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研究
——兼谈其与“社会主义”概念的关系

2017-01-24 17:04:19侯竹青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质概念

侯竹青

(福建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自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一词后,它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现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概念。尽管学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从概念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付诸阙如。本文不揣浅陋,试从概念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探讨。由于“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共对“社会主义”概念全新认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概念内涵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对该词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探讨,所以本文兼谈二者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概念与“社会主义本质”一词的提出

“本质”一词汉籍古语中早已有之,晋刘智的《论天》记载:“言暗虚者,以为当日之冲,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暗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於蔽,则大於本质。”这里的“本质”,指本身的形体,后引申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而“社会主义”一词并非汉语固有,它来源于西方,这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有关。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被迫向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浮现、思想丛生。民族危机使国人放眼世界,引进了种种救国思潮,“社会主义”即是由英语“socialism”翻译而来,其意涵也因社会主义思潮的复杂状况而呈多样性。李季在《社会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总括了传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概念:“他(即赫尔德)的界说如下:‘倘若有一种主义所说的是国家有一种权利可以矫正,现时人世财产的不平等,依法将财产均分,有余的就取出来,不足的就弥补他,而这种情形是永久的,不是遇了什么特别的事件,才是这样——例如饥荒、公共的灾祸等等,这种主义我们就可以称为社会主义。’拉威列(Laueleye)说,‘社会主义的目的,第一在使社会里面的各种情形,更加平等。第二在藉法律或国家的权利,使种种改革的事情实现出来。’汪协尔(Von Scheel)乃单说社会主义是‘受压迫各种阶级的经济哲学’(见克卡朴《社会主义史》上卷第六页)。我现在再把美国列德莱(Laidler)博士对于社会主义所下的界说,写在下面,他说,‘从广义说起来,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在实现一种社会状况,使机会均等、正义、自由、民主主义和博爱,在这种状况之下,都为人类的遗传物。’”而现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由于看出现代经济制度——即生产及交换方法的破绽,非改造无以救济,改造的方法是采用阶级战争的手段,废除现今资本制度的生产和交换方法,建立一种土地,和资本公有的经济制度,使一阶级掠夺它阶级的事实以及工人劳动等等都归于消灭。”[1]600-601可以说,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均被输入中国。但是,西方的“社会主义”是针对西方的弊病所开出的药方,它如何适应一个贫穷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国?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概念本土化,诚如美国学者所说的一个概念在穿过种种语境压力,来到一个新的时空中,“它的新用途、新位置使之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2]227那么,“社会主义”在穿越到中国后,发生了什么改变使其本土化以适应中国的现状?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这种语境跨越解释了一种怎样的历史现象?

围绕着“社会主义”能否救中国以及如何救中国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的大讨论。为此,《新青年》等杂志专门开辟了专栏。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争论和观点已体现出国人试图将“社会主义”概念本土化的努力。如张东荪认为“社会主义乃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是最进化最新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1]371李达则认为各派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在于生产机关归社会共有。[1]137在讨论“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本质”的意涵已经出现,只不过最初是以社会主义“神髓”来表示的。邵力子认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几句话确可以diabetes社会主义底神髓社会主义,只反对‘货藏于己’的资本主义”[1]373。随着对“社会主义”问题讨论的深入,中共党人在历史叙述中最早使用“社会主义本质”一词。李达在反对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时说:“梁任公首先误解社会主义为社会政策派的劳动运动,所以说,‘吾以为中国今日之社会主义运动,有与欧美最不相同之一点焉。欧美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够使多数之劳动者地位得以改善。中国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人民得以变为劳动者。’因此推论中国产业不发达,生产机关极少,不能行均产主义。所以又说:‘我虽将国内资产均之又均,若五雀六燕铢黍罔失平,而我社会向上之效终茫如捕风。’于是又论到社会主义运动,说:‘故吾以为在今日之中国而言社会主义运动,有一公例当严守焉。曰,在奖励生产的范围以内,为分配平均之运动。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为毫无意义。’此一层为梁任公误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议论”[3]6。虽然李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他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定义,他所阐述的即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而且,李达的“社会主义本质”只是“社会主义”概念争论中的一个插曲,并没有形成固定用法,更没有得到思想界的认同。这一方面反映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多种表述中,如施存统认为在研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时,“应当把那种主义那种学说的精髓取出”[3]384;即使李达本人也还采用“社会主义的真谛”之说法。另一方面,自李达之后,“社会主义本质”甚少使用。实质上,不管是“本质”还是其它词语实际上都反映出国人试着将“社会主义”概念本土化的努力,即“中国社会革命采用何种范畴的社会主义”都“是要按照国情和国民性决定的”[3]137。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没有成为固定用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任务有关。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国家独立。在革命与建设两者中,“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前者。诚如李达所注意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性质“是革命的、是非妥协的,是国际的、是主张劳动专政的”[1]525。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眼里,即使中国没有具备马克思所说的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但中国在民族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可以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前提,即“社会主义是真正‘开发实业’底方法,是真正‘使一般人都过着人的生活’底方法”[1]373。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救中国、才可以发展中国。这种急切的救国心理和紧张的时事,限制了国人对“社会主义”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对其本质的探讨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

第二,和“社会主义”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有关。社会主义思想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意义,但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压制和剥削的制度。社会主义者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要在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上,不但要追求人的自由,而且要实现人的平等。但是,作为“尚在孕育时期”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一种实践只有在俄国得以实现。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共对“社会主义”的观察多以俄国为参照物。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为中共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其本质是什么提供了一个观测点。这在中共所选择的、翻译外国理论家对新经济政策的阐释时有所表现,如《新青年》上刊登的河上肇的观点:“今天的俄罗斯,属于马克思所谓‘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这件事,大概总可以明白了”的结论。其实质是利用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允许资本主义和剥削的存在,去创造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因为其只是在政治上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没有把“一切属于有产阶级私有的资本统收归国有”[3]624,只是国家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走的过渡期”[4]131。这种认知深深地影响到中共党人。抗战期间,作为为中国指明方向的《新民主主义论》在阐释中国的前途时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经济上各种成份并存的制度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5]668换言之,无产阶级专政和非私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要素,缺一不可。这种“社会主义”观念直接影响到建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二、建国后中共“社会主义”概念的变化

建国后,民主富强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国开始了以苏联为模板的社会主义实践。鉴于苏联与中共的特殊关系,苏联的“社会主义”概念不能不影响到中共。除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外,“社会主义”还有其它固有的特征和构成要素,这就是李富春所说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实行计划经济”[6]302。针对苏联批判斯大林的论点——“政府管理了经济事业就必然成为妨害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的‘官僚主义机构’”,中共认为“苏联经济的巨大高涨正是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事业的结果。[6]571这就表明在中共的思想里,“计划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性”也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带来“经济的巨大高涨”之效。这就使“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蕴含着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作为马列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随着实践的推进,中共“社会主义”概念的一些要素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非社会主义现象的存在:如工商业经营方面除了国家和集体经营外,还要“存在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生产计划方面主要部门按照计划生产外,还“存在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6]287可以说,这种私有制的存在是解决中国生产力低下这个问题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它的存在会导致剥削现象的产生[6]315。对于追求均平理想社会的中共而言,这是力求消灭的对象。而且,苏共二十大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中共的思考。

苏共二十大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成绩。对此,中共认为全盘否定斯大林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苏联的成功的经验中,一部分具有基本的性质,在人类历史的现阶段具有普遍意义。这是苏联经验中的首要和基本方面。”“斯大林对于苏联的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有伟大功绩的。”[6]566,569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掀起的争论也引起了中共的重视。如铁托对匈牙利共产党脱离人民群众的批评——“对群众来说,这样的党是官僚专制的化身”[6]577,这也是建国以来毛泽东所担忧和力图消灭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认为,苏联的道路也不完全是正确的,中国有可能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快的发展道路:“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开始考虑,现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考虑怎样把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后来又在建设上考虑能否不用或少用苏联的拐杖,不像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样搬苏联的一套,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7]9-1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制度即是中共试图另辟蹊径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为我们考察中共的“社会主义”概念提供了机会。

早在1957年的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8]327。正是为了解决“政治大国”与“经济小国”地位不相称的问题,毛泽东发起了“大跃进”,冀通过把各阶层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在短期内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来一个大飞跃。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希望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解决私有制残余所带来的剥削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北戴河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谈到“人民的干劲为什么这样大”的原因时说“我们与人民打成一片,整风以后,一条心。要使同志们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相互关系、分配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他们接触到了,但没有展开。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部分。搞生产关系,不搞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所有制改变以后,人们的平等关系,不会自然出现的。中国如果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要大跃进是不可能的。在所有制解决以后,资产阶级的法权制度还存在,如等级制度,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整风以来,资产阶级的法权制度差不多破坏完了,领导干部不靠威风,不靠官架子,而是靠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靠说服。要考虑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的问题。我们已经相当地破坏了资产阶级的法权制度,但还不彻底,要继续搞。不要马上提倡废除工资制度,但是将来要取消。”[9]417-418从表面上看,等级制、工资制或按劳分配制等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是造成不公平、不平等的主因,但更深层次上,“资产阶级法权”反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对此有独特的见解,这从他对“人民公社”的称赞中可见一斑:“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两个,一为大,二为公。我看是叫大公社。人多,地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这些就是大。大,这个东西可了不起,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公,就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有些已经在取消了农业是个工厂,实行工资制度。人民公社的公的特点比较合作社大为提高。当然要实行工资制度,粮食供给制,无论谁人,都有饭吃。我看要打掉这个东西(官僚主义——引者按)。现在是不是马上废除薪水制?也可以暂时不废除。要来个一两年的准备,要人民公社搞起来逼我们。”[9]425-427这使得“社会主义”概念中的“公”更强化了。学者评价它的实质为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端‘铁饭碗’,搞‘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否认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10]903-904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的“绝对的平均主义”。

尽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实践中受挫,但毛泽东所构想的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实现绝对公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动摇。而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中共高层对包产到户政策的不同争论、中苏论战使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担忧愈来愈严重,重提阶级斗争。随着对消除“私”的强调,“社会主义”概念中的“公”进一步得以强化。

1962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我们可以现在就讲起,年年讲,月月讲,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讲,开一次党代表大会就讲”[9]152阶级斗争存在的根源即是存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共批判南斯拉夫时说:南斯拉夫对城市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鼓励农村实行自由贸易,导致了两极分化,因此,南斯拉夫已经蜕变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专政[11]。这种思想逐渐强化,胡乔木说:“毛主席认为要搞社会主义,从1974年理论指示所说的,表现得比较清楚,他就是要限制商品,限制货币,限制工资这几样东西。从1974年、1975年、1976年,一直在讲”。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限制。”[12]645毛泽东这种认知实质上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进而使其等同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认知得以强化。而且这种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被四人帮加以扭曲利用:按劳分配被批评为“反对平均主义,是鼓吹物质刺激,钞票挂帅”的“修正主义”;企业的根本任务定为生产被认为是抹煞阶级斗争;总工程师对企业的技术工作负全部责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政[10]687。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种谬论。邓小平反思“文革”时说:“‘四人帮’怎么说呢?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13]312。四人帮的这种谬论使中共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一贯主张受到了冲击。邓小平说:“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时就驳斥了这种观点。正因为这样,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我又被打下去了。当时我告诉他们没有穷的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14]171

但是,“文革”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宣告了“社会主义”要计划不要市场、四人帮的“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贫穷认知的破产,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展生产力主张的正确性,为改革开放中共对“社会主义”概念认知的深化提供了经验教训、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改革开放后中共对“社会主义”认知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这种不同于改革前的建设思想在获得认可的同时,反对声也是一片。消除分歧,取得共识,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上的合法支撑就需要一套新的基本理论,中共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旗帜。在当代中国,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项伟业时,原来的“社会主义”出了什么问题、现有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就成了中共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即开始构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首先是从总结改革前的经验教训开始的。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13]231“如果说我国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14]123这种表述使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概念重新开始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概念回归。正是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共重启了现代化建设。如何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3]237显然,“中国式”指的是根据中国国情所做出战略规划,它是“中国特色”的最初表述,也是中共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思考。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4]2-3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首次提出。十二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被反复强调。如“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29、264通过这种不断的、反复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中得以定型,并且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是无休止政治运动时代的彻底结束、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时代开始的标志。但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引起了思想领域的混乱。如“有些同志却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甚至也不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残余及其后果,而是说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存在异化,认为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由于社会主体自身的活动,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他们还用克服这种所谓异化的观点来解释改革”,“有一个时期,有少数同志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该不该或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以至我们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都还是问题。有些同志又认为,既然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一切向钱看’就是必然的,正确的。”其后果是“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地没有希望。”[14]41、42、42产生思想混乱的最根本原因是国人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精髓究竟是什么。为了解决思想和理论上的困惑,中共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级分化。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14]63-641985年,他又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111、123。用“根本原则”一词来表述“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已很接近“本质”一词了。到1990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4]364这是中共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随着政治或文化语境的变化,中共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在这种变化中得以充实。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要求放弃市场经济,回归传统的“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373这种阐述,是为了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生产力,把贫穷、平均主义看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当时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究竟该如何建设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至此,“社会主义本质”以“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体的历史形象就此形成。它的提出成为评判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是中共对“社会主义”认知深化的反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可以说,“社会主义本质”一词的提出,见证并记录了中共“考虑”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观念历程。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见证和记录具有同质性,它在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语境下被表述,其意涵也必然不断地发展变化,即“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15]1401。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共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深化,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变化上。有学者认为1978-1991年的“有中国特色”只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修饰和限定,是在维持社会主义已有框架和模式的前提下立论的,偏重的是“社会主义”;1991-2002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并进而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念;2002年至今去掉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有”字,单纯称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主体概念发生了变化,进而使一系列衍生概念发生了变化,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这反映在经过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后,力求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或社会主义的中国样式。[16]

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共对“社会主义”认知的日渐成熟,其对“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内涵也日渐丰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主要限制在经济领域,曾对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实践中往往偏重发展生产力。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小康社会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更加突出,于是,2001年,在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7]192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5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9]648这个重大判断,是总结国内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界说的进一步阐述,“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18]906“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因改革实践的深入而进一步深化,这不仅是中共对“社会主义”认知成熟的表现,而且,它将中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历史地统一起来,解决了时代局限性所产生的认知片面性,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本质概念
进退自如彰显本质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