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自确立之后,就一直围绕该目标,实行统筹发展、全域开放,不断提升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都江堰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但是,都江堰市的旅游业也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旅游目的地格局还未达成,与国际国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郡守李冰率领民众创建。该工程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至今犹存,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灌区范围广、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元首政要,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龙池虹口生态保护区、灌县古城、普照寺、沪都农庄三个AAAA级景区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独特旅游资源。
都江堰市近年来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标伦敦、巴黎、东京、北京、杭州、香港等世界知名国际旅游城市,明显可以看出都江堰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文化挖掘欠缺,宣传力度不够。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大量的人文古迹,但大多数人对都江堰的认识仅限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及青城山道教文化。缺乏对历史深度挖掘以及宣传,未能真正使都江堰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
二是旅游运作模式落后,适应能力较差。目前,都江堰的旅游模式仍以观光型为主,游客在本地仅作短暂观光,不利于旅游链的建立,因此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拉动作用不足。
三是国际商务活动较少,影响力不足。随着成都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会议的举办日益增多。都江堰作为成都的后花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应该抓住绝好机遇,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加强。都江堰的自然环境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性认识。“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二是缺乏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
古人的从商之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廉、人廉我无。这样的商业智慧无论何时都能处于不败之地。从商如此,经营城市亦如此。我们没有夏威夷火奴鲁鲁、东非大裂谷、欧洲阿尔卑斯山那样雄奇的自然景观;也没有香港、洛杉矶、拉斯维加斯那样繁茂的商贸;更没有新加坡、华盛顿、堪培拉那样花园般的城市。那么我们拿什么与之进行竞争呢?我们有两千多年前祖先给我们创造的、也是世上仅有至今扔在发挥着水利功效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但这座千年的古堰如果不经打造,它依然只是岷江上游一个控水的建筑而已,我们不只是需要它的躯壳,更需要的是它的灵魂。
先秦时修建的都江堰在原住民不断更换的历史中,它的灵魂也在不断升华,多民族的文化于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巴蜀文化。如果说成都是巴蜀文化的心脏,那么都江堰是孕育着这个心脏的血液,从这里不但可以找到岷江水系的根,更能找到巴蜀文化的根。
现在,虽然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但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还存在着差距,知名度也不如泰姬陵、莫高窟、布达拉宫等,当然他们或许在文化底蕴和考古价值等方面远胜于我们,但文化不应有贵贱、文明不分高低,只要是存在过的就是历史所承认的,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有信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际化是必然的。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改变文化原有的气息,要保护好它,倘若改变了,同化了,对于世界其他民族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保护性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的升级,但其间的核心价值仍然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在不确认能够有能力开发的情况下,最好不开发,不以开发创政绩,留给后人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若要开发也一定是坚持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协调发展。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文化的城市终究会走向衰亡。因此,都江堰要真正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必须保护好自身文化。保护好都江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发展我们自己,就是为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作贡献。
一是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重点文物、宫观庙宇、配套设施、服务体系的保护性重建,积极引进高端旅游文化开发项目,全力打造道教文化和水文化体验与展示之地。二是依托都江堰景区,以“壹街区”、“中国水街”、夜啤酒长廊等特色旅游休闲街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将城市中心旅游憩息区打造成为都江堰市的“城市会客厅”。建立节能环保的城市夜景灯光系统,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
当前,都江堰正在实施“文化兴旅”战略,就是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推动都江堰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深度挖掘都江堰市的水文化、道教文化、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文化做促进旅游发展的载体,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要求,着力引进特色化旅游项目,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一是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按照国际精品旅游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龙池、虹口、青城山前(后)山等旅游景区重建提升,抓好龙池、虹口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形成以世界遗产为龙头、以田园风光为基底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依托特色区域资源,文旅、农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依托都江堰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道”文化、水利文化、熊猫文化三大国际性品牌,打造一批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新奇乐的旅游产品。目前,都江堰市有《道解都江堰》、《都江堰·时空之旅》和即将推向市场的《青城》三大表演秀,但参与度和体验性都有待进一步挖掘;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国际漂流节、道教文化节等知名的节庆活动持续时间短,游客有强烈的参与体验意愿,但载体上过于单一,参与和体验范围有限。依托都江堰市各具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让游客体验农家、体会农事、体察农耕,形成各乡镇季节不同、体验不同的多样化乡村旅游,改变都江堰市沿山片区的乡镇乡村旅游火爆、平坝地区的乡镇乡村旅游乏力的格局。三是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加快启动龙湖、中信、青城湖国际高尔夫项目和龙池高原高尔夫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高尔夫项目集群,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围绕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运动基地打造,加快推进国际方兴未艾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建设,加快龙池、虹口、青城后山等景区的山地越野、滑雪、漂流等精品旅游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形成国际山地旅游展示之地、体验之地的品牌效应。
积极推进山水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旅游圈,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加快都江堰市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青城山大熊猫基地、龙池-虹口国际山地运动精品旅游区、乡村旅游区、民间博物馆、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实现都江堰市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成功转型。
一是着力推进景区景点相互贯通的旅游公路建设,改变龙池、虹口等景区单进单出的交通现状。二是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提升国际旅游服务水平。三是提升旅游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加工展示营销中心等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点建设,加快城市西区高品位国际化社区的整体打造,大力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居家创业。
近年来成都举办的重大会议日益增多,都江堰市应当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国际化,提升国际接待能力,为兴办国际商务会议打好基础。依托都江堰市的优美的环境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高规格的会场、酒店及相关的休闲、服务设施,逐步建成与国际会议配套的会议功能区。利用举办国际会议的机会,提升会议产业的发展,增强都江堰市的国际影响力。
培育品牌,加快三大精品生态旅游区建设。一是建设都江堰水文化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世界水利文明的体验之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打造都江堰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灵岩山,展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内容。同时,加强内江河道环境建设,改造沿河夜啤酒长廊,形成集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水城精品旅游带。二是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和生态度假精品旅游区。整合青城山片区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名镇。加快青城前山观光休闲集镇建设、青城后山旅游景点综合改造和泰安古镇改造、青城外山文化观光度假区综合开发、两河漂流开发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房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龙池—虹口生态运动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
都江堰市还应发展以机械制造、特色食品、生物制药、新型基础材料、软件信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作好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响应机制;抓好川西林盘的保护和生态水系建设,进一步夯实田园城市的生态本底。
争取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强化旅游宣传营销,着力构建立足全国重要城市,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旅游市场拓展体系。在办好清明放水节、道教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成都、上海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节、国际旅游展销会、国际旅游推介会等国际国内外旅游促销活动,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旅游软实力。
紧紧把握旅游市场国际化的命题,着力提高国际旅游城市吸引力。首先,加强与专业市场化公司合作,精心举办都江堰放水节、道教文化节、乡村旅游节、虹口国际漂流节、啤酒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演艺活动,力争将道教文化节、都江堰放水节、国际熊猫节等办成国际化节庆活动,增强国际旅游城市吸引力。依托上海援建平台,以上海世博会、西博会及世博都江堰工作推广站为切入点,拓展海外市场。其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将一批旅游线路纳入国家、省对外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最后,加强与客源地各组团旅行社的沟通合作,积极引进国际旅游大集团,通过加强与境内外友好城市、旅行社、旅游社团、航空公司、境外知名旅游网站等合作,加大对外营销力度,优化营销体系。
倡导全市民众集体维护都江堰的旅游形象,并对外宣传推广。将包装好的景点、项目移植到全体市民的潜意识当中,对外宣传全部都是正能量。我们的困境在于有些人不认可自己的事。对于“道解都江堰”,如果本地人对游客都说“不好看”,试想结果会如何?对于“时空之旅”本地人有多少人次去观看过,能够说出他的好?对于都江堰、青城山的伟大优秀之处又有多少本地人能够畅谈三分钟?因此要从上到下对都江堰文化全方位普及,让市民从中看到“商机”。
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都江堰市应在战略规划指导下,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逐步实现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目标。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景区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生态体验、商务会展为主的转变。当前,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回归自然、享受人生、休闲度假已成时尚,崇尚个性化的自驾游、自助游、家庭游等旅游方式日渐兴起,部分游客由传统旅游向生态文化、探险运动、健康保健等高端旅游转化。我们要顺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发挥都江堰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全力拓展生态体验、商务会展旅游,进一步提升都江堰市旅游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现从城市旅游为主向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转变。在旅游起始阶段,城市旅游率先发展是一般规律。当发展到现阶段,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以城带乡、互促并进,也是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江堰市广大农村、山区、湖泊和可利用的保护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发展的潜力很大,也是都江堰市旅游今后的发展重点。在大力推进景区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大熊猫旅游、三文鱼旅游、农耕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互动,促进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实现从政府唱独角戏到政府主导投资多元化的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大力鼓励民资、外资投资旅游业,推动旅游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发展。只有实现从政府唱独角戏到政府主导投资多元化的转变,让有市场眼光的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才能创造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才能进一步激发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