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课堂,从微观角度看是能体现学生生命本真状态的课堂,但又是教师的课堂。生态课堂应该充满教师的人文关怀,闪耀着师生共同碰撞所闪现的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生态课堂应该是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课堂;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个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知识生成、思想成长的课堂;是教师、学生、环境交互作用,是生命化教育提升的课堂。
【关键词】构建;生态课堂
1 确立平等民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
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完善驱动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同时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反过来也影响着学生知识和情感认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书本知识的讲授上拓展到课堂教学以外,从解决旧问题延伸到引出新知识,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保持在探究与生长发展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平等民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首要的关键因素。教师与学生共同在生态课堂中同时成长。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主动性的求知引导方面,老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文本知识的挖掘和理解,尽可能地拥有资料。整合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学生服务。诚然,教师把思想情感投入课堂,通过对学生情感激发,带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文本中体验知识。教师通过主导的地位作用于学生,通过引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扶持学生主体和交互式的共学,使学生在生态课堂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
2 创设宽松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回归,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就是软环境。软环境从教师精神层面来看,那就是对学生的“无私的爱”。爱学生,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不但要了解他的爱好、才能,更要了解他的内心。用爱去优化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业兴趣;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一位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生态型教师,总是尽力尊重和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公平看待所有学生,无论学生愚笨还是聪明、顽劣还是乖巧,均能够把教师博大的师爱关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其实,“人人都潜在拥有着质朴人生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而且,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教师时刻注重运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欲和求知欲。当然教师对学生要寄于深厚的期待,欣赏学生的点点滴滴进步,这体现在课堂中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去体验知识,在教师信任鼓励的期待中去尝试未知领域,才能把课堂环境营造成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互动空间。
3 营建师生互动环境:真诚沟通中的平等对话
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精神领域的共同建构,是相互交流思想、沟通理解的重要环节与渠道。主体的交互性意味着师生交往双方都具有独立平等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主体间的知识与思想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师生互动对话就是实现学生权利,体现以生为本的内涵。生态课堂需要对话,不仅学生要以平等对话者的姿态出现,教师还要用对话的态度关注课堂。
对话分为有声的与无声的两种,前面两种主要是有声的,而这一种对话则主要是无声的。教师与教材的对话首先体现在教师课前对预讲授的教学内容要认真研读。在富有针对性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一要树立全局性的整体教学理念,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宏观性整体视角通读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搞清楚每部分教材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有所取舍地恰当梳理教材内容。二要通过分析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弄清相关教学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其承上启下作用,从而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生长点。三要通过研读教材,努力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多思考诸如:习题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求证的结论会有哪些用途?等等相关的思考与总结之后,有助于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因之有利于使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加驾轻就熟。
4 动态发展的多元立体评价手段
生态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追求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生态过程。当然,对这一过程的评价也不应单一化,而应该是多元立体的。除了注重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之外,更看重的是为学生不断提供可资借鉴的学习资源,旨在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探究学习,使学生“不仅要积极“干工作”还要增强“干成事”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特征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态度、交往程度、思维状态、思想情绪状态、生成结果等自主学习的行为特征,适时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及时有针对性作出课堂调控,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生态课堂是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6).
[2]丁利强,民本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路径探析[J].学术论坛,2016(04).
[3]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02).
[4]丁利强.以行为重: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敢于担当”[J].学术论坛,2015(05).
[5]周艳辉.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6).
作者简介
王德立,安徽省阜阳市人。现为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