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录++齐淑君
摘 要:论文针对中职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从主客观两大方面分析造成女中职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为相关部门解决女中职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探寻解决我国女中职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女中职生;就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38-2
1 中职学校女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最近几年来,在日益严峻就业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统计数据资料:中职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就业数的74.98%;自谋职业搞个体经营的占毕业生就业的9.69%;考录到各类高等学府的占毕业生总数的5.33%。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不足5%;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1%、54%。依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推荐就业的学生数占到85.2%;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学生数占14.8%。加工制造类专业、土木水利工程类、商贸与旅游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中职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2386.8元,月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占28.9%,月收入在2000至3000元的占59%。毕业生就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占29%。目前多数中职毕业生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就业稳定性不高,流失率偏高,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技术开发三个行业员工的平均流失率高达28.9%。该校的学生流失率高出与前三个行业的流失率,占到43.7%,尤其是女生的流失率更高,达到53.7%。而在我国女中职生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的比率很低,大多数在第三产业就业,而经济、法律、传播、医疗、保健、社区、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吸纳的多是高端专业女生。而传统的服务业如商贸、批发、零售商业以及餐饮旅社、洗浴等生活服务业,对中职的女学生也不钟情。显然,中职学校女毕业生就业处在尴尬境地,就业环境十分困难。
2 目前中职学校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①社会环境的变化,譬如国企改制、改组,事业单位聘任制等,导致使社会就业需求减少,就业环境不好。
②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再加上职业学校本身生源素质较差,在社会上还未形成良好的声誉和可靠的信誉。这与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在职业教育被十分重视的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好得多。比如青岛、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有一定的竞争力,形成了生源旺、就业广、信誉好的良性态势。
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存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观念,重男轻女,很多用人单位两重标准看待女性,认为女孩的挖掘潜力不大,负担抗压能力较差,独立性不强,意志薄弱,导致在男性群体中,排斥女性,对女性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致使很多招聘单位放弃招聘女性。
④由于在法律范围内尚未出台保护女性就业的细则和相应的违规法则,女性与男性平等就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导致女性在工作中无法得到同男性平等就业的机会。归根结底,法律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必要的约束作用。
⑤家长的呵护溺爱原因。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多数家长也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传统的娇生惯养观念,心疼孩子,怕孩子到外地受苦受累,又不安全,不愿意让孩子到远离家乡的异地实习就业。这不仅影响制约了孩子的视野,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干劲与闯劲,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资料显示,有近20%的学生为此放弃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回家自谋职业或个体经营或从事其他行业。
2.2 用人单位原因
①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大家经常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消息,研究生在某机关门口做门卫,本科生在某单位收发报纸。这些反映出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攀高心理,造成了能用中专生的用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非用研究生,甚至要用人就要用大学生,哪怕是搞清洁卫生的也好。这种不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严重堵塞了广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②招聘单位有工作经验的聘用条件。在众多人才高消费的单位之外,还有一部分需要中专生的单位,但是“有 X 年工作经验”的条件,又使中职毕业生望而却步,谁生来就有工作经验呢?没有初次就业,哪来的若干年的工作阅历与经验。
③成本上升因素也是企业考虑的原因。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命脉,成本的高低事关经济效益的好坏。女生的生理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要生育、要哺乳,必然会对企业的工作产生影响,影响到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升高。再就是女生的国家法定工作年限要比男性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动企业成本上升。
④受企业岗位工作的约束。加工制造业的岗位重体力劳动需要的多,这种模式是企业长期固定下来的。工科专业的女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单位和岗位,如汽修专业、机械制造业、焊接技术专业等,多数女生从事人力资源、质检等服务生产一线的辅助性工作。
2.3 学校原因
①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宣传不到位,没有对诸如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女毕业生优势等方面进行很好的宣传,好多招聘单位不了解学校、专业、女毕业生技能和优势。泛泛地进行广告宣传,对重点用人行业、单位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推荐。比如说,用人单位需要一个财务人员,而用人单位又不了解我们的女毕业生具有的扎实技能和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何来中专生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②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没有真正“走出去”,只靠用人单位来上门。所搜集得招工、用人单位的信息渠道窄,信息量少,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不多,缺乏就业指导培训,无法开拓就业面。而且缺乏毕业生必需的专项就业培训和指导,比如应聘技巧、应聘自荐书的书写培训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指导讲座上,缺乏了具有实践性的指导培训。
③学校的在专业设置上不能推陈出新,专业设置陈旧,骨干特色专业少,动手技能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实践技能教学方面不能适应行业、企业需要,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迅速进入工作角色胜任工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已经在广泛使用电算化会计,而我们的毕业生还在苦练手工记账,对打字一窍不通,无论如何也不会找到对口工作的。
3 中职学校女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3.1 生理原因
很多用人单位出于女生特有的生理局限等因素,限制录用女生。设备制造、机械加工、焊接技术等许多工种需要的多是重体力劳动者,这种工作不适宜女生来做。干净整洁的环境很受女生的青睐,但有许多工种的生产流程伴随着噪音、辐射,还有油渍、粉尘等污染物品,很不适合女生的工作。
3.2 就业观念陈旧,追求“铁饭碗”
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工作追求稳定,不受风吹雨晒,工资不少拿,总想找个安乐窝,不愿到私营、个体、小型单位就职,缺乏创业意识女生陈旧保守的就业观念,以家为重的思想造成就业的不稳定。
3.3 受两大心理因素影响
一种是自卑心理,过于对自己悲观。部分中职女毕业生感到竞争压力大,自我感到技能与容貌不如他人,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对某些工作望而却步,心里胆怯,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草草找个工作了事,在工作中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
另一种是依赖心理,或许是受如今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的影响,女中职毕业生的依赖心理也相当严重。
一些中职女生独立意识不强,总希望自己父母、朋友陪伴与帮忙外出找工作求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便会使用人单位对这些女中职生的能力产生怀疑,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赏识。
3.4 女中职生缺乏理性的就业择业观
择业的高期望值是造成部分女生就业难的又一个原因。部分女中职生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薪,追求专业对口,缺乏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有很多女生不愿意到流水线上去工作,嫌工作太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择业时极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3.5 在现代竞争的浪潮中,缺乏竞争意识,不敢与高学历者竞争
在选择就业单位上,不敢选择实力较强的单位,认为自己学历低,不具有竞争力。殊不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有层次的,从长远意义上来讲,叫作人才储备。况且中职女生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专业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等,做基层工作还是绰绰有余的。
3.6 女中职生缺乏应聘技巧
不能很好地设计自荐书,没有新意,在众多的招聘者中不能崭露头角,出类拔萃。还有,在招聘求职中职毕业生的年龄相对偏小,经验不足,应聘单位时缺乏一定的应聘技巧。有些女中职生认为要找工作了,是一个成熟的人了,应聘时浓妆艳抹,服装前卫,失去了刚走出校门学生的清纯、沉静,给人以浮躁、不安定的感觉,不利于应聘的成功。
4 结束语
当然,导致中职女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原因诸如社会原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又有中职女生主观方面的原因诸如生理因素、传统观念、心理因素、择业观念、应聘技巧等。其中导致中职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内因是其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导致中职女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价值观、择业观;中职女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跟进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刘金辉.中职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 樊红军.中职生就业后角色转变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09(11).
[3] 陈方.关于中职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9).
[4] 翟三琴.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1).
[5] 姚本先,刘世清.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6] 王艺.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9(2).
[7] 沈龚平,赵玉厚.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与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8] 卓群芳.浅谈中专生职业指导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