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艺术的特征

2017-01-21 07:13程志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综合性

程志恒

摘 要:戏剧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具体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的统一;二、它是一门立体的、综合的、集体创造的艺术统一;三、它是观演交流且为一次性的艺术。

关键词:戏剧艺术 整一性 综合性 一次性

讨论戏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戏剧?何为戏剧?

“人类最早的成熟戏剧形态非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诞生的悲剧和喜剧莫属”{1},它们诞生于酒神祭祀狂欢歌舞中,“人们抬着狄俄尼索斯的神像,共同参与一场充满醉态的狂欢歌舞游行……身着羊皮、头戴羊角的‘羊人歌队开始歌唱《山羊之歌》……以后,要求人们能够把歌词中的场景再现出来,以增加演出的生动性,就由一个演员专门扮饰人物……第一位戏剧演员就此诞生。这种对唱和装扮形式,成为戏剧的滥觞”{2}“逐渐人们取材于荷马史诗,表现更多的神和英雄,并增加了扮演人物……至此,戏剧完成了它从宗教仪式到艺术的过度”{3}。中国的戏曲也是发端于祭祀,古代著名的祭祀仪式“八腊”“傩”就有中国戏曲的源头。各国戏剧都由祭祀的“娱神”到娱乐的“娱人”而逐渐成熟起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性、集体性很强地呈现在舞台上表演艺术,古老而现代,在当下仍生机勃勃。尤其在中国民间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婚丧嫁娶,传统节日,集市庙会,都会有戏剧,也都会有来看戏剧的观众。对比中西方戏剧起源及发展,戏剧(这里表述的更多侧重戏剧,而非戏曲)的特征总结如下。

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文体形式定义时这样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行动的模仿”{4}。这句话很全面地概括

了戏剧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情节(模仿)和行动的统一。情节意味着客观叙事,你要表现的是一个事,事由情节构成,人物模仿情节构成事件或故事。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行动(其实这也是对生活现实的模仿,只是戏剧搬到了舞台上)。“在戏剧里,人物行动就是人物心情,人物心情就是人物行动。情节就是性格,性格就是情节。”{5}行动是人物心情的外化,心情是主观的,主观就会带有抒情性,这一点尤其在中国戏剧也就是戏曲中体现。

反观中国戏剧,就不那么重视情节,不重视叙事,王国维给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6}“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7},结构,就是情节,故事。本质上说,中国戏曲是抒情诗,重点是抒情,而不是叙述。所以在西方戏剧冲突的高潮点时中国戏曲表现是抒情——也就是唱词,唱功。而且这个抒情的高潮点只是剧作者认为该表现的高潮点,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冲突高潮点,比如白朴的《梧桐雨》,事件(情节)的高潮应该是“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那一段,但作者重点敷衍铺陈的是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这就是明显的情节的高潮与剧场高潮的错位——这与西方戏剧的高潮点是不同的,也是东西方戏剧的侧重点的不同。中国戏曲“它的组织方式,是根据剧场的表演原则,而不是剧场的‘情节整一性原则”{8},所以中国戏曲发展到近代成了以“名角制”的创作和演出,以京剧为代表的古典地方戏为代表。观众主要是听唱,这就是抒情在戏曲里发展到极端的表现。当然也有例外,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把叙事性和抒情性完美地统一,其他的戏剧要么侧重叙述,要么侧重抒情。而在西方戏剧里,则一直是按照黑格尔所说的“戏剧应该是史诗的原则和抒情性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9}进行的,表现为情节与行动的统一。西方戏剧里也有抒情,不过这抒情是配合情节出现的。当然西方戏剧发展到现代,尤其是从契诃夫开始,开始重视内心也就是抒情性的比重,到了布莱希特,“发现了一个广阔的、被亚里士多德理论压制了许多年的世界——舞台(剧场)艺术的世界”{10},并“唤起了它的觉醒。而剧场因素所以能够觉醒,并且这觉醒所以如此之重要,是因为它适应了戏剧内容心灵化的转向,为表现这个新的戏剧精神内容,扩展了戏剧的边界,打开了一间丰富的武库,提供了新的方法、新原则、新手段”{11}。布莱希特还吸收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经验,他赞赏白居易把诗歌当作“教诲手段”的艺术主张,以求舞台上实现“教育戏剧”的理想,但真正呈现在舞台上且效果很好的也还是那些“情节整一性”的戏剧。随后的荒诞派戏剧也受布莱希特影响,弱化叙述,戏剧表现进行了心灵化的内转,“心灵化的倾向破坏了‘情节整一性”{12}。《等待戈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拓展了西方戏剧的表现。

二、戏剧是一门立体的、综合的、集体创造的艺术统一

文章开头说了戏剧的起源,源自于酒神祭祀。祭祀也好,向神的表演也好,里面已经有了歌、舞、唱词、表演,包括后来对荷马史诗故事的取材,已经形成了这种综合的雏形,而且在以后戏剧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更多的元素,比如服装、舞美、绘画、建筑等加入了进去,使戏剧成为一门综合立体的观赏艺术。

戏剧是被人看的,包括最早的祭祀,给神看,娱神;给人看,娱人。实质上都是一种表演。而且在这种看和演的活动中形成了相互性,成为一种立体的可见的表演活动,而且穿插其中的各种其他艺术元素最终形成一种综合体,整体地表现出来,所以舞台上戏剧又被称为“能言的绘画”“动的浮雕”{13},多种艺术元素最后呈现为一个整体。包括中国的戏曲,也是如此。王国维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演、故事,一下子点出中国戏曲里四个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最本质的组成手段和方式,缺一不可。从戏剧里单拿出来歌、单拿出来舞、单拿出来演,都不好,甚至是不可能,比如演。所以,它是一个整体,一个可见、可听、可赏、可品的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就是这种对戏剧表现的技术性手段的延伸和发展。不管戏剧改革到哪一步,不管戏剧发生到哪一步,都不会说戏剧没有了演(包括对话与唱),没有了观与看的对话。如果那样,那就不可能称之为戏剧了。

有学者归纳了戏剧五要素:“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14},这五要素都参与着戏剧最终所呈现的整体效果,“剧本是为戏剧提供文学基础的,而导演和演员的天职则是使一出戏当着观众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15}导演的意图需要演员来贯彻和执行,演员的表演“需要剧本提供足够的情感根据和动机”{16},当然像京剧和地方戏的“名角”靠唱腔支撑这台戏,但也不能在没有本子没有唱词的基础上。反观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电影,也是如此,大牌再好的演技也弥补不了剧本缺陷所造成的结构上的不结实。有时我们观众也会品评某某演员在戏里功力不行,比如小鲜肉李易峰在《老炮儿》里演冯小刚的儿子,明显有些生硬,从演员这个环节,就破坏了电影这个戏整体的效果。

包括有学者评论《茶馆》,“《茶馆》与其他的经典不同,比如与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不同,曹禺的戏剧经典可以在任何一家剧院顺利演出,但《茶馆》除了北京人艺之外,迄今还未见另一家剧院把它搬上舞台,即使将来有其他的剧院能鼓起勇气把它推出来,恐怕也很难取得它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取得的那样的成功。”{17}南京大学的吕效平教授评价说:“这恰恰证明,《茶馆》不是一个文学意义上的经典,没有哪一部文学意义上的戏剧经典是不能供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再阐释的。《茶馆》之经典,就像梅兰芳之经典一样,它是离不开于是之的。”{18}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戏剧到底好与不好,最后考察的是给观众整体的感觉。

三、戏剧是观演交流而且为一次性的艺术

回想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里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几个身段,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的人群中放映,群情沸腾。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此产生。在这个意义上,戏剧与电影电视的区别之处就是,电影电视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舞台上的戏剧表演传输到胶片或数字信号里,然后拿到各处去放映观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扩大了戏剧的传播,但同时也把戏剧的独特魅力忽略了。

就像在电视机或者银幕前看球赛,你看得不亦乐乎,但还是不如现场,虽然你会说在屏幕前比现场看得更清楚,还能看到细节,但现场的那种气氛、那种互动性、那种现场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这也是笔者爱上戏剧的原因,在江苏省昆剧院看昆曲,演员就在你的咫尺前方咿咿呀呀,几乎触手可摸。在北京海淀大剧院看《蒋公的面子》,剧中人物时任道的妻子情急之下把桌上的道具麻将推下桌,麻将滚得遍地都是,甚至还滚乱到前排观众的脚下。我想,这可能就是戏剧所谓的剧场性,现场感吧。而且时不时台下会迸发出笑声,而演员有时也会利用其观众的反应现场即兴发挥,这都是电影和电视无法比拟的。这对导演尤其是演员的功力要求极高,不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演出事故。在中国戏曲里也一样,上面的角儿卖力,下面的票友叫好,形成一种呼应,不仅是物质性(剧场性),同样也是精神性的。

在戏剧里可以跟着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忧愁,一起思考……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恐怕也是戏剧的独特魅力吧。

猜你喜欢
综合性
综合性市场安全隐患治理刍议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沥青胶结料综合性能分析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结合实际指导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地方优秀文化
柴油机EGR冷却器综合性能分析及改进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