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兰 刘海琴
(1.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探析收入水平及结构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姚 兰1刘海琴2
(1.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很多,而收入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从收入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就如何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消费需求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举措。占全国人口44%的农村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开发农村地区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虽然出现了不断提高的势头,但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消费规模上看,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总消费零售额的比重长期在低位徘徊,占不到全国比重的15%。从消费的增长速度看,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在2008年以后都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以前,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高于农村地区约2个百分点。2012年以后,农村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慢慢赶超城市约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报表显示,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285814亿元,乡村仅为46503亿元,尽管农村同比增长比城镇高0.5%,但绝对差额仍然巨大。
1.生存温饱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渐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6年的56.3%下降为2012年39.3%,食物消费方面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提升,并呈现多样化、营养化发展趋势。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2.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计算机上的拥有量增长迅速。2000年,农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计算机分别为28.6台、12.3台、1.3台、4.3台、48.7台和0.5台,而到了2012年这些家庭耐用品的农村每百户拥有分别增加到67.2台、67.3台、25.4台、台、197.8台、116.9台和21.4台。12年间,分别增加了2.35倍、5.47倍、19.54倍、46倍、2.4倍和42.8倍。
1.以务实性消费为主,对价格变化相对敏感。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消费信贷渠道不够畅通,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自身积累。受自有资金的限制,农村居民仍以务实性消费为主喜欢实用性的消费产品,对商品的价格变化较为敏感,服务性产品及奢侈品在农村市场需求还不够旺盛。
2.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消费心理保守稳健。受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之未来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保守。第一,受崇尚节俭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农民形成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消费传统。第二,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支配,农村居民普遍有“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由此形成了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消费习惯。第三,农村居民普遍有预防性储蓄倾向。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大体保持在40%左右,2016年时位居世界第三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家庭以土地收入为主,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都是手头留下必要的生活开支费用后,多余的钱都放在了银行储蓄,为养老看病做准备。
3.消费的季节性和集中性特征鲜明。首先是季节性。由于多数农村居民以地谋生,他们的收入与庄稼收获的季节同步,只有在农作物成熟收获上市交易后才能变现,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秋种之季,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秋冬两季是农村居民购买大宗消费品的黄金季节,尤其是临近两节。其次是集中性。在平时农民的生活普遍比较节俭,除了日常生活的维持性必要消费外,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家庭重大事宜上才会集中进行消费,把全年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在春节、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中消费,更有一些好面子的人,为了讲排场,不惜举债大操大办,形成了“日常节俭克制—重大节日过度消费—日常节俭克制”的恶性消费循环。此外,农村的大宗消费还突出体现在建造住房上,特别是在孩子结婚前,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都用在了为孩子建造婚房上。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对于居民的消费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分别从收入水平对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这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了样本期间为1978年到2014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选取的变量为该时段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由于消费习惯对于居民的消费状况存在着长期影响,我们将上一期的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引入模型用以表示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造成的影响,以1978年作为基年,采用每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对数据进行平减,得到我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和我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对两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的结论,通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所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对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到结果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两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是成立的。
通过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模型的论证,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农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应的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0.67个百分点。两者存在着共同增长的趋势,可以说,收入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人们对于不同消费产品的需求,有着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边际消费倾向也在发生着变化。研究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消费品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可以探究出该时段内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我们选取2002年和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八大类消费支出数据,利用拓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计算出各类消费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对比2002年和2012年这两个时点上各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其消费结构的影响及近几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在这里,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以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其他支出这八大类消费支出项目作为解释变量:
可得到以下结论:从边际消费倾向看,2002年八大类消费项目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高到低分别为:食品支出0.16、居住支出0.12、医疗保健支出0.06、文教娱乐支出0.06、衣着支出0.03、交通通信支出0.03、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0.03、其他支出0.02。总体上看,人们会将新增收入的51%用于消费。到2012年,八大类消费项目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高到低分别为:食品支出0.12、居住支出0.08、文教娱乐支出0.07、医疗保健支出0.04、衣着支出0.03、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0.03、交通通信支出0.02、其他支出0.01。人们每增加10元钱收入,将有4元用于消费。这比2002年的新增收入的51%用于消费的情况降低了11个百分点。这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结论一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将呈现下降态势。下面具体来看消费项目的情况:
一是食品支出一直占据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首位,具有最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从2002年到2012 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支出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到,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原来的16%下降为12%,这一下降幅度虽然不大,但也说明了人们对于食品之外的消费项目关注程度上升,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前提下,越来越重视其他方面的消费,这正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表现。
二是居住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但一直位居八大类消费项目边际消费倾向的第二位,对于住房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可能与现今全国各地房价持续攀升,人们对于住房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下降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中的很大比例都用来买房建房上,这与如今社会上的现实状况相吻合。
三是文教娱乐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6%提到的2012年的7%,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文教娱乐上开支的绝对数呈增长迅速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这一情况也与当前农村居民学习教育意识增强,供养子女上学的成本在加大,现代科技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有关。
四是医疗保健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6%下降的2014年的4%。这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意愿反而降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国家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医疗卫生支出负担的减轻,对于人们降低在其上的消费意愿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衣着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两个时期内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水平。从只有3%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人们在衣着的花费投入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很小,且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平稳状态。
六是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在两个时期内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消费倾向,甚至2012年的交通通信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2002年还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只有2%。家庭设备的费用支出具有较大数额,而交通通信的开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建设情况。但当下两类消费开支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实际状况表明这两类消费开支并没有起到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也不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农村居民家庭设备和交通通信的支出,已成为刺激农民消费的重要举措。
从根本上讲,人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他的消费能力。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且生活中不确定风险的增大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加大,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为了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必须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而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培植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入手。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鼓励有资本、有技术、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在农村开办工厂,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二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粮油、林果、蔬菜、肉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快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渗透和应用,利用线上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三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农业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四要着力创建生态田园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积极发展农村传统工艺品生产与精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消费,促使相关产业联动,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拓展,使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农业附加值,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五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生产、加工、营销等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比较窄,保障水平也较低。长期以来,住房、教育和卫生医疗支出一直占据着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较大比例,而这些消费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刚性需求,这势必造成农村居民对于未来的生活缺乏安全感。为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支出,人们更多的将收入中的很大部分用于储蓄,不敢轻易去消费,更不用说借贷消费了。这使我们看到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性。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要做到: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二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三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老有所养”的社会问题。四要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五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为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教育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
[1]宋焕如.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杨光,潘文斌.我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为例[J].经济论坛,2009(8)82-84.
[3]陈艳.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5):48-53.
[4]韩倩,王键.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5):64-70.
(责编:许淑贤)
D422.7
A
1008-8431(2017)04-0025-03
2017-05-10
姚兰(1994-),女,山西财经大学2016级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刘海琴(1967-),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