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浅谈《北爱和平协议》签订的积极意义
张霖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998年4月10日,英国工党政府与爱尔兰政府以及北爱尔兰的8个政党共同签署的《北爱和平协议》,为北爱尔兰的和平发展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该协议的签订,维护了英国领土完整,提高了工党政府的威望,推进了中央政府权力下放;同时随着北爱自治的实现,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并且为和平解决世界范围内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独立运动问题提供了参考蓝本。
英国工党;北爱自治;和平协议
北爱尔兰民族问题是伴随英国从12世纪以来的殖民扩张开始出现的,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800多年。1801年颁布的《爱尔兰合并法案》,组成了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彻底丧失了主权与领土的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通过战争的方式争取民族独立,但是英爱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爱尔兰岛南部26郡成立了“爱尔兰自由邦”,1937年颁布宪法宣布自己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并于1949年脱离英联邦建立爱尔兰共和国。而爱尔兰岛北部阿尔斯特省的6郡在战后却依旧隶属英国,由此爱尔兰岛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49年,英国政府与议会在承认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的同时却颁布《爱尔兰法令》,再一次强调北爱尔兰是英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爱矛盾也由“爱尔兰问题”变为“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北爱问题解决的艰难性。北爱尔兰境内有160万人口,其中40%为信奉天主教徒的原著居民,60%为信奉新教的不列颠殖民者。在北爱尔兰归属的问题上,前者主张脱离英国统治与爱尔兰南部合并,后者主张北爱尔兰作为英国殖民时期得到的海外领土应当留在英国。长期以来作为征服者且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新教徒对人口占少数的天主教徒存在着歧视与排斥。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力量,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有着两方面的作用,其中一个作用体现在:原有的土著居民与殖民者,以其各自宗教信仰的相异性以及群体精神世界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必要性与利益性,使得因为偏见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从社会层面看,天主教徒长期作为北爱尔兰的“二等公民”,在选举、教育、就业方方面面受到限制,“在北爱尔兰的历次选举中,新教徒都赢得多数席位。为维护自身利益,新教徒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奉行歧视天主教的政策,使得天主教徒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
长期的宗教民族矛盾与歧视政策让北爱尔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英国政府的心腹大患,丘吉尔曾说过:“欧洲的版图已经完全改变,然而,当暴雨平息,洪水退去,我们看到,弗马纳郡和蒂龙郡的阴郁塔尖再次浮出水面。他们原封不动,是少数能在这场横扫全球的大洪水中岿然不动的习俗之一”。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殖民地独立与民权运动兴起的风潮,致力于脱离英国的北爱尔兰共和军更是频繁制造恐怖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1972年的”血色星期天”流血事件后,英国更是加强了对北爱尔兰的直接统治。
尽管如此,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努力,从未被弃用。保守党政府于1979年执政后就尝试和谈,只是由于保守党采取的强硬对外政策以及对新教徒的偏袒,使得和谈遥遥无期。直到1997年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政府上台后,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磋商谈判,在1998年4月10日签订了历史性的《北爱和平协议》,才真正意义促进了和平的进程。
该协议内容大致有:1)英国将废除1920年制定的爱尔兰法案,并在北爱尔兰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的前提下,承认南北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2)爱尔兰共和国将修改宪法,放弃对北爱的领土要求;3)建立一个按各党派比例选举产生的北爱尔兰地方议会,该议会拥有立法权,并将接管北爱地方政府所行使的旅游、运输、农业等方面的职能,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享有均等议席;4)由北爱尔兰议会负责建立一个为协调北爱与爱尔兰关系的部长级“南北委员会”;5)建立英爱不列颠群岛理事会,即“东西委员会”就群岛内部的合作事宜进行磋商;6)英国政府将减少驻扎在北爱尔兰的警察和武装部队。
(一)对英国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维护英国领土完整,避免了国家分裂
在北爱尔兰,冲突双方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区别的,而双方对于民族认同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上。双方之间的区别大致为:“天主教徒=民族主义者=爱尔兰人;新教徒=联合主义者=英国人”。北爱尔兰自从17世纪以来就有大量的新教移民移居至此,在长期与天主教徒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优势。1801年颁布的《爱尔兰合并法案》更是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了北爱尔兰是英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爱尔兰人口大约有160万人,其中有60%是移民而来的新教徒,“他们主要分布在以贝尔法斯特为中心的都会区,是在北爱尔兰地方土生土长起来的,已经很难将他们视为外来者,他们也自认为是本地人”。 而对于新教徒来说,无论北爱尔兰的民族构成有多么复杂,他们都应该是英国的公民并要为此感到骄傲,都要将自己与自己所属的民族视为国家的一部分并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由此可见,新教徒眼中的联合主义,其根本是英国而非北爱尔兰,他们在政治上与英国中央政府大致保持一致,对英国政府对北爱尔兰的地方控制采取认同态度。
因此,在殖民过程中确立的优势地位以及掌控在英国中央政府手中的实际控制权,使得北爱尔兰新教徒与英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英格兰一致认为北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爱尔兰新教徒与英国政府形成了一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于北爱尔兰共和军分裂的恐怖活动明确采取对立态度,并将天主教徒划归为对英国怀有二心的不法分子。这一观念影响着每一届英国政府对北爱的政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即便是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后也采取软硬兼施的路线,在和谈之前既答应北爱尔兰新芬党(“新芬”为爱尔兰语,意思是“爱尔兰人的爱尔兰”)参与和谈,又提出共和军必须要真正做到停火才能确保新芬党能被邀请参与和谈。
而随着《北爱和平协议》的签订,双方在北爱尔兰领土归属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爱尔兰共和国将修改宪法,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北爱尔兰依然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就从法律上最大程度消除了外部隐患,爱尔兰从此不能随意干预北爱的地方事务,甚至对北爱尔兰分裂势力进行直接援助。这也是对北爱尔兰极端分裂势力间接性的有效遏制,他们不再可能像之前那样将爱尔兰当成自己的外援,一定程度上断绝了北爱尔兰分裂势力的境外支持,为解决北爱事务扫除了外来障碍,极大有利于维护英国的领土完整。
2.提高了工党政府的威望,推动了英国中央政府权力下放
自从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后到1997年下台,英国工党当了18年的在野党。这期间普遍奉行强硬政策的保守党对北爱尔兰问题也尝试做过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然而“保守党在议会中的少数地位使得其不得不依赖北爱新教政党议员的支持,因此英国政府推行亲信势力的政策,造成保守党与天主教势力尤其是其中极端势力的代表新芬党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结怨很深。” 新芬党人更是宣称,只要保守党继续执政,北爱尔兰就不会有和平,因此总得来看,保守党政府在北爱尔兰问题上建树并不多。1997年托尼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执政后,充分发挥工党政策缓和与群众基础广泛这两大传统优势,针对英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执政理念,总的就是: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赋税等政策。而反映在境内多民族问题上则主张消除分歧,学会妥协;通过谈判的方式维护和平,尊重对方的风俗信仰、宗教习惯、语言文字;兼顾彼此的利益与愿望,寻找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布莱尔曾经说过:“只有当人们将友谊之手伸向自己的宿敌时,和平才会真正地到来”。
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签订的《北爱和平协议》,的的确确是在相互妥协、彼此认同、互相制衡的基础上实现了北爱尔兰和平的突破性进展,该项协议签订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与欢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它是“有关领导人表现出明智与妥协精神的结果”,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莫勒姆所说:“北爱尔兰地方议会选举,是北爱尔兰真正走向和平与政治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它预示着北爱尔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尽管后来北爱的局势也出现过一些紧张与变动,但大体上还是朝着一个良好的趋势向前发展的,所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促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中获得突破性进展是布莱尔执政十年的最大政绩”。这为布莱尔本人以及他领导下的工党政府在国内与国际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与支持,使得他创下了带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胜利的辉煌纪录。
《北爱和平协议》结束了英国对北爱尔兰的直接统治,建立了北爱尔兰自治的地方议会与政府,推动了北爱尔兰民主化的进程。这其中每一条都贯彻着“第三条道路”理论中的强调解除管制与地方分权的原则。可以说《北爱和平协议》的成功签订以及北爱地方事务逐步开始正规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原则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而对于长期没有属于自己的议会的苏格兰与威尔士来说,《北爱和平协议》的成功签订无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参考作用,促使这两个地方的人民效仿北爱尔兰为争取自治而做出努力,也促使英国政府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存在的英国大中央时代,考虑权力下放的必要性。就在《北爱和平协议》签订后仅仅过了一年,1999年,苏格兰与威尔士国民大会选举按期举行,成立了苏格兰地方议会与威尔士国民议会。两个地区的民族主义政党取代了保守党而成为工党的主要竞争者,足可以看到这两件事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与承接性。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解决民族自治问题的经验与智慧,后者则进一步说明前者的正确性。
(二)对北爱尔兰的积极意义
1.实现了北爱尔兰的自治,促进了社会和平稳定
长期以来,就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上,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因分歧而造成流血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动荡的局势影响到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长期的流血冲突使北爱尔兰人民不仅饱受动荡之苦,而且严重制约了北爱尔兰地区经济的发展。北爱尔兰人民改善生活、渴望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世界的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同时和平发展也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在这一国际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讲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观念逐渐扎根于北爱尔兰的群众中。
《北爱和平协议》的成功签订恢复了自1972年以来中断了26年的自治进程,成立了108人的议会,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享有均等议席,从制度上设计了制衡机制,防止自治议会再遭到新教徒多数垄断。为了更充分体现各个民族的意见,要求自治议员投票时必须表明自己是属于联合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或其他身份,这有利于提高天主教徒的社会地位,使之在政治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强化各个民族及其各派别在北爱尔兰政治中的做用,促进了两派势力的均衡化,很好地保障不同的群体享有共同的权力,缓和了两派的宗教矛盾。英国在北爱尔兰撤出军队与警察的举动进一步降低了存在已久的紧张氛围,使社会的秩序逐步趋于正常化。同时英国废除1920年制定的《爱尔兰自治法案》,并在北爱尔兰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的前提下,承认南北爱尔兰统一可能性的做法也是英国政府最大限度遵从当地民意,尽可能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的集中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该协议在北爱尔兰全民公决的投票率是81%,协议的支持率也达到了71.1%” ,可谓是经受住了住了人民和平愿望的考验,也说明争取和平与谋求发展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极端组织继续搞恐怖活动不仅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因违背民意而被民众遗弃,为北爱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社会基础。
2.加强了多领域的交流,带动了北爱尔兰经济的发展
多年的流血冲突,导致北爱尔兰经济长期低迷,成为英国最落后的地区。而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政策也使得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相比收入更低、失业率更高、工作环境与居住条件更差。较大的贫富悬殊进一步加深了本来就存在的民族矛盾与社会危机。而在北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政府进行武装冲突的几十年里,反观爱尔兰本国,则经济增长迅速,加入欧共体后的爱尔兰积极面向全球市场,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产业,减免企业税收,形成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软件工业。进入90年代以来,爱尔兰的GDP以每年7%的幅度增长,最高时曾经一度达到9.2%,赢得了凯尔特虎奇迹的美称。
《北爱和平协议》签订后,随即成立了“南北委员会”,协调北爱尔兰与爱尔兰本国的诸多事宜。双方极强的文化心理认同大大减轻了在经济领域合作的障碍,极大地促进双方的友好贸易往来与相互投资出口,最有利的是北爱尔兰可以充分利用爱尔兰的科学技术优势来填充技术领域的空白,发展一些高精尖的行业,提高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样,按各党派比例选举产生的108人北爱尔兰地方议会拥有立法权,并将接管北爱尔兰地方政府所行使的旅游、运输、农业等方面的职能。地方议会在自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北爱尔兰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促进政策的合理化与职能的明确化;同时由于议会内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享有均等议席,这就提高了天主教徒的政治地位,以前新教徒在议会中一家独大的情况将不复存在。这就可以促使双方相互制衡与监督,在制定政策时减少对各自教派的偏袒,尽可能地做到过程的公平公正、互利互惠;这有助于改善天主教徒长期以来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打破以前存在的民族分层状况,缓和民族与宗教矛盾,推动北爱尔兰社会、经济等民生问题的良好进展。
(三)在世界范围内,为和平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独立运动问题提供了蓝本
民族冲突主要表现为民族分离主义、排外和仇视这三种形式。引起多民族国家内部出现民族分离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政治地位、社会认同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邱显平先生在《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中指出:“生产资料、财富、技能、安全、知识、权力、福利、荣誉、地位等这些被总称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在民族国家各个族群的不平衡分布,是族际冲突发生和存在的根源和起因”。而当一个国家内部中的分配制度向某一群体或者民族倾斜的时候,无疑会形成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等级关系,那么处于低等级的群体必然就会有一种受压迫的心理并在追求生存与追求高质量生存的本能驱使下起来反抗,形成民族矛盾,而当宗教的因素渗透进来后,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与更加难以解决。
必须要看到的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依旧有着很多的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团体之间的对抗,民族冲突随着冷战结束后得以暴露在世人眼前。而“北爱模式”无疑为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独立运动问题开启了一扇门。放眼世界,俄罗斯车臣问题、科索沃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顽疾,也都是局部冲突的热点问题。但我们应该明白,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增加与生存环境的安定,而并非相互的仇视与单方面的歧视,面对此起彼伏的国际冲突与地区争端,仅通过来发动战争或者策划恐怖活动只会让仇恨继续蔓延与加深,暴力与流血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彼此的仇视一旦到了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所爆发出的负能量将会对整个世界的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这种粗暴而代价高昂的武力策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带来更深的伤害。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的态度,采取和平的方式,在相互尊重与体谅的基础上,反思各自历史上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求同存异,开启多边洽谈机制,进行平等协商与相互帮助,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彼此妥协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均衡分配与国家权力的公平共享。强化境内不同民族对于所属国家的国家认同,化解民族矛盾,才能让双方的人民真正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妥协的智慧以及国家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类似的冲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蓝本。
建立在妥协与沟通基础上的《北爱和平协议》的签订是北爱尔兰民族自治进程中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尽管长达几百年的民族宗教矛盾并不会只通过一个协议的签订就能得以最终解决,尽管实现北爱尔兰的长久和平依然需要双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出巨大的努力,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社会经济待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悬殊现象也会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但该协议毕竟在维护英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遏制了恐怖和暴力事件的蔓延,实现了不同民族与宗教派别的权力共享,开启了多边洽谈与合作机制,促进了人民生存境况的改善和社会稳定。在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北爱尔兰和平与发展乃是大势所趋,不容逆转。
[1]储昭根.北爱和平进程启示[J].观察与思考,2007(11):52-55.
[2]托尼布莱尔·布莱尔,李永学,董宇红,江凌译.回忆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3.
[3]邱显平.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M].南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19.
[4]刘金源.布莱尔当政后的北爱和平进程[J].世界民族,2005(1):23.
[5]刘建飞.乌云虽未尽曙光已出现-评北爱和平进程及其前景[J].世界知识,1998(9):4-6.
[6]吴华,王昉.全球冲突与争端(欧洲、美洲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23.
[7]彭丽.布莱尔执政的十年之路[N].工人日报,2007,5(12):8.
[8]张建华.世界现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1.
[9]刘金源.布莱尔当政后的北爱和平进程[J].世界民族,2005(1):24.
[10]邱显平.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M].南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52.
K561
A
张霖坤(1995-),男,汉,陕西西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