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汉书·地理志》所载晋风俗区及其风俗成因
——以今山西版图为界
王志芳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汉书·地理志》;晋;风俗区
据《史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叔虞受封唐(今翼城县),传 位其子燮父,改名晋。春秋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归入其版图。秦王朝建立,在三晋(现属山西区域)设5郡:即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雁门郡及代郡(部分)。到汉武帝时,归属入全国13州刺史部的并州部,分监9郡:太原、上党、代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东汉时,分属7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定襄郡、代郡、西河郡、河东郡、常山国(1县)。
《汉书·地理志》载: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明确提出影响风俗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晋及三晋的政权更迭及疆土变更,造就了今陕西境内相对独立的风俗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如下:
(赵)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
(赵)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于天文别属燕。
(魏)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故参为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风·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由上可知,今山西境内的具体分为三个亚风俗区,如下:
这一地区在今大同、朔州、忻州,属晋北地区。“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据《汉书·地理志》叙述,其原因有二:
本戎狄地。戎狄之自然、人文地理对这一区域风俗影响深远。戎狄(北方、西北各民族)之地多处于山区高原地带,到商代时,有的已经到达今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区。战国时,赵西北、北面和东北分别与号称三胡相邻。由此,戎狄活动与山西北部时间之久,晋与戎狄时战时合,不断交融,到赵武灵王时推行“胡服骑射”,游牧文化大力推广,这一地区的民众学骑射,学会畜养马、牛、羊等,同时游牧民族尚武、强悍、少礼、质朴等风气也被此地区民众所承袭。
有赵、齐、卫、楚之徒。赵乃晋之侯国,卫在晋之东南,齐晋发生过齐晋鞍之战,晋楚发生城濮之战,几地都与晋在此区域关系较密切,其风俗必然会影响此地。这几国与晋关系在这一区域较密切,故其风俗也影响到这一区域。齐,为东夷族故墟姜尚之封地,姜尚封地初,改其俗,简其礼。管仲在齐国改革时“俗之所欲,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齐不断简化风俗,到西汉时,其俗宽缓阔达,怯於众斗,勇於持刺(《史记·货殖列传》)由此可看,齐地随着礼俗的简化,人民日益粗暴。卫国,属康叔之国,据《尚书·康皓》记载: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殷余民”其亡国之风存。楚,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楚君熊渠也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因之号溢”。“蛮夷”之地,礼俗必缺。由上观之,晋周围都是少礼、粗蛮之国,少礼、尚武习气早已有之。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此地民风必渐同。
这一区域大多位于今太原、晋中地区。属于晋后来所拓展疆土,三家分晋,属赵国。此地,民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据《汉书·地理志》其原为:多晋公族子孙。即受晋公族子孙风气之影响。
晋公族之奢靡。自文公、悼公后,晋公室逐渐衰亡,晋平公时,其荒淫奢靡至极。他在位时曾下令大兴土木,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和离宫。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晋平公放弃传统的乐音,而喜好“新声”,并乐师给其制造一口大钟进行奏乐。师旷称之为“靡靡之音”,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低下,晋公尚且如此奢侈浪费、爱摆阔气,其子孙可见一斑。
晋公族内、外斗争。内部晋封公国源于谋杀桓庄之族;晋献公时“骊姬之乱”;晋文公时,周襄王弟弟带叛乱等一系列的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权夺利等内乱不断。政治斗争的结果导致人们相互间的不信任,相互猜忌等陋习。外部四面受敌,东有齐,西有秦,北有戎狄,南有楚,这样的形势,民众必习武以防御内忧外患。
晋公族对商业的促进。此地四面临敌,说明四通八达,随着晋国的不断发展,到晋文公时社会稳定,国家富足,农牧业和手工业迅猛发展,商品交换需求开始增长,加之国力昌盛,王室成员对奇珍异宝的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贾之趋利轻礼,其中不免相互欺诈以谋取利益之风。
河东在包括今临汾、运城,属晋南地区。其风俗“君子深思,小人俭陋”。诗经《唐风·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些都是当时人民这一品性的写照。这一风气与其所处的晋南之地理是密不可分的。《汉书·地理志》所体现其二因:
“土地平易,盐、铁之绕”归因于自然地理环境。晋南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其一,晋南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黄土土质结构较好,矿物成分丰富,且不易风化,形成了肥沃的土地;其二,晋南处于山西南部,纬度较低,且有临汾、运城两大盆地,气候比较温暖。其三,晋南水源充足,处于黄河中游和下游交汇处,还有黄河支流汾河、沁河流经此处,其水量充沛。其四,晋南盐铁资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此地私营商贾多大经营盐、生产工具等多,且晒盐、冶铁技术发达。可见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人民富足,较有德行。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史记·货殖列传)。
“唐尧所居,叔虞封唐”归因于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从远古说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古老的传说发生在这一带;尧舜禹都在这一带生活过;周成王时,叔虞封唐,命“启以夏政”唐在河、汾之东,方圆百里。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据《史记》载:帝尧者,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舜禹,尚矣!可见此地,有彰明德行的先祖,且“君上”命民承袭之,在这样美德的化育下,此地民众才有《唐风·蟋蟀》《山枢》《葛生》之篇记载:“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样的深远忧思。故吴札听到此处的歌声与晋平公靡靡之音,形成鲜明对比,才慨叹道“思深哉!”有陶唐尧之遗民的美德。可见晋南之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上观之,三晋大地受局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区,晋北民风粗犷,素有武将,年近七旬不动一刀一枪吓退20万突厥大军的薛仁贵以及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晋中民风精明,明清时晋商业务通到日本、四至阿拉伯,北起俄罗斯,南至新家坡,闻名世界;晋南民风儒雅,尽出文人,有集绘画、诗歌、音乐于一身的柳宗元,出过59位宰相的闻喜县裴柏村。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山西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山西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司马迁.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4]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元庆著.三晋古文化源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6]侯铁虎.山西地理环境特点与山西人的人格特征[M].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7]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 ——三晋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丰碑[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8]鲁顺民.山西人曾经如此辉煌[J].中国国家地理,2002.
[9]冯蕙芷.奇迹:一个出过59位宰相的家族[J].中国国家地理,2002(6).
K8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