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东华 刘宇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
◎谭东华 刘宇赤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论断的提出,表明我国已形成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不同的新气象、新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由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走向经济“新常态”、由“摸着石头过河”走向“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走向“积极作为”;由“国家管理”走向更加注重“国家治理”等等。深刻领会掌握这些时代特点,有利于准确了解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纠正落后于客观实际、无视新变化的观念和做法,为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做好理论与战略的准备。
新发展阶段;历史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这一重要新论断的提出表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进步时代,当今中国各种新气象、新常态正在出现,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开新局谱新篇,成绩斐然,给中国带来的进步与升级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关注。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准确认识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提出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做好理论上与战略上的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多项经济指标排名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亦逐渐凸显。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各种产业已相对饱和、现有的供给结构已无法适应需求的升级和变化,种种状况说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亟待突破发展瓶颈。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趋势已然形成,GDP增长率处在7%左右已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国际国内出现了“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舆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的及时反应,展现了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对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更是将这一重要论断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理论创新。
认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要理解好“新”和“常”的阶段特征。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所谓“旧常态”,是指过去一段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所谓“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显然,发展经济新常态,并不是不要高速增长,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5]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但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如果说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我们实现了从物品短缺到相对过剩、从“国穷”到“国富”的转型,那么发展经济新常态,就要实现从“民穷”到“民富”的跨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由此,有权威专家指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转折是从规模速度发展转型为质量效益发展。”[6]可见,新常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出路,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7],可以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也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认识进入了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把“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个重要改革方法,得到广泛认同。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8]回顾我国改革近40年的实践历程,虽也有顶层设计,但前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显著的特点,为今天的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对未来改革进行系统的整体谋划。如果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是战术思维和微观设计,那么顶层设计就是高层的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当前强调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即要从全局和整体上谋划改革,从统筹和整体上推进改革,从更高层次上协调和督促落实改革,切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当今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浮在表层的容易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愈加凸显。这些阶段性特征无不表明要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不仅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9]二是当前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改革开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分化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今天已几乎找不到一项能够让所有阶层获得同等程度利益的改革,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态度。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加上少数官员打着改革旗号扩大自身权力,膨胀自身既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革权威,损害了改革声誉,影响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就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把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改革、创新措施真正提升到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的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10]当前改革的深水区里,不少领域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国有企业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都需要投石问路,试点探索,寻求最佳解决路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总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制度安排与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为维护国家安全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并谋求自身发展提出来的,给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交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时至今日,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军队强大、民心凝聚。现阶段的外交形势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更为严峻复杂,美国试图通过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萨德部署问题、南海问题、台海问题,对奉行韬光养晦战略的中国进行遏制。全球化条件下,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国际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使我国安全环境恶化。正如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1]面对当今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显然,过去那种“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一心埋头干好自家事”的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韬光养晦”外交政策也已经不足以支撑大国身份和自身实力的显著改变,中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挑战,参与引领国际事务。由此,在2011年版的《中国外交》白皮书中,首次用“积极作为”取代了连续使用多年的外交文本概念“有所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外交工作积极作为,提出了若干外交方针和思路上的调整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比如在经济方面,展开更加密集高端的对外经济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为国际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由参与者成为主要的倡导者、设计者,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运用不断增长的国家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空间治理、全球海洋开发和外层空间探索,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代表和大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当今中国正阔步走向全球治理舞台中央,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立场更加坚定,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已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多种文化交流机制,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总之,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风格从反应式外交变成积极进取的外交,外交对话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在引领国际话语导向方面主动作为,开创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大国外交的新篇章。
中国外交倡导“积极作为”政策,是对以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信守和平发展承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12]所以中国的发展、强大,中国外交的积极作为,必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建设性的深刻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人民的关系,叫国家统治,后来叫国家管理,现在改称国家治理。从“管理”到“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就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多方面治理,如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系统治理等。这充分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新跨越,开启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里程。
推进“国家管理”走向“国家治理”,就是治理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官方规定,百姓遵守的做法。国家治理实施,首先,要科学治理。建立健全既体现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又具有科学规划、科学规则、科学运作的治理体系。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优势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治理信息系统。其次,要民主治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主权在民,广泛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第三,要法治治理。树立法律至上,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要文明治理。国家治理应是“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的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在治国理政方式上由“法制”走向“法治”;在党的建设上由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走向全面从严治党;在对外开放上由注重“引进来”走向“走出去”;在国际地位上由大国走向强国等等。当今中国从理念到实践,已进入大变革时代,意味着“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拓创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将以新的精神状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未来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时期。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2]《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9/c_1113175964.htm。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日。
[4]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
[5]《习近平在福建调研》,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1102/c64094-25958997.html。
[6]《以新思维新状态适应新常态》,《经济日报》,2014年12月13日。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9]《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10]《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
[12]《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本文作者: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冬叶
D616
A
2095―7270(2017)10―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