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成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
雷志成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在当今时代传播蔓延开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简要介绍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尤其是对学生的影响,并探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讲到:“欲知大道,必先明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保证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并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根基。近年来,在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影响的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具体表现为对本民族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等进行否定、歪曲或批判,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表现出忽视、污蔑的恶劣态度。如果任其在社会上肆意传播,会对民族、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信息和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不良思潮的传播媒介更为多样:QQ、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等,导致与这些新媒体接触最多的学生深受其害,其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开始怀疑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这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历史虚无主义忽视或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只是一个偶然的结果,无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发展,甚至歪曲历史事实,接受“全盘西化”的观点。
1.传播内容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诋毁我国文化,歌颂西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70年代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出现了“清算毛泽东思想”的思潮,认为毛泽东“过大于功”,是“失败的建设者”。而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政治领域,认为我国建国30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弊大于利,生产力没有取得较快的发展,还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的国际大背景下,资本主义处于优势地位,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支持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强烈打击社会主义国家。进入21世纪后,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以重新解读历史为借口,为错误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翻盘。而在最近,历史虚无主义把改革开放前后30年完全对立开来,完全否定和忽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
2.传播方式的表现
在传统媒介占主导的时期,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籍、报纸、期刊、学术会议等较为落后的媒介传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的传播媒介更为多样复杂,互联网成为新形势下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传播平台,具体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新闻等互联网的网络载体。而学生正是这些新媒体的主要用户,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在校学生均是通过新媒体来获取网络信息的,只有小部分是借助传统的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和崛起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往的媒介仅限于书籍、报纸等一些传播力度较小,传播途径比较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介,但新媒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转移到网络层面,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控制难度更大以及覆盖层面多,久而久之,长期大量接触这些思想观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产生深远持久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扰乱主流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从多个领域着手,力求抓住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某一分支进行干扰,吹毛求疵,寻求其中的一些负能量思想进行无限放大,从而达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破坏人们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抨击我国的社会制度,动摇我国社会发展根基的目的。
2.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进行西化来分化我国
从历史虚无主义传入我国以来,就没有放弃过分化我国的目的,一方面,他们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暂时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且在全社会实行改革的困难阶段,全方位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且把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阶段的青少年作为主要渗透目标,培养青少年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诋毁和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尤其是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曾经犯过的历史错误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夸大,然后上升到抵制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层面,来实现其想要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目的。
3.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通过否定和诋毁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这段历史,来达到打击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我国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仅会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更是会阻碍中国的历史发展,破坏中国的强国之路。
学生进入高校后,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长时间系统性接触历史知识以外,其他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仅仅是高中时期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自己在一些软件或网站上浏览到的碎片式的历史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仅仅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充实的历史基础,因此,很容易在获取历史信息的过程中被一些所谓的有新意的文章或视频吸引,简单地认为这个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是正确的真实的,而并没有进行核对和验证,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而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解读历史为借口,可能会以分析历史事件的虚假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导致一些历史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深受其害,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进而影响其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新的历史时期,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多样,导致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某些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也不够高,长期接触一些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造成价值观的歪曲。
历史虚无主义属于唯心主义,通过在主流媒体上歪曲或诋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毁坏历史原本的模样,达到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人们信仰的最终目的。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历史,对它们的人民所追求的信仰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是培养人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对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过程中确立的执政党地位产生怀疑,对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产生怀疑,则会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的破坏。
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以网络为依托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变得更为多样化,传播途径变得更为宽泛,这就意味着学生受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国家监管部门加大对社会上流传信息的监管力度,防止各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社会上蔓延,对人们尤其是意识形态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群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因此,国家监管部门对各个网站、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再者,监管部门职员必须恪守职责,努力做到任何信息发布到社会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
社会应该充分利用当今网络时代的优势,加大正能量在网络上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多的传播积极向上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来自社会的正能量,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看待历史,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另外,社会理应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因为历史就是事实,历史不容篡改。
学校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学校要给予思想道德课堂足够的重视,在思修课上结合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另外,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教师理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教师形成良好的思想之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作为当代学生,应在求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多读史书,提高自己对伪造历史的辨别能力,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性。曾经历史上苏联对斯大林的否定导致对自身历史的否定,对发展社会主义的否定,最终导致被和平演变,苏联解体。这一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会产生无法挽救的破坏和冲击,使得人民尤其是作为民族未来的学生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态度,对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最终导致一个民族的衰败和解体。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郑景云.历史虚无主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挑战[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20-23.
[2]曲洪波,王一迪.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探索——以高校学生为研究视角[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1-4.
[3]叶焕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8-9,31.
[4]刘伟兵,龙柏林.青年群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与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7(1):27-32.
[5]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6]叶芳.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抗战记忆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6(12).
(责编:许淑贤)
G41
A
1008-8431(2017)04-0061-03
2017-04-20
雷志成(1977-),男,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