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摘 要: 大学生社团作为当今社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可或缺的平台,可以说它的发展前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社团成员、社团管理阶层、社团本身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究,并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制约因素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共青团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平均每个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各高校社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发展难题,它的发展难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社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效果
根据我们对长江大学各类社团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长江大学艺术文学类社团的发展前景堪忧。它们受大学生关注的并不多,社团成员普遍偏少,发展空间狭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内部机构也不健全,举步维艰,名存实无。由此导致社团成员参与度不高,指导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团难以继续,面临解散的定局。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有一部分社团发展势头猛,社团人数众多,如书画协会、舞蹈协会,这类社团虽然呈现出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的局面,但面临诸多发展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于功利化和享乐,因而成员虽多但真正投入社团发展的并不多,多数都奔着享乐而来,真正办实事的寥寥无几。因此,举办活动时,真正需要努力与配合的环节,或者真正能锻炼能力的方面完全被他们忽视,只在乎过程所带来的欢乐,这违背社团成立的初衷。而类似于此类价值观的扭曲恰恰需要提高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武装头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实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管理工作的缺失阻碍社团良性发展
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的前景不好,甚至有学校直接放任社团不管,“他们始终认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自我管理、自筹经费、自愿解散的组织,在不涉及重大问题时,学校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听任其自生自灭”,否则会失却学生的自主性[2]。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社团的指导教师甚至长期空缺,给这个社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弊病。校党委和校团委并没有对社团做有效的指导,“出现诸如:社团活动管理不善、活动质量不高、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缺乏理性指导和高水平的指导老师、缺乏相对固定的资金支持等问题”[3] P16,忽略社团常规活动的重要性,没有给予支持,使得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受到许多限制,遑论在活动的各种形式与内容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殊不知学生虽是社团的主力军,校党委更应做好领头羊的工作,支持乃至加大扶持力度,使社团成为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摇篮。学校管理层面应在培养学生课余兴趣爱好的同时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课的不足,使得社团成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平台。为此,要加大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力度,积极组织指导社团工作,鼓励学生在活动各方面的创新与拓展,优化管理布局,让社团成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又一完美舞台。
三、社团本身对成员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严峻挑战
从社团的性质看,文体娱乐性的社团自然颇受欢迎,那些偏向学术研究性的社团却不那么景气。毕竟学术问题在普通大学生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属于那些研究性人才要做的事,因此需要社团普及知识,让学术成为大众都能参与的活动。
从社团组织的活动看,缺乏创新意识。每个社团一年一度举办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沿袭以往的模式,甚至连活动策划书都只是将日期稍加修改,其余一律照搬,丝毫看不出有何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时事,也就无法领导社团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社团硬件方面考虑,存在巨大漏洞。一个社团要想良好地发展壮大,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的保障,一切活动都难以维持。比如,大学生社团举办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一定的场地和设备,即使是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仍有些社团无法提供。一方面学校给予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基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场地难以满足,使得即使是很小的常规活动也无法保证顺利举办,久而久之,社员的积极性受挫,极大地影响社团的发展,遑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把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放在首位。大学生社团则是增强学生思想觉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因而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成为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亮.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74-175.
[2]席巧娟主编.院校管理与探索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