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会丽++耿可欣
摘要:在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乏力,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新形势下,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转型的一剂良药。当前应从供给侧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运用好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十三五规划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扩大内需,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为了保证扩大内需措施的施行,政府推出了4万亿救市的计划。如2008年面对经济危机时我国采取的措施一样,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爆发出问题时,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我国金融当局,在凯恩斯主义的长期影响下,总是习惯于运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短期看来,需求侧刺激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看来,确实产生很多后遗症。
因此,在经历了多年需求侧改革的经济政策后,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希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自此,供给侧改革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管理”?供给侧管理是基于哪些理论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哪些路径去实施?供给侧管理对我国发展有何意义?
相对于需求侧拉动经济,供给侧结构管理是一条新型的经济振兴的道路,这种选择不再要求一味刺激需求,而是转向通过改变供给结构与质量来促进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市场能使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YO上下波动,但是,最终会回到潜在产出YO,因此不需要一味刺激内需来达到经济增长,而是要依靠一系列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改革,主要的目标是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政策手段上,应着力进行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创新力,同时政府应简政放权、适当放松管制,刺激企业的活力。
供给侧管改革管理强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基于生产函数Y=F(A,K,L) 上式中,符号 F是函数形式, Y、K、L分别表示总产出、资本存量以及劳动投入,A表全要素生产率(A中包含了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全部要素)。其中K与L均为生产投入的要素,K对应的要素价格为r,r为利率水平。L对应的要素价格为w,w为工资水平。A的实质是效率,A越大则说明当资本K和劳动投入L一定时,产出会更大。要提高产出,即Y,可以加大投入K、L,同时可以通过A的提高来实现。但是无论是增加L还是增加资本投入K,其达到一定量后变不再是产出增加的动力。所以从长期看,根据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得到此结论:生产率A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提高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经济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想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A来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着力从这些方面出发:一、创新。不仅要持续科技创新,更要强调技术创新,在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二、企业改革。要对无活力、无发展前景、效率低下的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三、提高人口素质。在增大人口供给的同时更注重人口素质,要着力增加技术型人口的供给。四、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费来激发企业活力,刺激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注重调节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模式,在逐渐减少短期需求调控的同时加强长期供给发展的创新优化模式,不能一味强调供给侧而忽略或者完全放弃需求侧管理。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及市场要营造宽松高效的环境,尽量让市场自发调节,同时,要激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的创造潜能,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对于接下来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习近平主席提到了四个方面:首先,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产能过剩的产业进行优化结构重组。其次,政府要减税减费,减少企业的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然后,房地产产业发展到了瓶颈其,要着力减少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产业持续发展。最后,面对各种金融风险,要以预防为主,加快形成功能完备、体系完整、监管高效的金融市场。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尽管供给侧改革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并不代表要忽略需求侧发展,因而不能将二者独立看待,要让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只有把二者有效的结合,我国的经济增长才会走上更加稳定的轨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新华网,2015.11.10.
[3]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作者简介:
桑会丽(1991—),女,山西阳泉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耿可欣(1993—),女,山西晋中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