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亳州地域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华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是研究亳州地域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在对概念的考证中,得出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范畴的结论。亳州地域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有其独特的“精、气、神”,即老庄道家文化是其精髓,曹魏文化是其气质,养生文化是其神韵。亳州地域历史文化的“精、气、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文章结合亳州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从研究规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创新方法,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效性;构建体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系统性三个层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承载亳州地域历史文化的现实思路。
亳州;地域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文化概念的考证,大致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统一过程。“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通过人类全部的文化劳动产品体现出来;“化人”是用文化产品改造人们的行为系统和生活方式。二是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属性。文化的历时性是指文化扎根于历史的演变过程,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的共时性是指文化含蕴当今时代的精华,这种精华不仅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价值观等内容,而且还脱胎于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嬗变,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文化概念影响并改变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塑造人的精神和思想世界。
地域文化是文化的源流之一,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体现。有学者曾把地域文化界定为“区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人文精神”,“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关于地域文化的上述两种解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属性特征:地域性和历史性。地域文化首先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区域地理位置生成和彰显,然而因为不同地域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导致地域文化影响下特定人群的行为、信仰、习惯、风尚反映出“地方性”和“迥异性”。另外,地域文化还必须生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例如历史文化名城亳州衍生的“亳文化”,除了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外,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包括“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宗教文化、曹魏文化、医药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商贸文化、古井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不同风格的文化辐射亳州全域和周边区域,催生了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生存在这片区域的市民在地域历史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价值认知、审美情趣、群体人格和行为模式,合力推进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或者地域文化若要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体系支撑,这种体系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核心实质属于价值观范畴。
亳州,位于涡水之畔,地处中原腹地,史称“中州锁玥,南北要脊”,是一座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亳州历史具有的时序性,还是亳州地域位置的广延性,亳州地域历史文化都区别于一般的地域文化,这种区别尤其体现在自身的“精、气、神”上。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很多思想家的诸多政治主张、处世哲学、修身之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老庄宣扬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与儒学同道而行,引领社会。老庄道家思想包罗万象,体系宏大,笔者只是从“道”和“人”两个角度进行析解。第一,“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老庄的所有思想都是从“道”衍生出来的。“道”至少有两层涵义:其一,“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创造万物的过程。庄子继承了老子有关“道”的思想,同时对道与物的关系的探讨中引入了“气”的概念,庄子认为“气”有时也被称为“物”,气是形成万物的细微物质,道和气相互配合形成万物,气是万物形成的基本材料,道是万物形成的动力保障。其二,“道”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万物的变化是自然之“道”的运动结果,人类社会发展也要以“道”为遵循。第二,“人”是道家思想的焦点,老庄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全部旨归。其一,人性是诸子百家研究的起点,老庄道家思想也不例外。《道德经》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人性是质朴无华和无私的。《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如何才能保持人性的少私寡欲,关键是处虚守静,也就是在心灵上虚寂,精神上坚守虚静的世界,最终才能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道”。其二,自知之明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处世方式。《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些观点都表明人与人相处时,要有自知之明,诚实地检查自己,自觉地改正错误,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善的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三,虚怀若谷是老庄道家思想的理想人格。《道德经》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十一章:“天之道, 利而不害;人之道, 为而不争”。为而不争,无为既是有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生活才能无忧。
汉末魏晋时期,亳州再次呈现思想文化繁荣绚丽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曹操父子和建安文学为代表的曹魏文化,主要以诗词作品形式彰显出来。曹操父子酷爱文学,凭借着各自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造诣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建安风骨”就是历代论者的最高评价。他们的一些诗词作品既有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映照,也有文学的灵动、飘逸和洒脱。其一,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诗词方面,如曹操的《蒿里行》,其借助乐府旧题的形式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连年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同时也抒发了心怀天下,心怀黎民的政治情怀。曹植在《泰山梁甫行》、《门有万里客行》、《谏伐辽东表》等诗词中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抨击了战争导致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其后,还有亳州谯人、新乐府先驱者、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其写作的《悯农》(诗两首)更是千古传诵,“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鞭挞和对疾苦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凸显了人民至上的政治态度。其二,诗词文学本身的灵动风格方面,虽然曹操的诗歌不尚藻饰,体裁仍运用旧汉乐府,但却感情慷慨激昂,气韵雄浑有力,如《短歌行》,既有曹操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有诗歌一气呵成的淋漓酣畅。曹氏家族文才辈出,曹丕、曹植、曹睿等也才华卓异。如曹丕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著——《典论·论文》,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等;曹植善于五言诗,一生写出了五十多首五言诗, 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奠定了五言诗歌形式在诗坛的地位,同时曹植的散文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赞誉曹植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养生”一词最早是由道家首倡,道家重视养形和养神两种养生之道,但比较而言,更强调养神思想。养形是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事情,养神则是追求精神的自由,追求生命的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拥有平等、清静的心胸对待万物。《道德经》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庄子·刻意》:“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在宥》也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养生主张。道家的养生境界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主张静以养神,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总所周知,亳州自古以来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同时又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辉、禹、郡、亳四州)之一,“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是亳州的城市定位。亳州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产业链条延伸广布,附属产品种类众多。首先,亳州是华佗故里,华佗专志于医学之术,开辟药圃,种植药草,建造药池,设立医馆,一生行医民间,尤其是在外科方面,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首创了“麻沸散”,用于病人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实施外科手术。另外,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华佗创制了“五禽戏”,开创了我国体育医疗健身运动养生之先河。其次,亳州种植、经营中药材由来已久,经久不衰。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药。清代诗人刘开在《偕陈晚香、任砚香至东南观芍药》诗中吟诵“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反映了当时亳州广为种植芍药的真实场景。目前,亳州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万亩,约占全国的1/10,中药饮片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中药材年成交额约占全国的1/4,已形成完整的药业产业链体系。再次,亳州养生文化的衍生产品众多,如药酒、药膳、药茶、药浴等行业,最具名气的是数“酒文化”。自春秋起,亳州人就用古井甘泉酿酒,此后酿酒业相沿不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酝春酒”(又名“减酒”,“古井贡酒”之前身)贡奉汉献帝,被列为宫廷用酒进贡朝廷,至明代,亳州酿酒业已有相当规模,被正式列为贡酒。时至今日,古井贡酒享誉海内外,被誉为“酒中牡丹”,成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正是因为上述养生文化的神韵存在,亳州成就了“中国长寿之乡”的名片。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不能创造和改变,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必须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人的发展规律的研究。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辩证统一规律。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并作为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从存在形态看,上层建筑主要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政治上层建筑借助于政治、法律制度等硬设施发生作用,而思想上层建筑主要靠教育、引导等软手段发生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对思想上层建筑具有保障功能,思想上层建筑对政治上层建筑具有引领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不仅需要社会的政策制度提供保障,而且也能够为贯彻执行政策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人的价值观生成规律。人的价值观的生成,有其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虞崇胜、张建军认为“价值观的生成具有自然属性和时代属性的自生自发性特点,自然属性是指价值观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时代属性是指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循着价值定义和价值本质的探究,笔者对价值观生成的内在机制也有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首先,价值观是对价值客观的反映,价值观的变化只能到价值客观中去寻找,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于价值的发展变化引起的,这种解释契合了价值观的自然属性的说法。其次,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由此推导出,当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的现象,这种观点呼应了价值观的时代属性(或称社会属性)。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研究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发展变化的条件、要素和规律。
第三,人的思想与行为演变规律。思想是行动的向导,人的思想演变成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社会思想系统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个体思想意识外化为自觉行为实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研究依托于人的思想运行规律,让人们正确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培养稳定的情感认同,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意志,保障在行为上符合道德准则,真正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目的。
方法是人们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途径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对一个地区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融入日常生活,必须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方法。近年来,亳州市着力从方法创新入手,从日常细微处抓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第一,立足凝练地域精神夯实基础。2009年3月,亳州市文明办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亳州精神表述语,经过全市上下多方讨论,最终确定“厚德、务实、创新、奋进”为亳州精神。2012年3月,为了提高市民对亳州精神的认知程度,开展了“弘扬亳州精神,推进跨越赶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可以说,提炼、宣传、践行富有内涵的亳州精神,对于团结全市上下,共谋发展,内聚人心、外塑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注重舆论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广泛宣传,又要典型引路,所以要注重舆论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亳州市通过理论解读、宣传经验、丰富载体、组织宣讲等途径,既把核心价值观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又营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活场景。道德模范是社会文明的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对于推动全社会树立良好风气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16年10月,亳州市共入围“中国好人”112人,位居全省前列。为了促使道德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良好效果,亳州市多措并举,开展了“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我为价值观代言”、“核心价值观主题季”活动,推出了具有亳州本土特色的《四德歌》、《新24孝》公益电视片,围绕“24字”核心价值观和亳州精神等内容设置了一批公益广告,并通过印制公益广告灯笼、核心价值观春联,设置展板、专栏,打造道德长廊,组织道德讲堂,编制好人剧目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群众语言传播主流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
第三,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形象地指出“人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一定使自己出丑”。利益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又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可以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因此,维护群众利益,始终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1年,亳州市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集中代办服务。2007年,亳州市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由“群众跑腿”变为“干部跑腿”。2014年,亳州市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统筹搭建了“亳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由“干部跑腿”升级为“数据跑腿”,探索了一条政府治理模式的新路径,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亳州政务服务牵手“互联网+”打造网上办事大厅》的标题进行报道,充分肯定了亳州市政府转变治理模式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实践和探索。截至2017年2月,亳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累积办结事项66万余件,日均办理近1000件,群众反映良好,群众口碑俱佳。
体系是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层次鲜明、结构合理是体系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用“三个倡导”24个字的凝炼提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注重系统的体系构建。第一,从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种国家主导下,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运行体系,由于各自的主体地位不同、作用不同,需要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整体推进。作为国家,主要是针对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要在“顶层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提供政务服务中增强公务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作为社会,主要是针对企业和社会组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到组织管理中,主动担负起对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责任;作为公民个体,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公正意识、诚信意识等,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群众基础。
第二,从区域实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又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站在区域、城乡两个大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其一,亳州市深入推进国学经典“六进”活动,即国学经典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2013年5月,亳州市启动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2014年1月,亳州市正式把“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国学经典教育普及常态化。2014年9月,编印了《亳州市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丛书》57万册,作为地方教材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经典教育模式。2015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文指出,亳州市利用国学经典意涵与核心价值观的融通性,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开门纳智编纂教材,财政考核督促重落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尝试。同时,深入推进国学经典“六进”活动,也得到中宣部、教育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被安徽省委宣传部评为2014—2015年度全省宣传工作创新案例。其二,亳州市全面实施“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亳州”工程,尤其是以书香村居建设为统领,推进基层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变革。亳州市书香村居建设主要采取“四会四课”的方式,推进书香“六进”活动。“四会四课”是指组建宣传文化干部、镇村党员、在职教师、身边好人、法律工作者等专职宣讲人员坚持每月一讲,坚持开好集中宣讲进村居故事会、文艺演出会、学习交流会、先进典型推荐会等“四个会”;坚持上好国学经典课、道德模范课、法律法规课、中心工作或形势政策课等“四堂课”。书香“六进”是指家风家训进村居、影音播映进村居、书香文化墙进村居、经典文艺进村居、读书交流进村居、读书典型进村居。通过持续开展书香村居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提升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另外,为了引领乡贤文化发展,培育文明乡风,2017年,亳州市组织开展了新乡贤评选示范活动,评选出一批新乡贤,建设乡贤宣传栏和资料库,大力宣传乡贤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新乡贤爱国爱乡、崇德向善、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大有裨益。
[1]蔡红生.文化概念的考证与辨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4):77-83.
[2]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03-26(3).
[3]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J].天府新论,2004(5):143-145.
[4]李建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人民网,2006-3-14.
[5]张立弛,魏宏灿.亳文化略论[J].学术界,2011(2):103-113.
[6]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J].东南学术,2013(1):13-21.
[7]徐斌,陆树程.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J].江汉论坛,2015(5):54-59.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03.
(责编:刘海琴)
G122
A
1008-8431(2017)04-0056-05
2017-06-18
2015年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2015010);2016年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S201621)。
刘华景(1983-),男,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列主义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