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下的丝路古代行政管理理念

2017-01-24 13:32马小玲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回鹘丝路变迁

马小玲

(新疆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文化变迁下的丝路古代行政管理理念

马小玲

(新疆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丝路古代政权行政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民主协商,君权神援,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知人善用等也随之形成,并与中央王朝基本保持一致,虽然这些行政管理理念在汉文记载中几乎是只言片语,但在众多丝路古代民族文献中却大量系统地存在着,研究这些理念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及提高对当代民族地区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化变迁 文献释读 行政管理 理念

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中实现的。不过,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变迁的情形并不完全一样,也不是按照一种方式转变的。纵观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化的变迁,可以发现,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是文化的移植、传播或借用,文化变迁动力更多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民族迁徙、接触、融合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是通过自身的文化积累实现的。在民族迁徙、经济交流、政治交往、军事征战、文化传播等外部因素中,地方政权统治者的行政管理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往往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和优势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部族的文化发展和变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变迁也是其行政管理理念的部分体现。

由于丝绸之路地处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语系的交汇地,也是印欧人种和蒙古人种的融合地,更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摩尼教、祆教、萨满教的汇聚地,因此中原儒家思想、希腊朴素唯物思想、阿拉伯世俗思想都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以文化的变迁为着眼点,以文献记载为基础,可以明显看出这些行政管理中的哲学思想的烙印。由于这些行政理念能够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因此在促进文化的发展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这些哲学思想正是制度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在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行政管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何谓文化,邢福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简而言之,文化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行政管理;文化的演变,亦有行政管理的影子。这些行政管理措施,是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反映,更是一定的制度文化的写照。尽管有关丝路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汉文记载几乎没有,但是在其民族古代文献中却有所保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释读不难发现,丝路古代行政管理理念基本与中原中央王朝一致。这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使然,也是中央王朝长期管辖使然,更是中原民族和丝路古代民族和谐相处使然。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际就是中原重民思想的延续,更是儒家君轻民贵思想的发展。《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就载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周书》中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中也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表明早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始终高度关注民众作用。儒家一向倡仁学,主张施仁政。孔子主张,统治者必须“爱人”,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即必须做到宽民、惠民(富民)和教民。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喀喇汗王朝早期,其统治者是样磨人和西迁至此的回鹘人的一支巴尔楚克部。来自喀什巴楚的样磨人和来自漠北草原的巴尔楚克部原先信仰摩尼教和佛教,进入七河流域后接触到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萨吐克·布格拉汗率众皈依伊斯兰教,接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后,巴拉萨衮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向其进言道(见该氏所著《福乐智慧》第六页第13行):

人民对君王有义务承担,君王也对人民有义务承担;

人民应该维护君王,君王也应该保护人民的安康。

以上诗句仅仅表示君王和人民之间的相互责任,这是彼此身份平等的一种表现。而在逐步摈弃萨满教,转依佛教的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中,普通百姓的地位甚至高于君主。米奴辛斯克博物馆所藏碑铭即载:

我自己的地方、我幸运的地方、为您、我自己的汗国、如同太阳和月亮般的täzil可汗,在那里我获得了男子汉英勇的名声。我的一百名英勇的身边人为了我的您,我的一千名英勇的百姓为了我的您,努力了。我的百姓,好的可汗。

即使是来自欧洲大陆的塞人(即斯基泰人),在进入塔里木盆地建立和田王国之后,也放弃了其固有的宗教传统,皈依佛教。他们也极力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命,重视人民的作用。和田塞文纸质文书第30号载:

至于卢娜·特阿比·伊萨德格的来自khyesvad的信函本晓已到,曰胡人已进攻了khyesvad,至于多少天和哪一天他们进攻的确实不知。当你听到此令时,带着全部的人畜进入坎城。然后照样向每个村庄传送此令:能够带走大牲畜的人,不许空着手进城;不能带走牲畜的人,就互相帮助,随身带着粮食。

二、民主协商

民主协商的管理理念,是古希腊的军事民主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共产主义制度曾经长期存在的深刻反映。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由于军队主要由平民组成,因此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采取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只是部落的贵族分得多,属民分得少。由于部落贵族拥有较多的财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自然成为属民利益的代表。这些贵族构成“国人”阶层,组成议事机构来决定汗位的继承、对外战争、经贸往来等。《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载:春,回鹘忠贞可汗为其弟所杀而篡立,国人杀篡者,立忠贞之子为可汗。《明史·列传》卷三二九载:亲属无可继,命国人议当袭者。此处国人讨论的是天顺四年(1457年)哈密王地普列革的继承人。由此可见,这种军事民主制在丝路亦非常盛行。

这种民主协商的政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丝路各地方政权,特别是在文化的更替中,更是如此。回鹘文《新发现的牟羽可汗入教记残本》就记述了为改宗摩尼教,回鹘汗国牟羽可汗曾和信徒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如:天王与选民讨论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天王斋戒,受到极大的痛苦,他的心灵才有所动。这样的继续着他的心灵如有所失,忐忑不安。后来,牟羽天王召集了一个大会,他跪在选民之前,乞求宽宥了他的罪恶。

即便是在改宗摩尼教之后,为了能让习惯上信仰萨满教的权臣们适应新的宗教,高昌回鹘王也需要同其进行协商。回鹘文《摩尼教忏悔词》中就记载:

授予我们伟大的国王亦都护,愿他在道场中坐在用金子做成的,其上饰有宝石的宝座上,并且祝他幸福、永远快乐。来吧,四大明尊,以及全世界所有的智慧的诸佛。……由于我们的国王亦都护像太阳落山一样长眠了,致使我们所有的人,这些贫穷而卑微的民众感到伤心和难过。正如在太阳的那个位置上又出现了光芒四射的明月一样,吾王亦都护登上了阿芙拉芙奇的宝座。登极即位之事业已确定。由于于答哈天界的赐福,和先辈的智慧的君王们的赐福,以及这个神圣的王位的赐福,这些福份但愿都能降临到我们崇高的君王亦都护身上。但愿得到那七位和十二位有权势和有力量的人物的支持。愿这一支持降临到我们可亲的、令人盼望的、高尚的、明智的、勇敢的、有德行的、伟大的、有权势的君王身上。

三、君权神授

悠悠苍天瞬息万变,既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也能给人们带来不测和灾难。因此,丝路古代部族开始相信苍天有灵,而且是至高无上的灵,从而对它产生敬畏、感激、依赖的崇拜心情。丝路地方政权的君王熟谙部族的原始天体崇拜,所以往往以“天子”或“太阳”、“月亮”来自居,意在强调自己是代表天神在行使权力。这一模式实质就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君权神授,即君主的权力来源于神。在奴隶社会的周王朝时,就称武王是“受命于天”,自称“周天子”,一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年)也用理论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并进而论证“君权神授”。

为了力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管理策略的合理性,丝路地方政权的汗王也利用君权神授,对文化发展进行有效的引领。在帕提亚文(或曰中古波斯文)《摩尼赞美诗》题记中就有:

此诗是转献给阿依·撑梨·阙·布迷失·阿力普·毗伽·回鹘可汗(Ai tängridä chut bulmïs alp bilgä Uiġur changān)。

这一专名是指回鹘汗国的保义可汗,他于9世纪初再次击败崇信萨满教的可汗,重新改宗摩尼教。高昌摩尼教众为纪念本教的中兴,进而将该赞美诗献给保义可汗。其中的Ai即月亮,tängri即天,意为“在日月之上”。这里的“日月之上”,不仅代表日月天神,更代表摩尼教的宇宙观。摩尼教认为:太阳和月亮是用从诸魔那里夺还的光明分子中最纯净者造成。

印欧文化的一个代表地区——楼兰,其出土的铸币、信件、世俗文书等,均有西北印度的烙印。贾一雄认为,其统治者是贵霜王朝的欧洲移民后裔。这些统治者也以君权神授的方式来传播印欧文化和佛教文化。佉卢文信函288号载:

大人、人神爱慕、人神崇敬、菩萨化身之大州长索闍(du)伽足下。

在高昌地区极力推广突厥文化的回鹘人中,甚至在13世纪将元朝统治者比作佛教中的菩萨、法王、转法伦王、宇宙的统治者等。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题跋中就有:

通过积攒功德而形成的神圣之力和他们的部落群体,让合罕皇帝(帖木儿汗),即宇宙的统治者来保护和守卫十姓回鹘帝国,保护居住在帝国内外的人民免受痛苦的困扰。

四、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最早源于《易经》,是指同时代一起进步,即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孔子说:日新之谓盛德。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做到天天创新,那就是最高的道德。这种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在东西方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反之则遭到失败。如东汉政治家王莽试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管理体制,结果却遭到大贵族大地主的强烈反对,直至被绿林军所杀。

在文化变迁中,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往往从社稷的发展出发,对原有文化进行调适,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现实社会的需求。以回鹘人改宗摩尼教为例,《九姓回鹘可汗碑》里记载:

今悔前非,愿事正教。奉旨宣示,此法微妙,难可受持。再三恳恻: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误真,不可复事。特望……曰,既有志诚,任即持赉,应有刻画魔形,悉令焚煮,祈神拜鬼,并摈弃而受明教。

回鹘改宗摩尼,主要出于:原始的萨满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摩尼教的传播者九姓胡能够帮助其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引进更为先进的文化,毕竟九姓胡在天文、地理、语言、文化、商贸、物质生产等方面都较为领先。

此外,为了进一步吸收九姓胡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回鹘人还以九姓胡的粟特文为基础,并借助九姓胡知识分子,创制了回鹘文。

五、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法。《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灭邻国者乎?古今中外,但凡执政者,必然要因地制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比如满清入关执政之后,不顾汉语文的强势地位,硬性要求用满文书写有关奏折、谕旨等。结果到乾隆中期,满语满文已接近被汉语汉文所取代,连满族官员不会讲满语、不识满文的情况都很普遍。

840年,从漠北地区迁至高昌的回鹘,同样面临着文化的变迁。要么是将漠北草原文化移植过来,要么是继承高昌绿洲文化或与其相融合。基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念,西迁回鹘很快接受了当地发达的政治和文化,逐渐舍弃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城市和农业生活。特别是在吸收当地车师、焉耆、龟兹和汉文化后,创造了光辉的回鹘文化。其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即绿洲生活和游牧生活并存、三夷教和儒释道并列、印欧部族和漠北部族杂处、东西生活方式交融、多种语言和多种艺术并行。宋朝人王延德在《使高昌记》记述当时的状况:

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乐多琵琶、箜篌,出貂鼠、白毛绣文花蕊布。俗好骑射。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用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灶、冬至亦然。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乐于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禳灾。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谨。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

即使在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时期,由于七河流域和喀什地区长期使用回鹘文,所以喀喇汗王朝仍然允许居民使用回鹘语。《突厥语大辞典》载:

在突厥语中,乌古斯语以简洁,突骑施语以准确见长。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亚马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直至回鹘诸城的辽阔土地居民的语言也是如此。其中哈卡尼亚都城居民的语言准确而优美。巴拉莎衮的居民操粟特语和突厥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莎车及其附近出土了一批回鹘文契约文书,其成书年代约公元1077-1090年,这说明喀喇汗王朝法律允许不懂阿拉伯文的臣民继续使用回鹘文。

六、知人善用

人才可以视为是治理国家或地区发展事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这在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就早有重视。战国时期的墨子曾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强调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出以公心,要求用人应该“举公义,避私怨。”要会鉴别贤人,善用贤人。可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正体现了当政者在用人时对人才的信任以及识别人才的眼光。

在文化变迁中,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文化发展的引领者,更被统治者所发掘和重用。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龟兹有一位游学印度20多年的高僧,名叫木叉鞠多。木叉曾涉猎诸经,尤其精通声明学。龟兹王及百姓都非常尊重他,号称他为“独步”。东汉时鸠摩罗炎离开天竺,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其名,派人前来迎接,请为国师。

在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中载:

又幸福、伟大的中国国中精通三藏经的慧立大师受命用汉语制成,名叫彦宗的经师笺之。又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重新从汉语译为突厥语的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的慈恩传史书第七卷完。

从胜光法师的称号来看,他被高昌回鹘汗国封为都统。都统一职,可能是一种僧官,专职佛教事务的管理工作。

北庭回鹘佛经翻译家必兰纳失里奉令翻译了《楞严经》、《大涅槃经》等,在《般若波罗蜜多赞》有:

为了对博大精深的波罗蜜多表示尊敬,我,必兰纳失里,把龙树大师用圣语撰写的被称为《无分别》的颂歌改写成诗歌。这些讲授了真正神圣学说的诗行,是我们的主人以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在衰落时期口授、创作的,我认真地将其记录了下来。

阿斯格都统传播伊斯兰文化的玉素甫·哈吉·哈吉甫也因为创作《福乐智慧》而获重用:

他出生在胡思幹耳朵,家庭是名门世家。为了完成此书的写作,他曾离开自己的故乡。他在喀什噶尔,终于写完了自己的著作。他把此书在国君面前朗诵,得到桃花石哈拉布格拉汗的赞扬。布格拉汗对他十分尊重,以优厚的赏赐酬劳他的聪明。赐给他哈斯哈吉甫的称号,封他为自己的近侍臣。他因为自己的诗作受到尊敬,为此人们称他为优素福·哈斯哈吉甫。

[1]朱力安·史徒华,著.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4.

[2]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

[3]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71.

注:本文所指丝路主要为东段,即古代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地方政权。

[责任编辑:周莅华]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4.015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7)04-0057-04

2017-09-28

马小玲(1973~),新疆昌吉人,汉族,新疆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域文明发展研究基地”一般项目——1-10世纪丝绸之路非汉文文献题录(010414B02)、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民族文献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基于伊斯兰文献的宗教极端意识形态研究(010515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回鹘丝路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丝路梦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丝路
《福乐智慧》回鹘文维也纳抄本的文字特点浅析
丝路谣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