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背景下成都国际铁路港促进区域发展的研究

2017-01-24 07:04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班列铁路物流

一、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发展及优势

(一)形成联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

1.打通直达欧洲中亚的铁路货运通道。开通了成都至欧洲(波兰罗兹)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和“中亚国际班列”两条铁路物流通道,形成成都实施向西向南开放开发战略全力打造的直达欧洲的固定班列、公共班列、跨境班列和战略班列,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最强国内竞争力、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欧班列。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稳定运行,布局了以中线为主,南线、北线为辅的三条欧亚物流干线,中线双向稳定运行,南线、北线已开通测试班列。

2.建立沿海沿江沿边的多式联运通道。秉持“蓉欧+”理念,通过与上海、厦门、宁波、武汉、凭祥等沿海自贸区、重点港口城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打通海铁、水铁、公铁、铁铁多式联运通道,推动实现铁路港与沿海沿边沿江重要城市的互连互通。目前,已稳定开行“厦蓉欧”“深蓉欧”“昆蓉欧”“甬蓉欧”等8个城市的“五定班列”,实现蓉欧快铁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对接日韩、台港澳地区和东盟各国的目标。已开通至武汉、重庆万州、泸州、宜宾的铁水联运班列、公水联运班车。2017年5月,铁路港获批交通运输部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全国16个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之一。

(二)具备比较成熟的开放功能平台

1.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于2010年5月投运,是亚洲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中心站,近期设计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远期设计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成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海铁联运、通达全球的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大大缩短了内陆腹地城市与沿海港口的时空距离,拓宽了四川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奠定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在成德绵经济带及西南地区交通核心的区域优势。

2.铁路口岸。成都铁路口岸位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于2011年12月获批设立,于2014年4月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是四川唯一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肉类进口口岸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3.保税物流中心(B型)。2015年11月25日正式获批建设,已于2016年11月封关运营,面积0.18平方公里。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窗口,实现进出口产品快速、高效的流转,促进西部地区农产品、工业制造品和贸易物资便捷、高效地流通世界各地,为西部进出口企业最大限度的便利化。

(三)建立高效协同的服务机制体制

1.创新“路地”合作体制。与成都铁路局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资组建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铁路港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创新铁路港建设机制,采用“拨改租”方式推进铁路港基础设施和欧洲货物保税展示销售中心、公铁联运转运中心等平台类功能性项目建设。

2.完善口岸服务体制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社会企业在铁路口岸的全部操作费用,营造质优价廉的口岸服务环境。建设2.1万平米的铁路港口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海关、国检、铁路、港口、船公司、货代公司等“一站式”服务,2017年5月对外开放运营。同步打造线上“单一窗口”,以蓉欧快铁订舱及运输服务、口岸场站服务、关务服务为核心,打造具有铁路港特色的中欧班列服务单一窗口。

3.建立多式联运组织中心。以获批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为依托,利用铁路港国际港口代码,推动以陆港运营公司为主体的多式联运承运人资质申报,在水铁联运、公铁联运两个领域率先试点签发具备物权凭证的多式联运提单,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一次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打通多式联运提单在内陆运输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内陆地区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

(四)促进新型贸易的快速高效发展

依托国际通道和口岸优势,着力探索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的新型贸易,重点围绕整车、肉类、粮食、木材等领域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进口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保税仓储、国际分拨等业务。加快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打造集整车进口、展销、金融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跨境电商试点,探索蓉欧快铁运输邮快件,实现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突破。

二、成都国际铁路港借力自贸区建设促进区域发展成效

2017年4月1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为青白江区发展注入新动力。自贸区设立片区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挥亚洲吞吐量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四川唯一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优势,成为四川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有效促进了区域发展。

(一)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进一步开放我国西向门户,面向亚欧大陆双向开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互联互通、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要旨。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开展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充分发挥了中欧、中亚两条国际货运班列以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等战略平台优势,建设铁路丝绸之路,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带动西部地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装备制造和优势产业走好“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对欧及东盟开放合作,增强了内陆地区主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内在能力,大幅提升了西部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二)深入贯彻自贸区建设战略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四川自贸区提出“落实中央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战略定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窗口,也是四川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支撑,通过开通运营的中欧班列(蓉欧)、中亚班列以及与沿边沿海城市合作(如厦蓉欧、深蓉欧等)等国际国内通道,进一步突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大西部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推动内陆铁路港与沿海沿边沿江通关协作,加快建设面向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中央对拟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立足内陆服务全国,承东启西辐射亚欧战略要求,发挥国际铁路港、空港、长江上游水港等在川口岸联动优势,加快形成国家层面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三)率先破解西部内陆开放发展瓶颈

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多式联运试点探索并完善了内陆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已获批的进口平行车试点为内陆使用铁路物流通道进口平行车探索供应链金融、运输货权、保险等方面突破提供支撑。自贸区建立后,通过成都国际铁路港一系列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在铁路物流以及铁路与其他物流方式的高效协作方面创新突破,进一步提高了成都国际铁路港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积极探索更多可推广的经验,率先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破难题探新路。

三、抢抓自贸区机遇,做强铁路港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自贸区铁路港片区在贸易、金融、投资、港口、关税、负面清单、离岸市场等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一整套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充分衔接的制度框架,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青白江区应抢抓这一机遇,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发力点,从点、线、网三维角度着手促进区域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做强点,夯实铁路港口建设,构建港城一体布局

青白江区作为四川自贸区铁路港片区,应当夯实铁路港检核,通过构建港城一体,以港立城,逐步辐射。

1.港口立城,产业兴城。自贸区背景下,成都市青白江区促进区域发展应该以铁路港口为突破点,并且建立临港经济系统,完善配套产业,锁定打造“内陆国际铁路第一港”的目标,强化物流枢纽和集散中心这一城市功能的核心能级。港口立城,就是要把国际铁路港做大做强。产业兴城,就要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三次产业平衡发展,围绕港口大力发展产业。着力构建“1+3+N”即一港三城多个特色镇总体格局。完善铁路港功能配套,提升物流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把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做大做强,加快申请综合保税区,争取粮食、木材、水果等更多的口岸落户青白江;加快清泉欧洲产业城、智慧产业城、凤凰新城建设,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国际物流小镇、国际会议度假小镇等等多个特色镇建设,发展适港、适铁、适欧产业,以优势和特色产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发展。

2.狠抓招商,夯实动力。自贸区背景下,成都国际铁路港应该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经营化意识招、引适铁适港、进出口量大、国内外知名的物流和电商企业,推动招商引资从“单一项目、单一企业”到“构建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转变,也就是突出龙头企业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的产业链招商。另外,要研究产业生态圈,实现精准招商,转变过去拼地价、拼税收、拼扶持的传统方式,注重产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强化教育,重视人才。做强自贸区的点,关键一环要重视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自贸区建立,港口越做越大,投资者和就业者就会被吸引过来,这时候教育必须跟得上,首先要考虑建设国际学校,布局和做强临港经济相关教育产业。人才是区域竞争的核心,一个地区人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这这个区域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尤其是在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事关区域发展的高低快慢,怎样引人留人是当前形势下考虑的重点,配套做好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推进高端人才聚集。

(二)畅通线,构建互联互通格局,强化节点枢纽功能

畅通线就是要做到互联互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也就是要丰富连线的维度,除了继续加强铁路、公路的对外连接,还要建设向西向南开放通道,建设多式联运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

1.完善交通要素。在已开通11条互联互通班列的基础上,力争与国内更多节点城市开展多式联运合作。巩固好中线波兰罗兹的核心支撑作用,稳定开行南线至伊斯坦布尔、北线至莫斯科的直达班列,试点开行至东南亚定班,力争开行质量、效率保持全国领先。还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机场,把需要旅游的人运进去,同时丰富本地的运输网络系统。

2.加强信息沟通。要加快制定出台《加快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聚集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通道和监管服务机制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互认,成德绵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协同开放三大突破。重点推行创新改革事项,启动多式联运“一单制”、跨境电商、平行车进口试点行动方案编制工作。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即探索建立基于国际铁路运输的贸易规则,着力发展适铁大宗新型贸易,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3.促进文化交流。特色城市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特有气质。成都市青白江是十一五期间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赶上自贸区建设的东风,加快发展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强效剂”。一方面建议挖掘青白江工业文化,建立工业文化博物馆,以博物馆的形式收集保留相关文物,集中保护和展出,或通过高科技影像手段再现原貌;另一方面,建议研究历史传统,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以打造和挖掘清白文化为特色,成立清白文化学院,持续开展理论研究,打造“青白文化”高地,将清白思想融入干部群众工作生活中,分层分类展示“清白文化”,发展提升青白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发展城市文化其实质是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其根源是加强文化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三)找准网,国际国内找准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研究显示,港口是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的必备优势。600公里左右范围内,距离大港口越近,城市更靠近国际市场,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短期来讲,到大港口的距离更影响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长期内,国际市场和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对城市经济增长更为重要。回看青白江,区域已有港口基础,除了通过做强点和畅通线持续完善,还要思考好定位问题,在找“网”时有大视野。

1.在内网中找准位。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引领,以“立码头、强通道、促贸易、聚产业、谋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发挥国际铁路港核心辐射功能推动贸易大发展、产业大集聚、区域大合作、文化大交流,促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建设国际物流、国际产业、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临港经济示范区,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同时,加快编制自贸区战略咨询规划,并整合铁路港总体规划、临港经济示范区规划以及自贸区规划,将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形成铁路港发展“一张图”。深化与五大经济区及自贸区泸州片区等区域合作,引导全省企业加快欧洲端关务、配送、仓储等供应链布局,不断增强陆港国际影响力和区域集成力。

2.在国际网中找准位。提升规划站位,站在“内陆亚欧门户,国际化青白江”这一高度,把握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这一国际交通要塞,积极构建和完善区港联动机制,推进铁路港口和自贸区的一体化连通。将自贸区的创新优势与陆港的区位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快改革试验,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青白江经验”成果,力争在市内、省内和全国进行推广,共享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加快协同试验,广泛征集中心城区、成德绵区域及省内各市州政府、企业在制度交易成本方面的改革需求,结合其改革需求在自贸区内进行改革压力测试;第三方面要加快联动试验,依托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优势,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周边区市县、各地市州、沿海沿边沿江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在进口商品展示销售、产业园区建设、关检服务联动等方面加强合作、联动试验,辐射带动四川及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既要学习借鉴、复制已有的自贸区经验,又要瞄准新的改革创新点着重攻坚突破,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优势。把沿海港口的功能通过铁路延伸到内地区域性集装箱物流中心,使外贸货物进入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就如同进入了沿海港口。通过在沿海港口和内陆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之间开行的集装箱班列,把港口与内陆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将港口的辐射范围向内地延伸,同时铁路也获得了出海口,不仅可为内地外贸货物的境内运输开辟快速通道,提高内地外贸适箱货物的装箱率,合理分流港口进出口货源,而且将促进内地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西部大开发。

[1]张占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与推进对策[J].中州学刊.2017(244).

[2]刘冉昕.国外陆港发展对沈阳国际陆港建设的启示[J].物流科技.2017(2).

猜你喜欢
班列铁路物流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的火车头中欧班列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