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中的思想文化观

2017-01-23 04:07曾刘毅
中国科技博览 2016年27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环境问题

曾刘毅

[摘  要]我国目前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去考察我国环境问题的文化基础并探询出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自然,拯救人类。

[关键词]自然环境、环境问题、文化根源论、思想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20-01

1 自然环境与环境问题

从出现人类这种物种开始,人类就一直依赖着自然环境存活着,人类不断的向自然索取着自己需要的物质,渐渐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慢慢的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并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逐渐强大,人类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其他自然环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里的定义,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2]。原生环境问题是指自然产生的环境问题,这一类是我们没办法干涉的自然力,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而次生环境问题是指人为产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自然环境失衡产生的问题,比如向水环境排放大量污水而超过其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水污染、由于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甚至导致人类疾病、森林破坏严重、垃圾污染、及臭氧层破坏等。

(2)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我国的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沙化土增加、草原不同程度退化、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缺乏等。而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以及过渡捕猎、捕捞,我国大量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减少,很多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包括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雾霾、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污染等等。大多数的自然环境失衡问题都是人类活动而导致的。

(3) 环境问题的根源理论

由于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当自然环境受到了威胁,人类的发展进程也会遭遇环境问题的制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的继续增加;自然资源的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已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关环境问题的根源理论,我们经历了人口根源论、科技根源论、经济制度根源论、社会根源论、道德根源论和文化根源论。

2 思想文化观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人类任何关于自然的思想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决着人对自然的态度,并影响着自然。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造成的生存困境,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由人的特定的文化理念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因此,自然环境问题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一定文化下形成的环境,人并没有脱离或超越自然或环境,也没有办法脱离自然单独存在。

事实上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同环境一道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环境或自然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是人独有的生存方式,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之中,人类任何关于自然的思想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决定着人对自然的态度。

既然环境让我们人类生存且产生了意识,文化意识同样也影响着环境。那么目前的环境危机是由什么样的文化意识所主导呢: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观。重“私德”轻“公德”导致人类环境意识淡漠,人的价值取向总是偏向于人类社会,而忘记了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大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认为只有人具有价值,自然是通过对人的有用性而定义的。脱离人,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种价值文化观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成为人无限掠夺、索取的对象。而我们较少的去考虑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

如今,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道德文化观显然在重视环境的时代里起到了绊脚石的作用,面对减轻污染的方法技术,人们总是以自身生活环境的安逸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太过强大,也造成很少有人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然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不是我们产生多少,丢弃多少,环境就能够接受多少。

3 优化我国环境的文化思路

人的思想文化观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大自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对环境问题进行优化:

(1)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从最根本做起,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从政府宣传做起,养成一种与自然共存的文化观。还是用焚烧厂做例子,如果我们对环保有一定的认识,就不会盲目的在没有了解焚烧技术之前就因为自认为的影响了生活的环境和大气环境而反对这项技术;如果在我们文化观中形成了垃圾分类这种环保意识,也可以帮助垃圾焚烧实现清洁环保,虽然对于现在的中国,要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是很困难的,然而当我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共同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国提出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就一定会实现。

(2)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文化观

在传统自然文化观的指导下,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果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进行计划,只能带来灾难。全球性的污染和生态失衡证明了这一点并使人们对以往的自然文化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我们应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自然文化观来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持续发展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历史,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保持辩证的和谐性。

可持续的价值文化观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性。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处理两大关系,人类社会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大关系”关系,使之保持和谐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卢升高.环境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建涛.贾凤姿.环境问题根源研究综述.前沿.2012.第一期.

[4] 李真真.杜 鹏.黄小茹.环境伦理的实践导向研究及其意义.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008.

[5] 李绍波,韦秋杰.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世纪桥.2010.第19期.

[6] 刘东强.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辽宁经济,2006.

[7]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

[8] 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环境问题
自然游戏环境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创设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长阳土家族文学生态研究
建设现代高效生态林业工程
从经典话语看水污染问题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