学习完后来一个如像整风这样的大举,方能普遍、深入与切实见效,过去还只是耳边风。”[15]1999月7日,毛泽东又指出:“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的党,都依照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12]444这是毛泽东对晋冀鲁豫边区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经济方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贯彻执行减租减息政策,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通过减租减息,地租率明显下降,地租中超经济的额外剥削和高利贷剥削消除了。佃户的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提高。他们购置土地,添置农具,喂养耕畜,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通过减租减息和经济建设的开展,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还把发展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还在“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的口号下,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进行经济建设的多种形式。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注意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以及对外贸易等。由于“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7]85,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政策,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文化建设中,注意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解释抗战法令,推行民主政治,提倡科学,宣传真理,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传播和实行。在社会建设中,也实行各项新民主主义政策。这样,抗日根据地开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全国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保卫胜利果实,后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型。

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根据地还是联接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从华北特别是华中前往延安开会学习的人员,通常都要经过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如陈毅在回延安出席中共七大的路途中,就曾经过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得到热情的接待。陈毅曾写下诗篇记述了这段历史。

五、几点体会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极为丰富而厚重的历史,留下了一大笔丰厚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在此仅谈几点粗浅体会。

坚决实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曾指出:“敌后抗战是一个极复杂、极艰难的斗争”,“以八路军这样窳劣的武器”,1939年后,“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而能战胜各种困难,与强大的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斗争,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究竟它的秘诀在什么地方呢?如人所共知的,我们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7]77因为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指导原则,有持久战和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根据地抗日军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并奠定继续坚持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保证。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不断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当时国民党冀察战区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不承认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并指使其部属不断制造磨擦。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也来到冀南,策划所谓“冀鲁联防”,限制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冀鲁两省的抗日活动和发展。为此,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于1939年5月下旬亲赴冀南同鹿钟麟谈判,使鹿钟麟以后在表面有所收敛。1938年秋,“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搞摩擦。抗日军民进行反击,使张落荒而逃。在1939年11月,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率部进入太行山脉北部,配合鹿钟麟等企图控制冀西地区,割断太行和冀南的联系。还令第93集团军司令石友三部的两个军和冀察游击总指挥孙良诚向冀南、冀鲁豫地区进犯。在此情况下,冀南军民在1940年2月进行反顽作战,驱逐了石友三部,赶走了朱怀冰部。随后,冀南军民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暂时休战,反摩擦斗争告一段落。抗日的大局得以继续维持。

坚决热爱党和人民,处处以身作则、时时表现出高风亮节,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邓小平在撰文祝贺刘伯承50岁生日时指出:“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我们的伯承同志不但具备了这些品质,而且把他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党”。他不仅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从大小数千次的血战中,保护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共产党员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本色”。[7]30-32英勇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也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永远值得敬仰。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拥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这对今天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冀南边区八路军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军事历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26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军事历史(1995年3期)1995-08-16 03:06:48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军事历史(1993年3期)1993-08-21 06:16:10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军事历史(1993年2期)1993-01-18 01:59:45
八路军留守兵团
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8-15 06:23:38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
军事历史(1991年4期)1991-08-16 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