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华
摘 要:这两天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的全国知名高中语文老师王开东老师的一篇《校长不识字,博士乱翻书》博文,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转载成云。
关键词:语文;感悟
一、我们对校长和博士们是否应该宽容一点
文中所涉及到的几个人物:
段凡,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顾秉林,清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法学博士,197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96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商学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1982年,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可以看出,以上几人都不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看来作为知名人士,的确应该在语言文字上狠下功夫,免得在公众场合出丑。其实临时也可以用我们手机百度一下应急,必定现在是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功能强大。
不过我们对校长和博士们是否应该宽容一点,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所涉及的专业和领域各不相同。乔丹在篮球场上就是神,马拉多纳只有在足球场上才能称王,张学友登上舞台那就是歌神,爱因斯坦和牛顿是科学的巨人。难道唱不好歌的体育巨星不是好科学家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文考只考语文一科的历史我们很多人都晓得那是不对的,当然上世纪我们教育提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我看也有问题。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必须的。但每个人天生就有各有所长,有人擅长记忆,有人擅长逻辑推理,有人擅长动手实验,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音乐艺术等等。而正是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如此丰富多彩。正如中国古诗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引导和让学生发展自我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孩子更好的成才提供最好的教育。
二、从我个人来说
不知道什么原因,打小我的语文就差得一塌糊涂。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的学校、家庭条件太差造成的。
我出生在长江三峡中上游长江南岸边上的一个小山村里,门前涛涛江水向东奔流不息,背后巍巍青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在湖北与巴渝大地之间形成了一道如长城一般的天然屏障。
李白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攀登上我家后面的大山顶去看看山背后的风光。去年去云阳龙岗绕道湖北的利川途经黄水返渝,终于看到我小时候希望看到的我家大山背后的风光,原来是一个更大、更广的地方,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比不得我们峡江地带的狭窄拥塞。
当年我就读于本村的村小,我的启蒙教师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即村里早读几年书,又没考上中专或大学的知识青年)。他户口在农村,家里有地。一人包办了我们所有的学科。无比感谢我的启蒙教师,他是一位师德高尚的人,教学水平也很不错,特别是数学讲的非常好,让我的理科终生受益。
关于他所教过什么,年代久远已经渐渐模糊。最记得的就是他讲过的“鞋论”:“如果好好读书,以后考出去了,跳出农门就穿皮鞋;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继续务农,只有穿草鞋了。”这个就是他当年激励我们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实话。他的学生中很多都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
他的另外一句话就是:“语文是百科之母!”当年的我无法完全理解,但我的语文一直没有学好,因此从学习到工作也吃亏不少。关于我没学好语文这个问题,现在想来主观原因自己对语文不感兴趣,学习不用功,课后背得少、写的少、读得少。客观原因是当年条件太差,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过文革洗礼的贫穷山村,除了毛选外,其他书籍是相当的匮乏,让我接触到好书,因此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工具书《新华字典》也买不起,语文没学好也还是情有可原的。
奇怪的是我的数学却从小那是无比的好,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不行(有粗心大意的成分),但应用题却是无人能敌。小学时再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全列一个式子,绝不用两个以上或者是方程求解。因为我觉得数学语言太精炼太完美了,很容易理解记忆,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全面解决所有同类的问题了。那时其他人都做不出来的数学题,我都能做出来,有时候极难的题,我想出来了,几个老师也不知道解法,商量半天也无法告诉我是否对错。所以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敬佩的眼光让我心头美滋滋的,得意极了,也是我理科一直能够越来越好的源动力。所以,在孩子们的学习中给予他们鼓励和激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也渐渐感受到语文之美。那诗词的绝妙,散文的优美,杂文的犀利,古文的精炼,小说的引人入胜、情节的扣人心弦、故事的触动心灵等都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但我中小学阶段语文基础太差,大学语文又是豆芽课了,对于我的整个学业阶段来讲,语文这门学科是不及格的。
我学业阶段的偏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大学毕业。我感觉,学科启蒙时我们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初中的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老师的责任重大啊,对我们老师第一次由我们启蒙的学生要格外小心,要教好他们,特别是要培养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本学科之美,进而被学科吸引,然后他们才会主动自主的去探求学科的奥秘。
三、从高考体制看,校长的数学和语文素养都不能太差
在当前我国的高考体制下,数学对于文科生的痛很多人都晓得,语文英语对于偏理科的孩子来讲也是件比较烦心的事。大学课程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化了,但大学英语我觉得是否一定要是各专业的主学科值得商榷,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专业课更专。从幼儿园到大学博士后毕业,我感觉当下的选材体制过程中,我们很可能把一些特殊的偏科天才给淘汰掉了。
参加工作过后,作为教师,越发觉得语文素养的重要。因为听、说、读、写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要当校长,语文素养太差的确是不好的事情。因为作为学生及教师思想的引领者,不会写文章,不能讲出打动人心的话,领导力可能会受影响。
而我听了很多语文课才发现,语文课不但要教学生文字的基本功,让学生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章,向学生传道,教学生做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包罗万象,里面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知识,还包括历史、政治、哲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到此,我才完全理解为什么语文是百科之母,它对人的影响是最本质和全面的,决定一个人的谈吐、风度、价值取向。高考考虑在语文上增加分值,我是完全支持的态度。但语文教师最应该是综合能力强的老师,不单单是王开东老师所提的认不认识偏僻字的问题了。
我认为语文之所以是百科之母, 一是因为所有学科知识的记载和传承需要语言文字为载体,没有文字的学科好像是不存在。二是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几乎所有学科都能够在不同的文章中涉及。如《红楼梦》里面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领域。三是很多学科的启蒙都是在语文课本或文学作品里,语文老师除了教授语文文字外,还需要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做一个铺垫式的简介。但很多理科领域对语文水平的要求并不苛刻,掌握常用汉字,加上专业术语的理解就基本上可以了。但语文水平越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越有利的,特别是在论文及其他学术文章的写作上。
现在大城市的学校的条件真好,语文老师至少也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因为工作的原因,近两年来我听了过很多的初中语文课,给我的感受基本上都是一种享受。感叹当年要是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的话,我的语文肯定也是不摆了的好。
现在的语文课与我当年的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也还有字词句的基础学习,但更重要的引领孩子们欣赏文章、感悟生活、激发情感、回归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教师除了要求孩子们完成常规的作业外,还要求孩子们必须在课外阅读很多规定的书籍,并写读后感等。
学校也提供了很多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文学才华,如学校举办的辩论赛、演讲赛、课本剧、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才子佳人们崭露头角,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学类社团如:话剧社、小品社、诗歌社等让对某一特殊文学领域感兴趣的孩子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当下在这么好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孩子的语文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读、写、说的能力都很优秀,不是我们当年那种山村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可比的。但还是有少数同学语文学不好,主要原因和我当年一样,就是不爱阅读,不爱写作。但不同的是他们是有好书不读,很多孩子把他们的时间花在玩手机、玩电脑和看一些无用书上面了。
很多家长着急于孩子的语文成绩差,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幼儿时期是画画书加小故事,小学时慢慢增加文学作品阅读,初中高中多读名著。让孩子被好书吸引,只要读得多了,就会对语言文字感兴趣,语文成绩就会越来越好。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能速成,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成功。