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 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又一个伟大历史进程,近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然而,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背后是人均资源的大幅下降,消费数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是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为解决当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提供了有力方式。“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年均下降14.6%,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年均下降4.2%,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9年首次出现下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然而,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仍然是发展,只是变以往的粗放发展为科学发展,发展的目标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在经济尚不发达、技术尚不先进、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当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时,经济发展仍然成为首要选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回答,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战略高度,这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对生态文明加以论述。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取舍的十字路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顺应历史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中国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人类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诉求和关注是不同的。第一阶段是盲目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保住金山银山;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体现出在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并日趋和谐,运用辩证唯物论,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两山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对目标突破。科学发展观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两山论”是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过去,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目标定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山论”则将发展目标锁定为绿水青山。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也从本质上改变了影响行动的目标函数。其次是对理念突破。科学发展观认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成本,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要更加科学,以便我们在获得金山银山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保留绿水青山。“两山论”则认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矛盾,只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突破让我们更加科学、理性、长远地看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面对绿水青山,既不能心存侥幸,也不必不知所措。最后是对路径突破。科学发展观认为,获得金山银山的途径是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两山论”认为,获得金山银山的途径就是保住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留住绿水青山,何愁金山银山。这一突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途径和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装上了理论的头脑。
生态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其原义就是“家”,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两山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保护生态;不仅要保护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更要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