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华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关于党员干部严以修身的思考
燕 华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严以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严以修身要做到加强道德修养,严守道德底线;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本领,不断优化领导力。为此,党员干部要注重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仰;向先进模范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是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品格和做人标准,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其中首要的是严以修身,它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是党员干部从政之要。
修身,指修养身心。中国古代不同思想流派关于个人修为与治理国家的理念虽有所不同,但都特别强调个人修养,强调严以修身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语·学而》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思在个体修养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墨家注重实践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墨子·修身》是我国现存典籍中最早以修身命名的作品之一。“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良好的名声不可能轻易得到,美好的名誉不可能投机取巧树立。“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君子需要以身示范,带头修行,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法家《韩非子·大体》提出“不以欲累心,不以私累己。”不要让欲望和私利拖累自己的身心,要求个体做到“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在利益和欲望面前要保持清醒与冷静。
古人在思考严以修身对个体重要性的同时,也把它与家、国建设相连。儒家在《礼记·大学》中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认为只有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不断检查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君子,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较好地服务于国家。荀悦在《申鉴·政体》中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会用禁令的人,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用禁令管理别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不善于用禁令的人,先是要求别人按禁令去做,然后才要求自己。他的话是对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的继承。武则天认为:“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不加强个人修养的人品德不会好,品德不好的人很少能管理好家庭,更别说治理好天下了。这些话都反映了严以修身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严格要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个人的一项基本要求。毛主席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允许违反这个原则”。党员干部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修养呢?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有6方面。他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党性和党性修养,提出了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目标、方式和途径。要求广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要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水平,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邓小平同志在谈及配备领导班子时,指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他还告诫全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也有很多论述,指出:“各级领导同志更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事情群众能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做。比如,夜总会、高级舞厅等高消费娱乐场所,我看我们领导干部还是不要去,要有这个自觉性。”他还提出新时期党员干部应努力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品好”的干部。对新时期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修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品行端正,情趣健康的人才能为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为社会道德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关乎党的命运,而且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邓小平同志曾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将来要出问题就出在共产党身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些党员干部深受其影响。现在某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漠视群众利益、独断专行,存在“四种主义”倾向。这些都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不加以惩治,势必会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党的领导。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党中央提出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其中首要的是严以修身,它是“三严三实”的首条,是前提,是基础,是对党员干部由内而外的约束和要求。党员干部只有成为一个品行端正、大公无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官员。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德行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脊梁,也是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前提和基础。党员干部如果在生活中不注重小节,漠视社会公德,这种道德素质败坏的人很难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对党员干部而言,人性的善和党性的美应该高度融合。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党员干部要敢于向自己“亮剑”,修剪自身的贪欲、惰性与闲散。首先,党员干部要经常与自己的陋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经常检查自己的身心言行,把握生活小节,遵守道德准则,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其次,党员干部要以平和心态对待名利,修身正己,立德立功,才能修好做人的道德。再次,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事情,想办法,找出路,而不是推卸责任,做“不作为”的干部。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员的重要性做了生动表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思想建设永远在路上。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严以修身,而在党员干部修身的众多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这是一名党员能够成为合格党员的首要条件。
当今中国社会总体和谐,但还存在很多矛盾。如,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不正常的利益博弈凸起,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因素。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中担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谋划能力,树立全局谋划、超前谋划的观念,不断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决策能力,努力做到正确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改善做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最后,要提高党员干部抓工作落实的能力。落实能力不仅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还体现了部门的执行能力,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工作计划、工作部署无论做得如何精细到位,在落实中如果不到位,不抓出实效,也不能产生预期效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了马克思主义,认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有可能信仰共产主义,才有可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现在有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相当一部分人最需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问题,最欠缺的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一些党员干部忽视、轻视甚至蔑视理论学习,只想做具体事务,这就很容易使思想庸俗,结果有可能导致思想变质。所以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从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提高党员干部对党的认同、拥护和信赖。为此,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党的奋斗历程,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理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如,自学、参加组织安排的培训、参加座谈会、交流会等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涌现出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模范,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等,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不懈奋斗,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给党和国家、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在工作与生活中自觉对照,查找自身不足,改正不当,进而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不断完善自我。
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他们的典型事迹;也可以到他们工作过的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从中感悟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还可以向当地群众了解模范人物的事迹,知道群众认为的好干部是怎样做的,对照自己的所思所为,加以改进。
生活情趣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内在情感和心理需要的表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构成了生活情趣。党员干部的生活情趣因其所处的位置,以及手中掌握的公权力而备受关注,它体现了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乎自身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上行下效”的作用。因此,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这不仅能减少工作带来的压力,也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激发工作活力,还能给社会公众带来良好地示范作用。反之,如果党员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奢靡享受等等,就有可能被人利用,上当受骗,陷入别有用心者设计的圈套,甚至走向腐化堕落,最终信仰迷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有健康的爱好,切不能追求奢靡、腐朽、落后的东西。二是交友要谨慎。很多党员干部是被“朋友”拉下水的。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党员干部要把关系定位在始于工作,终于工作,决不能称兄道弟,最后成为他们的俘虏。三是党员干部的兴趣要少而精。每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是有限的。党员干部的工作任务比较重,自由时间较少。因此,党员干部的兴趣不宜过多,切不可因为兴趣、兴致而贻误工作,甚至玩物丧志。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04.
[4]王友明.关于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EB/OL].2015.09.08.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908/c398960-27557251.html
(责编:李 园)
D26
A
1008-8431(2017)04-0003-03
2017-03-19
燕华(1982-),女,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