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蓉 吴 尧(江南大学 艺术学院)
无锡近代寺庙园林设计特色研究
——以广福寺为例1
文/朱 蓉 吴 尧(江南大学 艺术学院)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6.008
“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在优秀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无锡近代园林作为由古代园林向着现代园林转型的中期,因其历史赋予而展现出新的形态和新体系。自1840-1949年的100多年间,无锡近代造园者们充分利用太湖、蠡湖之滨,惠山、嶂山之麓,运河、梁溪之畔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规划与设计,使无锡近代园林内涵更趋丰富,园林营建类型包括宅邸园林、别墅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宗祠园林等,呈多样化趋势,在江南近代园林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中国园林史与近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园林在空间规划、建筑营构、植物配置、附属设施等方面有机融入现代的技术、材料、工艺审美观,使园林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实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经济实用型的开放式市井园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封闭型文人园,并成为无锡近代园林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这些近代园林也构成无锡当代山水城市的基本格局,是江南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规划设计中的积极因素。
表1 广福寺营造历程
图1 广福寺建造年代图
图2 广福寺建造年代数字模型(蓝色为1925年以后扩建部分)
“无锡风景园林胎生于寺庙,肇始于南朝,似乎可以成为定论”。 1840年后营建的无锡寺庙园林开始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寺庙中多以寺庙建筑为主体物,这类园林作为佛寺庙宇的附属品,主要包含寺庙的内部庭院以及外部园林化环境,有林地、苗圃、花圃等。无锡近代寺庙园林主要有位于今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内的广福寺以及梅园横山风景区内的开原寺。这两座寺庙分属山地寺庙园林和平地寺庙园林,最早是家庵或家庙,但因有寺庙的建置而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区或公共游览景点,带有公共风景区园林的性质。其中,广福寺巧妙利用太湖佳绝处的真山真水基址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运用借景、框景等传统造园手法,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寺庙建筑为主体的极富特色的寺庙园林形式,可谓无锡近代寺庙园林的精品典范。
佛教追求超尘脱俗、清净无为,寺庙一般选择深山水畔、清幽恬静、地势险绝之处进行修建。鼋头渚自古自来便是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人们来到寺庙一方面是为了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另一方面很多人也是结合踏青游览而来。广福寺位于鼋头渚景区内的“鼋渚春涛”和“万浪卷雪”交界处,选址倚山面湖,坐北朝南,站在广福寺的高处,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太湖仙岛、中犊晨雾和万浪卷雪等众多景观一览无余。自然幽静的基址条件为广福寺营造寺庙园林提供了前提条件。其后经历代僧人的精心营造与布置,逐渐形成了现在广福寺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寺庙建筑为主体的极富特色的寺庙园林形式。
广福寺自营建起,就屡有毁兴。早在南朝萧梁时期,鼋头渚后山就已修建广福庵,直到1925年,量如和尚进行重建,正式更名为广福寺,寺庙规模才开始扩大(表1)(图1)(图2)。广福寺始建于中国寺庙发展的高峰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的寺庙受私人宅邸影响较深,之后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与造园理念的影响,使得广福寺园林在营造形式上与传统园林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1、空间形态布局
广福寺在造园设计中尊重自然与环境,充分利用山麓的地理位置,巧借天然高差,因山势而建。在空间形态布局中把寺院外之景通过借景的方式组织到寺院内,使人们的视线范围加以扩展,向西可以观赏到太湖风光,向东可以瞭望无锡市区的远景,并能俯瞰、远眺鼋头渚的自然美景(图3)。
图3 广福寺借景分析
图4 广福寺空间序列图
图5 钵缘堂到藏经阁的自然过渡
在空间形态的组合中,广福寺打破了传统寺庙严谨对称的中轴线对称式平面布置格局,根据地形及周边景观要素进行灵活布局,使得空间富于变化。在空间序列中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自山门至钵缘堂,由狭小闭塞的空间序列,逐渐过渡到空间开阔的三圣阁庭院和华严精舍庭院,通过空间大小、明暗、开合的对比使人们得到极为深刻的心理体验(图4)。
为了增加空间的层次和景深感,广福
寺在设计中还充分运用古典园林中的漏景、障景等手法。对于空间过于狭长的天井,增设粉墙划分空间,又在粉墙上开设漏窗,不仅可以通风,还可以起到透景的作用。例如,三圣阁西边墙垣上设有多组花墙洞,形式多样,人们走在风雨廊上可以透过漏窗欣赏到三圣阁庭院的植物造景,更有一种进深感。自钵缘堂起到藏经阁有近3米的高差,为了实现自然过渡,采用了曲折的风雨廊来连接建筑群,贯通园林景观,并提供遮蔽功能(图5)。曲廊不仅解决了基地高差大的问题,对比直线路径还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感,同时,由于路线长,景观丰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实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此外,在广福寺寺庙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还充分运用了“法无定法”的佛教语汇,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设计协调而具有韵律的景观元素。例如,建筑屋顶形式与山墙轮廓变化多样,对比强烈但整体保持协调,形成了高低错落、富于节奏与变化的视觉效果。同时,所有的地面铺装、花窗、门扇样式,以及庭院植物的造景都各不相同,营造了丰富多变的寺庙景观空间环境(图6)。
2、建筑营构
图6 广福寺的庭院空间造景各不相同,形成一园一景
图7 广福寺近代平面图
表2 广福寺主要建筑
表3 广福寺寺庙园林植物配置
图8 广福寺庭院中的盆栽配置
1925年量如和尚所修建的广福寺建筑格局采用传统模式,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两面立钟楼和鼓楼,同时配以陶朱阁、钵缘堂、华雨轩、玉佛殿这些辅助建筑(图7)。中轴线东侧是供僧人起居的僧舍和斋堂,西侧则是佛经流通处,接待会客的空间。广福寺整体环境幽静,可以放眼太湖,独占湖山绝佳处。上世纪80年代寺庙进行修建,华严精舍就是在这时加建的。同时,还把蔡缄三的“退庐”5间纳入其中。1980年,天王殿里的弥勒佛、四大天王和大雄宝殿里的释迦牟尼、观音、地藏菩萨塑像均由惠山泥人研究所重塑,颇具惠山泥人的风格。大雄宝殿里的十八罗汉也是同年从北京请过来用铜重塑。上世纪90年代,新建了茹思堂和三圣阁。
2009年—2011年上半年,现任住持觉和进行了广福寺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扩建的主体建筑为圆通宝殿、藏经楼,还有东面的客堂、花房、客房、僧舍等辅助建筑(表2)。凭借渊博的寺庙文化知识和对于寺庙园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觉和住持在扩建部分的空间形态布局中,充分考虑到寺庙园林、建筑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虽然传统寺庙建筑讲究中轴对称,但寺庙园林景观的营造却具有自由灵活的特点,广福寺地处山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高差,因此在扩建过程中因势而建,不拘泥于一般寺庙的对称格局,把寺庙建筑和园林景观协调融合在一起,错落有致,空间变化丰富。所有建筑均依山势而建,并没有对地基做任何填平处理,由于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为了能有更好的观景效果,对建筑高度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方便登高观景。并且,考虑到广福寺地处江南之地且倚山面湖,为体现素雅清淡的江南水乡气质,更好融于整个区域大环境,对所有新建建筑屋面均采用小青瓦铺设,与北方寺庙的琉璃瓦有所不同。此外,所有新修建筑都进行了做旧处理,以避免新旧材料并置时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例如圆通宝殿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但是柱子等结构都是外包木,做成仿古样式。华雨轩中不同时期的门窗进行对比,虽然在风格样式上基本保持协调一致,但民国时期的门窗要比仿民国时期的门窗更为精细一些。
表4 无锡广福寺现存古树名目表
3、植物配置
广福寺在植物配置上充分体现出自然禅理和宗教文化内涵,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寺庙的一草一木都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思想。寺庭内所栽植的竹子、无患子等树种,具有与宗教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典故传说(表3)。广福寺中种有罗汉竹、凤尾竹、紫竹等十几种竹子。因竹子是佛教教义的象征与形象载体之一,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节与节之间的空心便是佛教概念“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而无患子树高七八米,夏季开黄色小花,开花之后结果实,外形圆润,果皮坚硬;里面有种子,颜色黑且坚硬,可作为念珠。
另外,广福寺在园林植物中还选择了寿命长的植物,“寺因树而古”,一些树龄长久的植物可以暗示佛教香火兴盛,寺运绵长。据调研广福寺现有古树11棵,包括松树和近百年历史的银杏,这些树木生长寿命长、树姿雄伟、苍劲延年、寓意深刻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为寺中之景(表4)。
在佛教中通常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净,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因此,广福寺中还将睡莲种植在寺里的水缸中,荷花种植在藏经阁的水池中,夏季开花,往往引喻为清净、尊贵等具有正面光明的象征。在盆栽方面,以罗汉松为主,多与假山石搭配,造型神韵清雅,苍劲有势(图8)。
“文物因园林而保护;园林因文物而生辉”。作为保存较好、内涵深厚、且颇具宗教艺术特色的实物遗迹与文化符号,近代寺庙园林是无锡近代园林和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典型代表性。但是,目前对于无锡近代寺庙园林的认知与利用还不够,需要对其历史、空间环境、文化等信息进行深入解读,使公众加深对近代寺庙园林文化与遗产的了解并提高保护意识。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寺庙园林遗产在景区未来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并进行合理开发,形成以寺庙园林为主的文化品牌与旅游专线,促进园林遗产保护、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使无锡近代寺庙园林进行合理、充分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姥海永)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媛. 江南禅寺[M]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 沙无垢. 无锡风物百景漫笔[M]. 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4] 金荷仙. 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 . 中国园林,1998,14(60):28-30.
[5] 周维京,张建林. 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初探[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1):3-7.
The Research on Design Features of Modern Temple Garden in Wuxi:A Case Study of Guang Fu Temple
在优秀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无锡近代园林作为由古代园林向着现代园林转型的中期,因其历史赋予而展现出新的形态和新体系。作为无锡近代园林的典型类型之一,寺庙园林在造园设计中,巧借自然环境,空间形态特征明显,充分体现出自然与人工、建筑与人文相统一的特色。本文以颇具典型性的无锡近代寺庙园林广福寺为例,梳理其地理选址、历史沿革、园林文化等内容,同时也对广福寺在空间形态布局、建筑营构、植物配置等设计特色进行分析与总结。
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classical garden art, Wuxi Modern Garden represents its new form and system as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ancient garden to contemporary garden. Being one of the typical types of Wuxi modern gardens, temple garden subtly integrate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ully refecting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with mankind, architecture with culture in its design. Taken Guang Fu Temple as a distinctive case study, this paper investigate its locatio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garden culture. Meanwhile, design features of Guang Fu Temple on spatial form arrangem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plant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近代;寺庙园林;设计特色
Modern; Temple Garden; Design Feature
朱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1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408265与51278228)、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YSB012)、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YJCZH23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