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7-01-21 05:09张筱丹姚辰松丁春荣
关键词:教学效果基础计算机

张筱丹,姚辰松,丁春荣

(安徽农业大学 a.信息与计算机学院;b.研究生学院,合肥 20036)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张筱丹a,姚辰松b,丁春荣a

(安徽农业大学 a.信息与计算机学院;b.研究生学院,合肥 2003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因当前高等院校存在生源复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深度掌握。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研究,证明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已经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中,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全国各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整体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信息化时代,传统学科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挑战,农业院校中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传统学科也在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并将其应用于专业领域,这也是当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之一。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其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地复杂、各专业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等客观原因,使得农业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崭新的课题。

1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大多面向全国招生,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例如新疆、西藏的学生和上海、江苏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差异在农业院校中尤为明显。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差距十分明显:有些学生中小学时期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和常用软件能熟练操作;而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村,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具备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能力,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及教师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挑战。基础差的学生觉得老师讲授的进度太快,难以接受,时间越长问题越多,希望教师能放慢进度,讲授更加详细;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新意,老生常谈,希望教师能拓宽讲授内容,能接触到更深更难的技术。因此教师教学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情绪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的质量[1]。

1.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不重视

目前,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将计算机课程视为不太重要、可有可无的一门公共课,认为自己能考及格、拿到学分、会使用电脑、会上网即为懂计算机了,没有意识到计算机课程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联系。这种消极学习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因此,要使计算机公共课程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单纯是为了得到学分,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程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计算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与不同领域各个专业都紧密相关。

1.3 课时缩减,但知识点很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近年来,很多高校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在中小学普遍开设,认为学生不需要重复学习,所以缩减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有些高校甚至缩减了将近一半。但事实上,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信息量很大,囊括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信息时代,各种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非常频繁,缩减课时后,教师明显感到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1.4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课程由传统教室中上理论课、机房中上实训课的方式转变为机房中讲授知识点、理论实训同步进行的方式,但是教学方法还是采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这种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没有明显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最早是将“一对多”的教室上课转为“一对一”的机房上课,后期又根据学生入学后计算机水平测试进行分层次教学[2],但这仍然无法改变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只有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 “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中学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的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FCM,即Flipped Class Model)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2.2 翻转课堂的优势

1)翻转课堂使师生角色互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放在课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5]。

2)翻转课堂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不同差异学生的分层次教学。翻转课堂中,基础有差异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节奏,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跳过去,不太懂得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和相关资料,这能有效避免传统课堂上吃大锅饭的情况,避免了学习时间的浪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

3)借助网络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互动。翻转课堂中,借助于网络资源平台,将课件、微课视频、学习资料等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学生可以任意时间地点访问这些资源进行在线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将不会的问题提交到网上,与同学讨论或等待教师解答,大大增加了教学互动和效果;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感兴趣的课外延伸资源,这也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综合信息素质。

总之,翻转课堂不仅使师生角色互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翻转课堂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3 “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农业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特点,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完成,这三部分之间互相补充,更利于学生自觉地进入自主学习中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1 课前工作

3.1.1 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同学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可以自己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源,尤其可以根据农林、经管、人文、理工科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视频,突出教学重点和疑难点。例如农林、理工等学科可侧重于程序设计、网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管、人文等学科可侧重于多媒体技术及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视频可分多段录制,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一部分内容为基础知识点,例如Office办公自动化内容;一部分内容为拓展课程知识,比如程序设计语言、网页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3.1.2 设置课前练习,让学生自行操练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前练习,学生看完课程视频后即可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Office部分内容,教师可提前设计一些Word文档、Excel表格及PowerPoint文稿的操作小练习,学生结合视频中讲授内容进行操作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3.1.3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便于师生交流和答疑

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公共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可将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放入自主学习平台,并可根据需要不定时更新。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师生交流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进行提问,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上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并进行疑难问题的解答。

3.2 课中工作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公共自主学习平台来获得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总结出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由于课前学生通过视频已经进行理论学习并实际操作练习过,因此对于讲授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上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组,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小组同学参与进来,进行合作讨论。以Word章节为例,课前工作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学生从新建空白文档开始,到简历编辑排版成形。课堂中,可指定部分学生将个人简历以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提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次5~10 min供小组同学学习讨论,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共性的问题师生协作解决,并且可以不定期测试检验学习的成效。教学方法上,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

3.3 课后工作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提炼归纳,将重点内容发布到公共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复习并查漏补缺。这种总结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深入地掌握学习知识,也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全班整体学习情况,同时,通过查看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的活跃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课后的总结归纳,是一个知识固化阶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下一次教学过程,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效果分析与讨论

为了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局限性,笔者在农学院15级选择2个班,人数均为41人,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教学效果试点研究。2个班级学生在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中成绩相当,基础水平相似。学期结束,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期末成绩,如图2所示。将期末成绩分成5个分数段:0~59,60~69,70~79,80~89,90~100。实验班的成绩在这5段的比例分别为2.44%、9.76%、19.51%、39.02%、29.27%;普通班的成绩在这五段的比例分别为4.88%、12.20%、24.39%、36.59%、21.95%;尤其,在90-100分数段中,实验班比普通班优秀同学高出7.32%;80~89分数段中实验班比普通班同学高出2.44%,可见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Colleges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 Concept

ZHANG Xiao-dana,YAO Chen-songb,DING Chun-ronga
(a.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b.Graduate School,Anhui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0036,China)

Basic computer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colleges,whil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not satisfactory due to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reform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and studies the new teaching mode based on flipped class concept whi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by self learning.It is showed that such kind of teaching,to some degree,can improv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promot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flipped class;basic computer course;teaching mode

TP3-4;G642

A

1673-1891(2016)04-0120-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31

2016-10-12

张筱丹(1983—),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