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浪漫的吟游诗人

2017-01-21 07:13范跃芬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民谣

范跃芬

摘 要:鲍勃·迪伦是一位美国诗人和民谣教父。作为现代吟游诗人,鲍勃·迪伦继承并发展了18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并首次将诗歌同民谣相结合。本文试图通过鲍勃·迪伦的诗歌创作来分析作为民谣诗人的鲍勃·迪伦和浪漫主义诗人的鲍勃·迪伦。

关键词:鲍勃·迪伦 民谣 吟游诗人 浪漫主义

一、引言

鲍勃·迪伦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语言大师。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美国普利策文学奖。此外,已有百年历史、每五年评选一次的牛津大学“诗歌教授”(Professor of Poetry)是英国诗歌界最引人瞩目、最权威的称号之一。获得了这项殊荣的英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最青睐的诗人不是诗歌界的泰斗菲利浦·拉金或是T.S.艾略特,而是美国的民谣诗人鲍勃·迪伦。此外,克里斯托弗·里克斯还撰写了一部研究鲍勃·迪伦歌词的专著《迪伦的罪恶观》(Dylans Vision of Sin)。在西方国家,鲍勃·迪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些大学甚至出现了一个名为“迪伦学”(Dylanology)的学科{1},而迪伦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入选许多美国大学的文科教材。

从1964年起,鲍勃·迪伦作为现代行吟诗人日益受到美国学术界的瞩目。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oth)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是迪伦首次将诗歌同民谣相结合。在欧洲自查理曼大帝时代就有吟游诗人首开口述文学之先河,而在美国却是由迪伦首创。是他首次将诗歌从‘常青藤学府大师们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其普及于广大民众之中。”{2}而麦克唐纳则指出:“迪伦最主要的诗歌成就在于将布莱克、华兹华斯似的浪漫主义意境重新引入战后的美国社会。”{3}本文试图通过鲍勃·迪伦的诗歌创作来分析作为民谣诗人的鲍勃·迪伦和浪漫主义诗人的鲍勃·迪伦。

二、作为吟游诗人的鲍勃·迪伦

民谣就是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谣内容丰富,涵盖宗教、爱情、战争、工作、饮酒、舞蹈、祭典等。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风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民谣是诗歌创作中最古老、最为传统的创作手段。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口述文学的一部分,民谣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宗教活动,塑造并保留了无数神灵及凡间英雄形象。《荷马史诗》就是当时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以六部扬抑格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在古希腊各地广为传诵,许许多多游荡于希腊世界的说唱艺人、吟游诗人都乐此不疲,从而使之代代相传。从古希腊时代起,诗歌一直是为社会各阶层所拥有的大众艺术形式,只是从17世纪开始诗歌才逐渐被少数权贵据为己有,使诗歌逐渐丧失了它的大众性和平民性。18世纪,被誉为“苏格兰之子”的罗伯特·彭斯不仅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民间歌谣也成为苏格兰最珍贵的文学财产。迪伦不仅继承了19世纪初期确立的英国浪漫主义诗风,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进入媒体时代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迪伦首先最为有效地利用了发达的音像制品工业和电视这一新兴的视听手段,最先将诗歌普及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使诗歌重新还原为民主的大众化艺术,并成为自“二战”以来最具深远影响的“媒体诗人”(media poet)。同时代的著名歌手如保罗·西蒙(Paul Simon)、罗杰·麦克奎恩(Roger McGuinn)、约翰·列侬(John Lennon)、保罗·麦卡特尼 (Paul McCarthey)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迪伦的影响。

鲍勃·迪伦是现代民谣的鼻祖。有评论认为迪伦个人的最大成就,莫过于以诗歌般的笔法挥洒出时而讽喻世事、时而表达个人喜悦的诗词,为通俗音乐创造了全新的语言。在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出版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时代在变》《席卷而归》《重返61号高速公路》《无数金发女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如民权和政治领袖被枪杀、爆炸的街道、燃烧的怒火。这些作品用平民化的语言和朴实的叙事针砭时事,关注底层,批判色彩浓郁,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造就了迪伦在民谣复兴运动中旗手的地位,但迪伦始终坚持他个人内心的独白,用他内心的真实接通了个人生命与时代命运的脉搏。正如有论者指出,恰恰是迪伦那些封闭的个人性作品,而不是更有名的、红色抗议的、力图捕捉时代脉搏的战歌,才更好地抓住了迪伦的敏感才情,纪录了他身处时代的痛苦和梦想。{4}这些个人性作品朴素、平淡、安静、从容,直抵内心。如“上路之前,再来一杯咖啡/再来一杯咖啡我就去/去那溪谷的下游”(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 the road/One more cup of coffee fore I go/To the valley below),不仅富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还极具民间的画面感。通过吟唱,听众仿佛可以看见一个有着柔顺长发的甜美女孩以及上路之前的那杯咖啡,亲切感油然而生。另一首《去看吉普赛人》(Went To See The Gypsy)

我回去看那吉普赛人

正是黎明时分

吉普赛人的房门大开

但是那吉普赛人已经离去

还有那个美丽的会跳舞的女孩

也无处寻觅她的芳踪

我看见旭日冉冉升起

在明尼苏达小镇的上空

I went back to see the gypsy

It was nearly early dawn

The gypsys door was open wide

But the gypsy was gone

And that pretty dancing girl

She could not be found

So I watched that sun come rising

From that little Minnesota town.

这首诗也极富生活的画面感:黎明时分,已悄然离去的吉普赛女郎以及太阳初升的小镇。全诗精炼流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实的语言使得艺术生活化,清新、朦胧、淡淡的惆怅弥漫在整首诗中,朴素、浅白但又神秘、复杂。诗句充满了深切的个人体验和才情。

在1962年年底,鲍勃·迪伦到英国去住了一段时间。英国的传统民谣是美国民谣的根。迪伦去那里正是为了体会传统民谣的深远意境。正是在英国,民谣歌手马丁·卡什给迪伦推荐了那首《斯卡布罗市场》(Scarborough Fair)。迪伦把这首歌曲改编成了旋律优美的《来自北部乡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在这首诗中,迪伦写道:

如果你到了北方的乡村集市

边界上吹着猛烈的风

记得向一位住在那儿的姑娘问好

她曾经是我的真爱

If youre traveling in the north country fair

Where the winds hit heavy on the borderlin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For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一首古老的英国民谣。曲调凄美婉转,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浅白的歌词娓娓道来,像一首叙事诗,淡淡的思念、浓浓的离愁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限怅惘像一股清流,在喧哗的世界里给读者抚慰。

民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众性和平民性以及它直接本真的视角。鲍勃·迪伦的民谣扎根于传统和现实,清新质朴,有股直达内心的力量。这些民谣恬淡简单却令人回味。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曾指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在六十年代崩溃,并且在一些战线上不复存在了”。鲍勃·迪伦的民谣正是用其真实的内心独白搭建起了连接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桥梁。

三、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鲍勃·迪伦

作为现代吟游诗人的鲍勃·迪伦继承并发展了18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并完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传统诗人形象:英俊美貌、放荡不羁、诗才横溢。出于对诗歌的喜爱和对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的崇拜,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迪伦。美国迪伦学者杰克·麦克唐纳(Jack McDonough)曾指出,迪伦的诗歌是对“浪漫的、布莱克式的童贞时代的一次探索”{5}。这句话道出了迪伦诗作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深刻渊源。

鲍勃·迪伦的很多诗歌都富含浪漫主义特征。《漫游者》(Lone Pilgrim)简单恬静,有点淡淡的忧伤,更多却是温暖舒缓,描述着人最终归于自然的心境。《鼓手坦布尔曼先生》(Mr Tambourine Man)想冲破迷离的心境,跟着鼓手,逃离人世的虚空,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时光慢慢流逝》(Time Passes Slowly)则是完美体现鲍勃·迪伦浪漫诗情的一篇佳作。诗的第一节就充满了维吉尔田园诗的美感:

山中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安坐在桥畔,漫步在泉水边

追寻在溪水上漂浮的野生鱼群

当你置身尘外,时光静寂流逝

Time passes slowly up here in the mountains

We sit beside bridges and walk beside fountains

Catch the wild fishes that float through the stream

Time passes slowly when youre lost in a dream

细读此诗,读者不难发现克里斯托·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那首被誉为英国文学最优美的抒情诗的《激情的牧羊人致他的爱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的影子。透过这些诗行,读者似乎回到了那个在溪谷、原野、山岗、河流自由徜徉的纯真年代。同时,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静静地在湖区水仙花丛中漫游的身影也若隐若现,自然之子的情怀力透纸背。

我曾有个心上人,美丽而可爱

我们坐在她家的厨房里,她妈妈正烹饪佳肴

看着窗外高悬闪烁的星辰

时光静寂流逝,当你寻找你的心爱

Once I had a sweetheart, she was fine and good-looking

We sat in her kitchen while her mama was cooking

Stared out the window to the stars high above

Time passes slowly when youre searching for love

第二节回归传统爱情的主题,恬静自然。窗里心爱的姑娘和妈妈的甜点与窗外闪烁的群星构成了一幅无比温馨甜美的画面,就像老时光,静静地凝滞在那一刻。

不是没有理由搭一辆货车去小镇

不是没有理由再去那集市

也不是没有理由来来回回

不是没有理由去每个地方

Aint no reason to go in a wagon to town

Aint no reason to go to the fair

Aint no reason to go up, aint no reason to go down

Aint no reason to go anywhere

排比的句式勾勒出一幅怀乡的图景。小镇、集市、连接集市与山村的来来回回的路,寥寥的意象却能勾起人无限的乡愁。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样的诗行极易让人联想到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鲍勃·迪伦将叙事性和画面感相结合,避开直接的抒情,将具有叙事性的段落化为形象直观又富于象征性的画面。这种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注视着前方,努力不偏离方向

就像夏日盛开的红玫瑰

时光静寂流逝,永不复返

Time passes slowly up here in the daylight

We stare straight ahead and try so hard to stay right

Like the red rose of summer that blooms in the day

Time passes slowly and fades away

时光静寂流逝,一咏三叹,前后呼应,意蕴悠长。在鲍勃·迪伦的诗行中徜徉,夏天逐日盛开的红玫瑰让读者忽而在罗伯特·彭斯的六月新放的玫瑰里感受爱的力量,忽而走入木心从前慢的心境里: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是一种时间积攒出来的沉香,一种陈年老酒的沉醉。就像歌德的一种表达:“你真美啊,请停一停!”事实上,慢折射出的是诗人对美的世界的一种“留”住的渴望。

鲍勃·迪伦深喜自然,他居住的宅子就有一个老式的花园,有狗和马,伴着声声的海鸥,透过茂盛的松树就能看见大海。大自然陶冶了诗人的性情。《时光慢慢流逝》就是诗人浪漫情怀的一首杰作,它糅合了自然、情感、想象等各种浪漫主义诗歌的元素,的确是对布莱克童真时代的一次探索。但它又不仅仅囿于传统,就像其偶像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一样,迪伦的诗作受到现代主义的诗歌和浪漫主义传统的双重影响,浪漫主义诗风中渗透着现代主义的象征意象。远古的田园牧歌,伴着恋人的安静小镇、闪烁的星空、夏日的玫瑰在寂静缓慢流逝的时光中,谱成了一曲历久弥香的浪漫主义歌谣。

四、结语

鲍勃·迪伦是一位严肃的诗人。{6}无韵诗、韵律诗、民谣、打油诗、十四行诗都是他文学灵感的来源。丰富的阅读滋养了这位音乐诗人。迪伦自称是一个民谣音乐的遗迹。在《像一块滚石》的自传中,迪伦饱含深情地说:“民谣已经成了我必须得离开的天堂。就像亚当不得不离开伊甸园。它太完美了。”{7}的确,作为民谣诗人的鲍勃·迪伦是那个时代无法复制的文化象征。他的民谣富含想象与情感,简单质朴,深入人心。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迪伦作为现代浪漫主义的诗人地位。但无论外界给他怎样的标签和头衔,迪伦对自己始终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一个60年代的吟游诗人,一个逝去时代的词语匠人。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民谣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十唱共产党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你好,我是鲍勃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流浪猫鲍勃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英国民谣的叙事节奏初探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