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

2017-01-24 08:06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宁波市机制防控

(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 宁波 315000)

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

□蒉开波,王 宏,胡荣誉,邬烈波

(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 宁波 315000)

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宁波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成熟、文明指数较高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的社会风险。分析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及时总结社会风险防控成果,剖析社会风险防控短板。防控社会风险,关键在治理,突破在创新,要通过建立风险发现体系、风险解决体系、风险防控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

社会治理;社会风险防控;宁波市

社会风险是指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是一类基础性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的潜在危害因素,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社会风险就会转变成社会危机,直接导致社会失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防控社会风险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宁波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成熟、文明指数较高的背景下,社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构成现实威胁。宁波市当前正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以创新来防控社会风险,使宁波早日成为全国最安全、最和谐、最有序的城市之一。

一、当前宁波市面临的社会风险形势

社会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风险,即自然灾害以及疫病带来的次生风险;二是社会转型风险,即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如下岗失业、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问题;三是现代风险,即现代化进程导致的如生态危机、恐怖主义、高科技风险等。宁波市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风险、社会转型风险和现代风险交织叠加,面临的社会风险形势比较严峻。

(一)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叠加带来的社会风险。宁波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特征进一步显现。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动力转换、风险处置三重压力的交叠施加,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一些风险开始暴露,如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逾期贷款增加较快,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民间借贷风险事件增多等问题,很容易传导至社会领域引发一些不稳定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房闹”问题持续多发、行为过激,债务纠纷、劳资纠纷等不稳定问题屡屡引发维权上访事件,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涉众型经济案件明显增多,由于这些问题的关联性、特殊性和敏感性都比较强,不仅严重冲击正常经济秩序,而且容易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而宁波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潜在风险。处理不好,不排除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可能。

(二)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带来的社会风险。近年来,宁波市道路交通、火灾、化工生产、危化品运输、建筑工地等公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另外,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环保等一些行业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特别是宁波市作为石油重化工基地、剧毒危化物品聚集地,危险化学品相关企业多,包括生产企业、经营带储存企业、使用企业,港口危化经营单位等。危化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同时,随着市民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重大工程项目“邻避”现象日趋突出。刑事案件虽然稳中有降,但发案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加上经济社会变革带来的精神波动、社会文化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心理容易失衡,造成某些案件恶性程度加剧,防范个人极端事件、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压力明显增大。

(三)重点要素点多面广量大带来的社会风险。在相关人员管理上,对于精神病人、社区矫正对象、在册吸毒人员等要长期切实做到一一掌握其动态,难度不小,特别是外来精神病人、外来吸毒人员排查发现的难度较大,难以有效落实管控措施。在重点行业管理上,宁波市寄递物流企业众多,日均发件量大,在管理中仍存在漏洞。快递公司对快递人员途中揽货尚未实现有效管理;家政服务、超市、便利店(小卖部)等擅自从事快递业务较难全面监管,“黑网点”管理难度更大。“黑旅馆”“黑中介”等屡禁不绝,群租房管控较难。在重点物资管控上,一些行业、敏感物资监管尚不够到位。对剧毒、放射性物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的监管信息以及进入宁波的危险物品和敏感物资监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网络社会攻击窃密炒作带来的社会风险。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社会越来越引人关注,也成为社会风险的策源地。宁波市近年手机用户、移动数据用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大幅增长,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和潜藏风险。如微博群、微信群等新型网络社会自组织由于缺乏规范约束,成为利益群体的重要平台。此外,宁波市网络维权活动频发,特别是网上各种涉甬经济类、社会类话题,充斥着大量情绪性发泄和煽动性言论,任何一点问题都有可能被放大、被炒作,短时间内很容易形成较高舆情热度,引发网上的“舆论风暴”乃至网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宁波市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宁波市存在的社会风险,不仅要看到表象,更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剖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及今后的发展走向,确保风险防控能高屋建瓴、有的放矢、防范于未然。

(一)社会风险产生的区域原因。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从整体上看,宁波的社会风险就是我国社会风险的一个缩影。从地域上看,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属于经济先发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外的频繁交流,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地区尚未出现或不可能出现的风险。

1.经济发展不均衡性与社会预期上升性间的矛盾。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容易形成社会风险。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往往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波浪式起伏前进。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也很容易拉大,不同人群的利益变动较快,使得不均衡性越发明显。与此同时,经济繁荣和客观生活状况的改善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期望值,与经济的波动式发展不同,这种期望值往往是直线式增长的,一旦高期望难以得到满足,容易导致产生较强的被剥夺感,社会矛盾容易激化。

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的矛盾。宁波市目前仍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人与自然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人与人的利益矛盾都集中地表现出来。宁波市外来人口规模大,文化水平、科学素质相对较低,风险意识缺乏,面对风险更容易被误导;人口、物资、信息、资本等社会要素流动急剧增加,推动了风险的传播;社会信任危机,不利于共同体的建构和社会风险防控力量的凝聚;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构建的现代治理机制正在形成之中,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容易直接产生或诱发新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等。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社会的进步速度相对来说更为缓慢。

(二)宁波市社会风险发展的趋势。从目前宁波市社会风险发展的趋势看,社会风险易发、高发的势头还未遏制,须高度重视。

1.社会子系统的风险可能危害社会整体的发展。随着宁波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更为细密,而社会各子系统也比以往衔接得更为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这种紧密依存的关系,也使得全市整个发展体系比较脆弱,如果一个子系统存在风险,这种风险的影响就可能不断蔓延、放大,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害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以至国家安全。

2.社会风险的发展呈现复杂性增强态势。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强烈的时空压缩和重叠性,在西方国家转型过程中渐次出现的历时性风险,在我国则会共时性地集中出现。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宁波市的社会风险将呈现“风险共生”的特征,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彼此渗透、接连爆发,而且每一种风险都具有多重属性,社会风险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综合震荡效应”。

3.社会风险防控的难度将持续上升。社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加大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风险社会呈现出网络型、平面扩展的特点,提升了社会风险的广泛性和潜在性。社会风险的广泛性加剧了社会结构多样性和国家单一中心控制模式的矛盾,而社会风险的潜在性又加剧了风险防控的不确定性、应激性与追求可预期、可控制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关系基础,使原来人际信任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风险防控对专家、制度的信任或基础尚不牢固,或缺乏具象化认知,其权威性受到了质疑。为防止社会进入“失范期”和“阵痛期”,就必须克服秩序困局,但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不少,且随着风险的不断累积而加重。

三、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宁波市社会风险防控成果和短板

社会治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虽然社会治理创新并非着眼于社会风险防控,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防控社会风险,并为社会风险防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有利的机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宁波市在社会风险防控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而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健全机制,出路还是在社会治理创新。

(一)宁波市社会治理创新有力地推进了社会风险防控。宁波市坚持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作为事关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大事来抓。特别是在2015年,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列为“一号课题”开展重点研究,召开全委会作出《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相继出台“1+8”政策,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并在实践中发挥了社会风险防控的良好成效,特别是在“平安护航G20大会战”中,实现了“宁波人不到杭州惹事,宁波不出大事、出小事能够及时妥善处置”的目标,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各项主要指标同比实现近十年来最大降幅,全市接警数、有效警情数、刑事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9.5%、7.2%、13.9%;特别是杭州G20峰会维稳安保决战阶段,全市刑事发案、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更是同比分别下降66.4%、50.8%、65.2%,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5.9%、18.6%,均创历年最低,大大压缩了社会风险的存在空间。

1.建立精细化的网格体系。网格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及时发现、有效处理风险的重要前沿。宁波市积极实行“多网合一”,围绕“动态采集信息、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要求,按照全域、全员、全程的理念科学设置网格,细化网格内容,明确网格标准,建立网格流程,实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格设置更加精细,实现空间全覆盖、地域无缝隙;网格职能更加精细,按照“部门共同需要、基层可以发现、网格能够承担、可以量化考核、做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公共安全等作为网格事务清单重要内容,使基层网格员成为流动的“传感器”;工作流程更加精细,规定日常巡查走访每周不少于三个半天,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走访频率要求,走访时按设定的清单询问,从而及时更新信息、即时上报问题。

2.建立高效化的指挥体系。为强化对社会治理创新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指挥,宁波市深化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做强做实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向群众提供集成服务,在中心内设置综合指挥室作为常设机构,实行实体化运作。综合指挥室以事件处置为中心,以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统筹报警管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资源,承担信息汇总、综合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工作职能,实现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有效处置。如在“平安护航G20会战”期间,镇海区庄市街道通过综合指挥室将排查明火作业隐患的任务派发给职能部门和网格,仅仅用了短短24小时,就完成了这项涉及900余家相关企业、工地等的排查统计工作,有效管控了风险。

3.建立智能化的信息体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使得信息更加灵敏、指挥更加快捷、调度更加智能,也为防范、发现、处置社会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解决基层信息系统多、数据终端多、信息互不沟通的问题,宁波市按照统一数据共享、统一工作平台、统一安全保障的要求,整合各部门信息数据,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包括政务服务、地理信息、安全预警、智慧交通等近70个市级应用系统在云平台上线;同时,统一建立“宁波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标准化共享平台和信息采集终端,实现巡视检查、入户走访、信息报送、任务处理、绩效评价“五位一体”智能管理,做到事件处置中信息汇总、事件督办、反馈统计、考核检查的流程化。通过构建云数据库和共享系统平台,在实时掌握治安动态、预判需求热点、推送个性服务、助推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大数据的支撑作用,提升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如奉化市岳林街道将城建部门的房屋倾斜变形实时监测系统整合进综合指挥室,共安装了180个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29幢危旧房屋,24小时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宁波市社会风险防控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尽管社会治理创新有力地推进了社会风险防控工作,但是宁波市仍然存在种种风险防控的短板,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意识短板。目前各地各单位对于社会风险的认识还不够,社会风险防控的意识比较淡薄,有的疏忽大意,自以为太平无事,不能准确预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有的掉以轻心,虽然看到了存在的社会风险,但简单地认为风险可控,而未充分认识风险是动态变化的,今天可控不等于明天也可控;有的对于社会风险重在救援和处置,未认识到防控风险的关键是预测预警预防,事后再处置已经迟了。

2.统筹短板。社会风险往往具有跨领域、跨地域,散发、多发的特征,而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强调的是条块管理,主要仍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垂直管理,容易造成条线分割和管理碎片化,职责不清、联动不够,“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管理空白和漏洞仍然存在,在应对综合性风险时表现出明显不足。社会风险防控也往往采取顶层启动和垂直响应,这虽然有利于协调整合多方资源,集中力量处置危机事件并快速恢复,但不同层面的预防准备不足,信息传递迟滞,不利于把握最佳处置的时机。在制度规范上,目前宁波市社会风险防控仍然缺少刚性的法律支撑,缺少具体运行机制的指导,导致防控资源被浪费。

3.预警短板。在整体风险预警模式上,有的部门习惯于搞集中整治,不善于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问题发生,有的对风险管控漏洞太多,不知道风险在哪里、隐患有多大,基础排摸工作不够系统化、常态化,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信息收集中,网格长、网格员走访入户收集信息阻力较大,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信息情况无法全面收集和掌握;相关部门信息难以有效共享归集,一些部门以涉密或网格管理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等为由,不愿将本部门信息共享给社区或网格信息平台。

在对风险隐患的研判分析中,还缺少制度性的安排,特别是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不够,有的虽然重视了眼前的风险处理,但忽视了关联性、后续性的风险防范,特别是在事件处置后,对如何深刻反思,做好后续防范和补救工作,缺少系统性的考虑。

4.应对短板。在发现社会风险之后,一方面,在响应速度上还不够快,往往层层上报,上级很难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并进行有效地指挥,而基层为避免承担责任常常被动地等待上级命令,甚至可能贻误战机。另一方面,在应对方式上,基层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强制手段,不善于运用民主法治方式化解社会风险,不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解难题,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存在“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的心理,反而掩盖社会风险的潜在发酵,或者按下葫芦浮起瓢。

5.力量短板。部分基层干部自认为自身掌握资源强力优势,轻视或忽略对基层社会信息的采集、吸纳,基础工作不深入、不扎实,依靠专门力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多、运用市场办法少,造成治理能力的封闭性、排他性特征。有的基层活力不强,不善于发动人民群众、组织社会力量,如社会治理和社会风险防控的宣传发动方式单一、阵地建设滞后,在宣传的对象、范围、领域上还有漏洞,广度不够、影响力不大。在风险防控的载体设计、组织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还存在部门一家独大、关起门来自己搞的现象,“要我参加”的多,“我要参与”的少,难以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思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面对当前的社会风险,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好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来防控社会风险,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和“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防控社会风险,关键在治理,突破在创新,宁波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看齐意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积极推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努力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下大力气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宁波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具体说来,就是要建设好发现、解决、保障三大机制,通过发现机制识别、评估风险,通过解决机制控制、处置风险,通过保障机制保障发现、解决机制顺畅运行,从而构建以预测预警预防为核心的系统化、科学化社会风险防控机制。

(一)建立风险发现体系。在风险防控中,发现风险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建立有效、快速、准确发现风险的体系,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之一。

1.建立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风险与机遇共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一是应自觉提高风险意识,有针对性地学习社会风险防范知识,通过各类案例和工作经验总结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在出台改革政策时要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通过缜密充分的调研,全面预判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尽可能地减少人为风险。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风险评估,规范评估程序,实施第三方评估,提高评估实效。对重大决策实施未评估或评估不到位引发重大社会风险或造成重大影响的,都要进行责任问责。风险评估系统应该保持动态性和开放性,通过不断检验、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三是开展各类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细化工作职责,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每月确定一批社会风险重点挂牌督办件,落实领导包案、实地指导、跟踪督导、重点交办、限期化解、及时销号等措施,并通过“三色预警”等机制,盯住重点难点及敏感问题,抓防范、抓预警、抓协调、抓处置。四是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重视对就业、贫富差距等指数的监控。同时,要对社会风险的警示指数即社会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反响倍加关注,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还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机制,通过热点话题识别、倾向性分析、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等及时把握网络舆情。

2.建立风险梳理识别机制。健全的风险发现机制要回答“风险在哪”和“隐患在哪”的问题,锁定风险源,通过排查,找到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的源头,科学评估其激发概率、预期成本和可能后果,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对策提供基础。一方面,要通过深化网格化细致梳理基层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强“一张网”的统合和网格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网格长加大徒步巡查和上门查访频率,网格员广泛收集群众呼声和反映线索,网格工作队伍由事件处理为主转为信息报送为主,充分发挥“传感器”“预报员”的作用;完善“发现、上报、分流、处置、评价和考核”各环节的闭合系统和运行体系,做到“底数清、动态明、反应快、服务好”。

另一方面,创新风险研判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人脸识别技术等,汇总各方面提供的分散、碎片化的信息,根据趋势分析识别、预判风险,增强风险发现机制的科学性。加强对重大案事件的预警分析、重点人员的动态研判,完善平安建设月分析、月预警制度,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领域的研判分析,探索建立事前预警与事后预警、常态预警与实时预警相结合的社会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升有效应对能力。

3.完善风险立体防控机制。按照“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制导、有效管控”的要求,以社会治安“五张防控网”为重点突破,健全治安防控运行机制,规范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强化治安防控责任和工作保障,有序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的形成。在掌握“人”这个核心要素上下功夫,发挥专门机关和行业、单位作用,抓好责任落实,强化执行能力,核准身份信息,掌握活动轨迹,实现对基本要素全方位掌控。推动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的集中排查整治工作,依法强化公共交通、寄递物流、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的防控。创新社会保障思路,完善包括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全覆盖社保体系,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指导、能力培训、信息推送等服务措施,提高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率。完善排查发现机制,依托条块各类平台载体,通过网上征集、民主恳谈、走访调研等途径,以滚动式、动态式排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掌握各类问题和隐患。把公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坚持并不断完善党代表常任制和民主恳谈等机制,巩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成果。

(二)建立风险解决体系。社会风险被发现后,要及时有效地处置,就必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解决机制。

1.建立风险指挥统筹体系。强化全局观念,层层建立社会风险防控领导机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由目前正在建设的市、县、乡三级综合指挥平台承担日常管理职责,克服单干、分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化统筹协同机制,推进扁平化指挥,推动各部门设施共建、信息互通、技术共用,实现大部门、大警种与大信息、大技术相结合,在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中体现“联”、突出“联”、运用“联”。以事件处置为中心,统筹远程报警管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并逐步把辖区物业、企业、校园等公共视频资源纳入综合指挥平台,更好地推动事件处置的高效化。同时,强化预案体系与机制建设,市级制订总体社会风险防控预案,各地各部门均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制定各自预案,形成全市衔接紧密的预案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社会风险防控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队伍的专业性。

2.建立风险控制约束机制。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方法,防止风险向现实危机演化。一是采取过滤策略。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屏障将风险源排除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外,从而避免危机生成。二是采取错峰策略。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要控制社会风险叠加,就需要通过人为干预的办法,防止不同风险互相冲击、缠绕、推动,导致事态扩大。三是采取即时策略。为了避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社会风险发生不可控的变化,必须突出“三找三定”的工作机制,即“找问题,找隐患,找差距;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的演化进程。

3.完善风险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局面,更好地激发城乡基层活力,建立风险共治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通过疏导、帮扶、危机处理等方式和财政、税收、保障、福利、救助等手段,高度重视解决民众利益问题,协调各方利益,把社会矛盾置于理性的基础上并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坚持维权与维稳统一,把依法处理和多元化解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机制,推进基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警调、诉调、检调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参与、多手段运用、多方式解决的依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拓宽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对于技术领域的纠纷要吸收专家参与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的权威性、公信力。

(三)建立风险防控保障体系。要确保社会风险的发现机制和解决机制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严密的保障机制。

1.建立风险防控财物保障机制。在财政保障上,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社会防控日常费用。改革预备费制度,在适当提高预备费比例的基础上,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成立监管小组进行监管。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社会风险资金。要建立应急预算制度,编制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算。在物资保障上,一要建立统一的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二要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三要建立社会风险防控应急联动中心,整合各方救援力量。同时,结合宁波市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探索发展社会治安保险,构建基层治安防范和财产损失补偿相结合的综合性社会管理新机制。推动发展社区综合保险,实现社区公共安全事件的优化处理。

2.建立风险防控力量保障机制。社会风险防控需要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风险防控是由一个特殊团队完成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各方联动、力量融合,提升社会风险防控队伍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更新装备,强化训练,提高专业队伍的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二要重视武警、民兵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军地协同”的社会风险管理体制。三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设并完善风险管理专家数据库,发挥专家的辅助决策作用。四要提升公务员风险防控水平,对公务人员结合其本职工作开展风险防控业务和能力的培训。五要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在社会风险防控中,要以开放性架构、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工具进行沟通、协商,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风险的识别、处置、化解。

3.建立风险防控科技保障机制。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社会风险防控的严密高效。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防控社会风险提供新途径。大力推进各类数据在乡镇(街道)的贯通共享,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事件处理网上网下联动体系,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规范事件受理、研判、处理、调度和反馈程序。探索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应用体系,推行“多点受理、综合接件、后台审批、电子监察、全城通办”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的能力。同时要推进社会风险防控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4.完善风险防控法治保障机制。有效预警和规避社会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我国目前已经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消防法》《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核事故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具有综合治理性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宁波市应根据社会风险的形势、趋势和防控工作经验,细化、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明确社会风险防控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群体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等。通过这些法律制度,提供各参与主体可信赖与行动的准则,从而有效指引社会风险防控参与者的风险治理行动,提升风险防控绩效。同时,要在全社会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推动把利益诉求纳入法治化轨道。

[1]黄合,勇政华.基层社会治理迈入新时代[N].宁波日报,2016-11-28(A1).

[2]李颖.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流程优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

[3]林兴发.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陈文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研究[J].时代金融,2009(24).

D616

A

1674-3040(2017)06-0039-07

2017-05-03

蒉开波,中共宁波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宏,宁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胡荣誉,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邬烈波,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综治研究室主任。

田 禾)

猜你喜欢
宁波市机制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