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故事

2017-01-21 07:13訾西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故乡

訾西乐

摘 要:萧红和林海音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才女作家,虽然二人经历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但就《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两部作品来说,皆描写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印象,并以儿童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具有自传色彩。文章试图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解读,更加深入地了解萧红和林海音作品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呼兰河传》 《城南旧事》 故乡 记忆 自传色彩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作品以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作家童年时期的喜怒哀乐,描写了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人们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在二十年后,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城南旧事》,这是一部以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围绕英子所发生的一系列既温暖又忧伤的故事。

一、生活记忆中的故乡印象

故乡生活与童年记忆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童年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开始的阶段,是记忆的出发点,在这一时期,故乡的人、事、物总会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不能忘却的童年生活经历,组成了记忆中的故乡片段。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这个小城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在中国东北的一隅中,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萧红的记忆中,她童年的支撑就是老祖父和后花园。在萧红眼中,老祖父是一个和蔼可亲、充满爱和温暖的人,而后花园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儿童乐园。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除了拥有美好的回忆,仍然会不可避免地批判了小城中存在的愚昧的民风民俗,其中乡民对生命意识的淡漠,对人性的摧残,达到了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胡家婆婆用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的方式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王大姑娘自作主张嫁给了冯歪嘴子,但她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习俗,乡邻们的冷嘲热讽使王大姑娘在冷清的秋夜死了。这两场人间悲剧的主人公,都惨死在那些和她们处于同一立场的婆婆、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人们的身上,而这些人却振振有词,逼迫女性沦为牺牲品之后而不自知。可见,萧红站在了精神文化的制高点上,对病态社会中病态人们的丑陋心理和灵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无情的批判。

在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笔下,记忆中的童年有温情有辛酸有感动有成长,这种情感的碰撞,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表现得颇为明显。《城南旧事》包含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短篇。林海音用真挚的情感,描写出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卷,以童年的回忆书写了百姓的普通生活和各种遭遇,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并抒发了浓重的思乡之情及离愁之感。

《城南旧事》中的每个短篇都描写了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但每个故事又都互相联系,贯穿在小英子的生活当中。《惠安馆》中的疯子秀贞和“我”的小伙伴妞儿,不幸惨死在火车之下;《我们看海去》中的小偷,面临着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兰姨娘》中的兰姨娘因出身贫苦,与青年相恋,前途未卜;《驴打滚儿》中回忆了在“我”家做奶妈的宋妈,并把宋妈丧子之痛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小英子直面父亲的去世。小说结尾写道:“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如此简洁生动的语言,却透露出小英子的心声:“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的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二、儿童视角下的人性透视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指“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别一种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为成人世界所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在运用儿童视角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以儿童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来审视和描绘所理解的生活,书写出一个具有童心的世界。儿童视角的书写使得《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两部作品都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但儿童视角作为作者回忆往事的独特视角,其背后隐藏着成人视角对童年往事的思考和追寻。

萧红在创作中,有着深刻、独特的童年经验和童年情结,在写作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儿童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她借助童真的语言来表现儿童的童真和童趣,通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探寻人生百味,从而在对人生本真的思考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生命独到的见解。《呼兰河传》是萧红运用儿童视角创作的经典之作。

她以身居闹市的漂泊者形象回望故乡的生活,描绘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琐碎而又细致的日常和热闹的风土人情,以颠沛流离的口吻表达对故乡和童年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生长于故乡万物的赞美之情。美丽神奇的花园,在萧红笔下常常呈现出温馨美好的色彩。

与故乡美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萧红看到的无数旧时代的悲剧。她不动声色地描写出王寡妇的丧子之痛、叫花子被群狗撕咬、扎彩匠麻木地混日子过活……在这些极具悲剧的场景中,萧红并没有痛苦哀悼,而是以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着他们,用稚嫩简单的语言去讲述他们。呼兰河小城中的人们混沌地生存着,没有悲痛,没有同情,没有生活目标,也感觉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悲哀。

而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也同样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北京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小英子感到新奇,并为之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子秀贞、遍体鳞伤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处的奶妈宋妈、疾病缠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小英子玩耍过、欢笑过、一同生活过,林海音从这些平凡人的生活命运中,发现人性美和人情美。如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但却又都悄然离去。于是在小说中,小英子不断成长,也力所能及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从一系列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小英子在经历各种事情之后,内心的蜕变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坚强。

三、自传色彩中的精神皈依

《呼兰河传》作为人类精神回归的象征和潜隐寓言,是萧红通过童年往事的温馨回忆和乡土人生的经历书写来实现的。小说在老祖父和后花园的映照下,显示出萧红鲜明的自传色彩。如果说慈祥的老祖父是人间的爱和温暖,那么美丽的后花园则是萧红童年时期的精神乐园。在萧红的回忆中,后花园是一个生命勃发的快乐空间,春天里蜻蜓、蝴蝶等小玩伴和黄瓜、玫瑰花、大榆树等植物,“都是自由的”。在萧红心里,“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他天真、健康、慈祥、有亲和力,有情趣,有仁爱之心,“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因此,漂泊中的萧红一直诉说着祖孙之间相互的热爱和关怀,小说中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

如果说《呼兰河传》深深隐藏的主题是精神归返的寓言,而所要表达的是人类对心灵家园与精神故乡的皈依,是对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的一次深沉积淀和洗礼,那么《城南旧事》就是对小英子成长历程的细致描绘,在具有自传色彩的描绘中,抒发了隐隐的乡愁和淡淡的忧伤。小女孩英子跟随爸爸妈妈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时光飞逝,多年过去,远离北京的游子,对故乡的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林海音童稚的记忆中,永不消退。每每阅读《城南旧事》,心头总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林海音在从容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一幅幅场景,就像生活在慢慢诉说,不疾不徐,温厚醇和,纯净淡泊,弥久恒馨,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参考文献:

[1] 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

[2] 刘秀珍.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2).

[3] 李爽.从女性和儿童两个视角看离愁别绪——试论林海音《城南旧事》中渗透的情愫[J].文学评论,2013(1).

[4] 徐琳.儿童视角下的人生观照——评萧红的《呼兰河传》[J].文教资料,2012(9).

[5] 萧红.呼兰河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读《城南旧事》有感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