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茜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刍议宣德时期陶瓷上的水纹装饰
姜雅茜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古代先人的精神寄托,水纹作为陶瓷器物中的一类装饰纹样,在许多器物上与龙、兽一同出现,以表达吉祥的寓意。列举陶瓷发展中不同时期的水纹装饰器物,对纹样进行梳理工作,试图深入分析宣德款青花瓷器中的波涛纹代表器物,探讨在宣德时期由于朱瞻基皇帝对于艺术的喜爱和推动,使得宣德时期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历史背景、政治决策,都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影响。通过这篇论文对水纹这一类装饰纹样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分析宣德时期陶瓷器物上的水纹装饰、图形的构成、材料的使用、绘制的方式。
水纹;宣德款;陶瓷
(一)水的特性
水是地球生态得以循环的重要保证。很久以前水就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自古东方与西方的思想中水是物质世界的重要元素,中国古代五行元素里面就有一个是水;水也是古代西方理念四元素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水曰润下”选自《尚书·洪范》,“润”,便是滋润的意思;“下”便是向下走的意思。润下,便有了水是拥有滋润的特性,和向下走的物理特性。
(二)水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水关系着世界万物的存在、生长,所以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便自然有了对水的崇拜,由此便有了水生万物的思想。
春秋时的管子就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
老子被水生万物的观念影响,“渊兮似万物之宗”之中的“道”与水有着同性的品质,因此从领悟水的品性中领悟出了“道”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水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共同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水有着连绵不断、汹涌澎湃、一望无际等多种特点。在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的思想中,水有着“福山寿海”“一统山河”“江山永固”“延绵不断”“万世升平”的吉兆含义。
陶瓷器上的水纹装饰,有不同的几种表现形态,一种是水流动形态的,被称之水波纹、波浪纹或者波状纹;一种是漩涡形态的形态,被我们称为漩涡纹或者涡纹;海水的波涛形态,我们称为海水纹或海涛纹。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古陶瓷上绘制出了水波纹,早期河姆渡文化中同样出现了自然观察中理解的水波纹,中晚期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器上先民的装饰方式更加进步,出现了彩绘方式。在刻划水波纹时,凭借对水的观察、理解和印象,随性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在装饰上,线条优美并且流畅,构图形态丰富,极具有生机和艺术感染力。
商州时期陶器上、战国秦汉的彩陶和原始青瓷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水波纹。东汉至西晋,在许多青瓷上,水波纹经常出现成为装饰图样。青瓷器上几乎不见水波纹是在东晋南北朝,也许是宗教信仰的影响,弦纹和佛教的莲瓣纹取代了水波纹。先民们因活动范围、生活习惯和视野的因素,水波纹在古陶瓷器上形态,所描绘的是与先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江、河、湖泊之水,后来的海水纹在气势上更胜一筹。隋代以后,水波纹再次出现。
先民们对外界的了解逐步深入,活动范围逐步广阔,便有了更为繁荣的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的开展,使得宋人的视野中出现了汹涌澎湃的海涛,因此工匠表现在瓷器上,宋代吉州窑瓷器白地褐彩海水纹出现了、海水婴戏纹出现在景德镇影青瓷中、海水游鱼纹出现在定窑瓷器上、落花海水纹出现在耀州窑瓷器上,采用模印、刻划、彩绘等方法表现的海水,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给人极强震撼。元明清时期,在瓷器上经常描绘海水纹,白龙、青龙、青华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映衬下,显得气势磅礴,表现的是盛世的繁盛、帝王的威严。
(一)表现形态比较
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漩涡纹陶罐上的水纹,是概括的,是先民的观察体现出的形态,与之相比宣德青花上的水纹是更加具体的,由于生产力、观察视野、理解能力的提高,以海涛纹为主的宣德瓷器,则更加富有生机。
(二)装饰技法比较
北宋时期以水纹为装饰的器物,采用的技法是划刻,划弧形篦纹,作水波纹,宣德时期则均以青花颜料进行画瓷,以展现海涛纹的形态。
(三)构图比较
南宋吉州窑与元代吉州窑也出现了海水纹,并且画面构图饱满丰富,海水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与之相比宣德瓷器上的海水的装饰作用十分多样,有以海水为主的大面积表现,也有器物口沿处装饰一圈海水纹,同样还有以海兽、跃龙为主的器物,海水纹作为烘托作用的主要装饰,经常出现在器物上。
明朝随着国家的实力提升,海上的实力也随着国家的实力增强,便有了郑和下西洋的举措,为宣扬明朝国威,便主动增加了许多去海外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二十多年间,郑和曾得到命令七次航海,期间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偏远的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随着对外的了解与交流,通过对外界的学习,明朝水师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此使得明朝水师在世界上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所以我认为在明朝大量出现海水纹也许与此有关,汹涌的波涛和矫健的海兽青龙,正是海上实力的再次彰显,表达帝王一统山河、江山永固的愿望,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明高濂《遵生八笺》一书评论明代瓷器时说:“余意,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德朝之后,青花的影响一直不断,明代自嘉靖朝开始便有了仿制宣德青花瓷器的风气,之后的每个朝代也都有跟着效仿的行为。继而多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使得文物被大量掠夺,至此宣德青花便被带到了国外。
宣德青花之所以长久以来被人喜爱和偏好,一改元青花那种繁密雄健的格调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呈现了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宣德青花的颜色更加有内涵,值得品味,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线条有意味地晕开,与中国画在宣纸上作画相似,有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妙造自然、别有风趣。图案的整体安排以及用笔的方法都取法于中国画中,笔墨意味浓重、气韵生动,充分表现出我们古人对绘画情有独钟,以及在陶瓷器物上展现中国画的趣致。宣德青花在陶瓷中的特别,一方面与苏麻离青料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种色料有很强的晕染性,能够表达出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宣德皇帝的艺术修养,他在书画方面的才艺可与宋徽宗相媲美,也因为这样使得明初的宫廷艺术得到繁荣,同样也成就了宣德青花在陶瓷中的成功。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道:“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争胜。”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间,使“宣德画院”得以成立,将大量的名家招揽至皇宫供职,以此来提升全国的艺术氛围。将元人的特点避开,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时期的艺术追求与特点。这样的导向指导了明初宫廷艺术的追求,令宣德青花顺其自然地得到了指引,有了更为明确的追求。仅以宣德青花海水龙纹作为例子,海水势头汹涌澎湃,姿态英勇矫健,在历代海水龙纹中实属珍贵。
清朱琰《陶说》论及宣德青花亦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青花作为一种近似于中国画的陶瓷材料,在陶工的手中也创造出了奇迹,宣德款青花瓷器出自官窑,皇帝精艺与艺术,自然陶瓷的绘画也受到了影响,所以在安排构图、绘画技巧上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中国画,在技艺上追求文人画的艺术高度,将内心中的精神幻化为陶瓷上的精美纹饰。
宣德时期,在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中,选择原料、制造器物到绘制青花、题款无一不精,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因为玄宗纪皇后王氏对艺术品非常喜爱,因此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花瓷器,据清代《南窑笔记》记述:青窑虽出于永乐,而宣德为胜,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一体,青花釉渗青铁皮绿者,盘足内涩胎无釉。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称宣德青花最贵。宣德青花之所以备受推崇,无疑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苏麻离青料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宣德时期,总的趋势是改变元代瓷器造型的重和粗,更多的往往是轻的、高雅的、精致的。从传世品来看,制作得精巧别致。近年来在景德镇御窑厂发现的大件宣德瓷器品种多样,有大盘、大罐、大缸、扁瓶等,但像这样大的青花炉还没有见到。从这些大器上看,宣德瓷器普遍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即使器型很大,也没有钝重笨拙之感,表明宣德时期青花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1).
[2]吴晗.朱元璋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J527
A
姜雅茜(1992-),女,汉,山东,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